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儒释道美学思想在唐代彼此融合且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征,深刻影响了唐代诗人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文章就儒家、释家、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唐代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从审美文化的视野解读唐代诗人的心态和唐诗辉煌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在方东美比较哲学研究中,儒释道之比较是为了说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东方印度哲学相比而显现的独特价值。为此,方东美在进行儒释道之比较时,以分析儒释道各自的思想个性为手段,以揭示儒释道思想上的会通为直接目的。方东美以为儒释道三教思想上的会通处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精神的最高处。这个最高处在儒释道那里具体展开为三论,即:旁通统贯论、道论、个人品格崇高论。  相似文献   

3.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精神。经历了几百年的断代之后,中国茶文化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得以繁荣。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茶文化,以新的方式呈现着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其传承需借鉴日本和英国的茶文化,在经济与文化、高雅与世俗之间寻找平衡点,发挥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发展本土茶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伴随着俄罗斯侨民在中国的定居而产生的。顾名思义,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俄罗斯的作家以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将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文化融于一身,形成了具有独特意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不仅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对生活在中国半个世纪之久的俄侨作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以文本分析形式解读、梳理中国俄侨作品中的中国儒释道文化。  相似文献   

5.
儒家、道教和佛教三家思想互相借鉴与融合,对中国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儒释道三足鼎立,其融合发展逐渐成熟深刻,文学艺术作品中多见其影响。儒释道的融会贯通在明清小说代表之一的《西游记》中有着典型深刻的反映。《西游记》不仅仅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它还将儒释道三家文化融合,开篇就以石头文化来讲述儒释道三家的联系。同时,作为明清小说的代表,它用具体的人物代表三家,反映了儒释道融合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统一新罗前、中期留存的汉诗作品寥寥无几,直到统一新罗后期汉诗创作的主体——新罗宾贡诗人的汉诗才大量出现。在题材内容上,宾贡诗人的汉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晚唐诗人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儒释道化的感伤底蕴,这种感伤底蕴以壮志未酬而忧郁难伸的儒家济世情怀为主要基调,又兼有离宦退隐而无奈伤感的释道情怀;在艺术风格技巧上,宾贡诗人的汉诗以淡雅明畅为主导,也不乏清健俊丽、雄劲壮阔之作,并且借鉴了晚唐主流诗派——温李诗派的对仗、声律及用典技巧,使其汉诗在平易通畅中见精工典雅。  相似文献   

7.
《京华烟云》是中国文化的全景式呈现。林语堂在小说中描写了儒释道思想交织杂陈的中国社会,展现了中国的婚丧民俗、庭院艺术、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长期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书法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称之为形象化的哲学。文章欲从回溯书法的发展历程、发展背景入手,品评不同阶段的书法特点,探究儒释道精神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具意象在苏轼诗中频繁出现,不仅表现出诗人的爱民情怀与忧民之心,同时也是诗人在经历仕途波折后出世与入世矛盾抉择的体现,也折射出诗人儒释道思想相互融合后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唐诗宋词"之美誉,与唐代茶文化相关的诗歌称之为唐代茶诗。唐代茶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的价值旨趣,即儒家礼仪的价值旨趣、佛家禅悦的价值旨趣和道家隐逸的价值旨趣。研究唐代茶诗中所蕴含的儒释道价值旨趣,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尤其是唐代茶文化。  相似文献   

11.
简论儒、释、道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学为骨干 ,以佛教、道教为其两个分支而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 ,不仅有其各自的义利观 ,而且也有其在各自义利观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儒家重义轻利、佛家轻利重义、道家兼而有之。科学分析并认识总结儒、释、道的义利观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实为学术及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一项光荣任务  相似文献   

12.
儒释道思想因素与苏轼人生艺术的关系,表现在学习和应物两个方面。苏轼对儒释道三家的学习,一方面是自觉的广博的学习和吸取,既沉潜深入而具体落到实处,又虚怀客观不以先入之见阻止自己学习;另一方面是在学习中将三家精神根本性的主张“打通”,以他特有的熔铸才能,构造成了一个周密的思想结构。他对三教思想在学习基础上的融会,不是所谓“为学术而学术”,而是“遇物而应,施则无穷”的“应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儒道释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学道参禅的比比皆是,有的本身就是和尚或道士,在他们的绘画创作中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儒道释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山水画家的审美情趣、创作思想、创作实践、创作风格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直至中唐以前,佛教与道教虽曾各倡调和之论,历朝君主也有调和之举,但都是对三者关系的外在安顿,儒佛道之间真正融通并未措手。大约中唐前后,佛教完成了中国化进程,道教尽展本土宗教的全部特色。儒学也自觉危机,遂由韩愈肇其始,而由宋代理学家最终毕其功,融汇佛道的合理精髓,再构宋学的思想体系,最终夺回三教关系的话语主权。在此过程中,佛道两家进一步将儒学价值观自觉纳入教义,主动向儒家靠拢。而宋代君主作为最高统治者,尽管个人在崇道好佛上各有轩轾,却始终以调和三教为基本国策,但仍有值得抉发的历史细节,勾划出统治者从三教调和的外在安顿向三教融通的格局砥定的政策走向。这些变化与互动,构成了思想领域中唐宋变革的一大主题。  相似文献   

15.
甘肃武威凉州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凉州贤孝",以宣扬孝道为主题,儒释道兼收并蓄,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6.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初传入中国的佛教受到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学和道教的抨击。《弘明集》是最早记录儒佛道三家关系的文献,内含大量儒道诘难佛教以及佛教辩驳的文章,呈现了三教当时的基本情况。儒家对佛教的抨击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方面,尤其是在"孝"和"礼"两点上。  相似文献   

17.
宋濂一生虽浸淫儒道释,但总以继承、弘扬儒家道统为己任,其日益极端的道统文学观为后人所诟病,而其"以文辞为佛事"的佞佛举动更为理学卫道士所难以容忍,这是由于以"道"、"心"、"气"等融合了儒道释的宋濂比前辈儒者更加能够体会到道统思想的珍贵,他高屋建瓴,大声疾呼,竭力倡导道统文学观,强调高标准的"载道"之文,而成为视"弘道"为己任的"醇儒"楷模。  相似文献   

18.
深刻影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首推儒、道、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又有不同。刘勰、韩愈、章学诚的三篇《原道》,体现了儒道佛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流变。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持和谐的文化观。他采取扬弃其内容与借鉴其思辨的方法,整合了儒释道的本体论、心性论、境界论和工夫论等资源,以构建其心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