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科学预计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和挑战的严峻性 一是从长远看,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根本态势是重度人口老龄化平台期和重度人口高龄化平台期。过去,我们往往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目标理解为“平稳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这种观点没有科学依据。2007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表明,从现在到2051年,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并达到高峰,总量从现在1.53亿增长到4.37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现在的11.6%猛增到31.34%。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每100个人中就有14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国老龄人口数量超过整个欧洲老龄人口总和。那么,如何以积极的态度、积极的观点和积极的举措探讨和应对老龄化给我国带来的各种影响.寻求中国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7在7月1日北京召开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上.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办主任李立国指出,要坚定信心.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国家战略和行动纲领,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准备。  相似文献   

3.
一、研究背景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7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达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将维持在3亿-4亿。中国将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问题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4.
《老龄问题研究》2007,(10):50-50
2007年5月26日“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表彰会暨经验交流研讨会”在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一个省市的老龄工作者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研部主任吴秋风、民政部财务与机关事务司综合处处长综合处处长王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恺悌,副主任郭平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导刊》2010,(2):12-1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传书在2009年11月3日举办的“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十年恳谈会”上总结了十年来我国老龄事业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对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研究报止》。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作为主发布人与副主任曹炳良、阎青春分别就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等有关问题回答了新闻记者的提问。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5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了发布会。发布会后国内外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7.
《老龄问题研究》2006,(2):40-43
经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筹办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的前期摸底准备工作已开始。拟于2006年上半年开始实施入户调查。本次调查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要求。严格按照程序上报,并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 调查对象为城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全国抽选了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2万名。在2000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随机排序、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老人户家庭作为调查对象。以便了解全国老年人口的生活供养、消费需求、照料服务、社区建设,以及对老龄工作需求的动态变化,本次调查对于我国老龄工作及老龄问题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2012年10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16个全国老龄委成员单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12]60号),这是继1999年文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老年文化工作的意见》之后又一有关老年人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意见))在深刻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这是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反映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给制定老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委托其所属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承担并启动了由民政部申报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拨专款并以政府名义进行的全国性老年人口状况调查。调查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0.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真正引起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关注,以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应当是始于1982年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和两年后(1984年)的墨西哥城“国际人口大会”。然而,曾几何时,到开罗“国际人口发展大会”时,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便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成了三个整体性的“老年洲”。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尚不知“人口老龄化”为何物,那么,仅仅20年后的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针对此前学界关于“通过延长退休期应对人口红利结束”的建议,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巡视员周南做客中国网络电视台时表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将探索弹性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持续挑战,其中在当前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如何消除和缓解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变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使老年人口过上更幸福和更有质量的晚年,这正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发展老龄产业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和重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人口高龄化、少子化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对我国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四大特点,老龄化通过劳动供给、社会资本形成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我们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十四五计划”中,要“扩大”经济发展的正效应, “缩小”消极效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实施一系列政策,即增加劳动供给和整个人口的“二次分配”,通过各种渠道促进社会关系资本的形成,通过养老金基金配置和刺激消费,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在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国家卫生健康水平提高的社会必然。然而在大部分人看来人口老龄化却是一个不那么单纯的令人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第三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于4月16日在珠每大会堂开幕。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致辞中表示,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隋,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任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的怍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老年人不是被动的旁观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大学人口学教育培训项目和“中国人口发展前景与对策”总课题组计划,由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承办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前景与对策”专家研讨座谈会于8月上旬在武汉举行,来自高等院校及老龄工作、计划生育、统计、民政、劳动和保险公司等职能部门的专家、学者纷纷到会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现将此次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家庭负担过于沉重、养老机构不愿接收,我国3300万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失落”重重。“作为世界上失能老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2012年7月25日《经济参考报》)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2月28日,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老年报》承办的2011年全国“十大老龄新闻”评选活动结果在京揭晓。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导刊》2011,(8):17-17
一、积极做好《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影响,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政策调研,深化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期高质量地完成“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强调:“关注老年人口状况,建立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形成统计工作制度,为科学规划和科学决策服务”的指导方针,近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老龄统计表”的评估与量化工作制度,以健全与规范老龄工作运行机制,推动老龄工作更加科学化、具体化、明确化的可操作机制,稳步推进老龄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