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使美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戏剧。奥尼尔塑造的悲剧女主角都极具个性,她们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安娜.克里斯蒂》剧中的安娜.克里斯蒂和《奇异的插曲》剧中的尼娜.利兹是两位反叛性女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女性的代表人物。梳理两位悲剧女性艰难的探索自我实现与最终接受传统社会对她们的身份定位的过程,我们应该看到奥尼尔超越了传统的妇女观,他实际上是和戏剧大师易卜生一样,对女人充满了同情和关心。  相似文献   

2.
1930年代女性创作表现女人从军从政等雄强特点的,大多出自左翼女性笔下。她们以"忘记自己是女性"作为突破传统性别局限、参与国民革命战争的心理定位,超越并反抗社会性别对女性的强制性规定,以新国民身份承担与男子同等的社会责任。但这种新身份的获得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再没有比女战士、女革命者更能代表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力量;另一方面,这些介入男性领地的女人以抹杀性别差异为代价,通过对男性气质的刻意模仿,达到"像男人"的目的,这是在对传统性别规定的反叛中以另一种形式失落自己。  相似文献   

3.
海洋民俗作为一种合法性话语在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同时,也为女性提供了表达情感、进入社会的途径.在以海洋民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影响下,当代海洋小说塑造了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类是传统观念中的"好女人"与"坏女人"形象.她们或在"守候"与"出发"的循环中延续着女性亘古的命运,或在"古老"与"现代"的对立中消解海洋乌托邦的幻想;另一类是打破民俗禁忌与性别期待、主动走进海洋的女人.在集体海洋、商业海洋、文化海洋等场域下,她们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向度,找到了重建女性主体、释放自我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1):77-82
惊悚小说流行于英国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其中出现了许多与传统小说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她们身上体现了明显的男性化特征。从性别理论上看,它是一种性别角色颠倒现象;从道德伦理上看,它是一种越界行为。这些女性人物的意义在于她们颠覆了维多利亚社会"家中天使"的形象,因而也向传统的男权社会观念、制度提出挑战。她们强悍的性格、大胆的行为、追求独立和争取法律平等的努力,表达了一种现代精神,从而使她们成为现代女性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西部观察》2002,(3):20-21
说"钟情",绝不是"蓄谋已久",更像是"一见钟情". 创刊刚刚半年的<西部观察>,和她们甫一见面,便倾心于她们并热恋起来.倾心于她们所拥有的那份"新"和"真",更热恋她们那母爱如大海一样宽广博大的胸怀.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女人是感性动物,遇到问题她们或哭或闹,或吼或叫,正是这种性格赋予了女性与男人不一样的灵感和收获。然而,也同样是这种东西,让女人不合时宜的表现造成很大损失。 怒发冲冠伤自己 术术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级职员,能力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7.
庐隐是在"五四"时期觉醒起来的女作家.其文学创作鲜明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也表现出女性作家对于妇女解放、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其文本是一代女性作家觉醒的歌唱,表现了她们觉醒后的矛盾心态,可谓梦醒了无路可走,于是以游戏人间的态度面对社会.  相似文献   

8.
许多男人按自己的标准来套女人,误认为在性生活中她们需要的也是较多的性交次数。其实不然,女性在性生活中所需要的并不是性交次数多少,而是达到性高潮的次数。这是因为性高潮是女性全部身心都投入,都被调动起来的一种活动。性高潮越  相似文献   

9.
娱乐游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国人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清民国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都开始频繁参与到各类新兴的娱乐中来,同时她们也成为了社会交往活动中广为世人关注、饱受争议的对象,而这其中尤以麻将女人为最。麻将游戏不仅仅是新女性摆脱家庭束缚的象征,还是男权社会重新套牢束缚妇女的工具,更为一个个对现实心灰意冷、无力舒展自己生命欲望的女人们提供了精神的避难所。近代中国社会在一步步粉碎束缚传统妇女枷锁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建立起接受、容纳新女性的社会空间,这必然导致女性群体在新旧社会/家庭身份认同上产生种种迷惑和错位。对大多数女牌友来讲,与其说她们把生命浪费在打麻将上,是因玩物而丧志,不如说是整个社会压抑的生存环境迫使女性丧志后,她们才集体沉沦在玩物之中。  相似文献   

10.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构性剩余"的境地,已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着"鱼与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疏解这些压力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三言”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父权等级制度的建立,男尊女卑的传统儒家女性观也逐渐形成.反映到文学中,女性形象大都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明代以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从"附属"到"独立"的转换,女性形象的塑造也随之完成了从"歧视"到"赞美"的转换."三言"正面描写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喜欢张洁小说,是因为她有独特的女性视角,女性写女性让人感到真实鲜活,不像传统文学中有的男性作家揣摩女性心理而作有男权之嫌。而且,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对女性的解放和独立的关注有着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思考是严肃而深沉的。《方舟》中的三位女性都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既没有前一代人的自信,也没有后一代人那么悲观,足见其是属于坚强一类。她们是离了婚或形同离婚的独立女性,荆华是理论工作者,梁倩是电影导演,柳泉是外贸部门的翻译,她们是当时凤毛麟角的高级知识分子,然而,她们在走出家庭寻求在社会上的立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是一个政治大变局和文化大变局的时期,某些受过传统教育的女性在社会大动荡中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刘墭、祝宗梁是近代传统才女创办现代女学的代表,是黑龙江女学的先驱。她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女学思想和办学成就,女校和报刊杂志成为她们呼吁的新场域。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她们提倡传统道德和实用主义,在她们的话语中保存礼教和启发新知两不相妨。她们通过兴办教育、发表论说重构了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开辟了女性新的生存空间和表现空间,同时又将新思想植根于传统道德之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展安身立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迵异,因而关于生产对象、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的农业生产习俗也是千差万别的,然而对女性既尊崇又贬损的"悖论"做法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历来的研究结论大多莫衷一是。随着20世纪下半叶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女神神话思潮的兴起,为解析西部生产习俗中这种"尊女与贬女"做法提供了可能,对一个父权制社会而言,女性并非只是生产劳动中的人力资源,她们还拥有性别身份所赋予的象征资源,而后者既为父权社会所倚重与尊崇,也被其排斥与贬损。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为沦陷区女性文学营造了特殊的政治氛围,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女性作家特殊创作心态的形成,"言"与"不言"之间的尴尬徘徊以及对人生"安稳"的向往与追求让她们重新发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于是她们的书写游离于主流的宏大叙事之外,只是涉笔于相对狭窄的女性问题、遥远的人性问题、细微的日常生活问题.然而,女性作家还是将这些主题写出一派泼辣景象--对"日常""人性"的流连填补了男权传统话语中女性日常生活经验的空白,又通过剖析女性自身从更深层面控诉了封建文化对她们的压迫和奴役,在与社会主流背道而驰的同时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40年代女性文学也因为有沦陷区这一翼而更显丰富与多元.  相似文献   

16.
女博士是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除了性别差异外,她们同男博士别无二致。可事实是,女博士不但无法同男博士一样享受自我实现的喜悦,还背负上了一个沉重的称谓——第三性,即不被男性认可也不被女性接受的“另类”群体。这样,除了来自家庭、职业、学术等方面有形的性别束缚之外,在通往她们事业成功之路上,叉多了一道“身份认同”这个社会蓄意树在她们面前的无形屏障。文章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读,以唤醒大众自觉意识,改变女博士的尴尬际遇。  相似文献   

17.
平原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115-117
"五四"时期女作家思想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性别的自认中将母性的价值档和地位遮蔽起来,在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中,她们的作品缺少对母亲角色的正确认识,这就意味着女性在对自身性别意识特别是母性意识的认定中存在着模糊性,至此女性的彻底解放就是虚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展现女性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同时,也表现了她们的诚信,特别是她们为恪守诚信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她们以自己无声的抗争和悲壮的生死之歌,诠释了体现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的诚信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对传统道德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王秀田 《兰州学刊》2008,(12):145-148
清末民初是一个政治大变局和文化大变局的时期,某些受过传统教育的女性在社会大动荡中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刘墭、祝宗梁是近代传统才女创办现代女学的代表,是黑龙江女学的先驱。她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女学思想和办学成就,女校和报刊杂志成为她们呼吁的新场域。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她们提倡传统道德和实用主义,在她们的话语中保存礼教和启发新知两不相妨。她们通过兴办教育、发表论说重构了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开辟了女性新的生存空间和表现空间,同时又将新思想植根于传统道德之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展安身立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20.
"五四"是一个发现"人"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发现"女人"的时代。当多数女作家以昂扬的笔触彰显着女人奔出父门、逃离夫门的叛逆书写时,凌叔华的创作却溢出了时代的主流,她把目光投向了旧式闺阁一隅。与随着时代洪流沉浮的新女性的生活相比,这些悄然窥视着时代变化、却无勇气反叛传统的旧式少女的生存状态大有被人们忘却的趋势,然而她们真实的存在、她们的希冀、她们的迷惘却真实地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妇女的悲戚与挫折。凌叔华以女性的细腻体察着她们难以言表的悲情愁绪和矛盾困惑,揭示了女性要真正挣脱封建礼教的禁锢,冲决传统思想的樊篱,成为一个有自主意识、创造精神的人,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