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琳 《民族论坛》2006,(1):54-55
2001年冬天,我作为一名瑞典留学生来到北京。就要开始一种全新的、使人激动的冒险生活了,我既兴奋、激动,又对未来的生活有点儿惴惴不安。当时我只会说一点点汉语,在来中国之前我就预想也许事事都会很难。值得宽慰的是我曾经来过一次,对我来说,北京不完全是陌生的。住进四合院才是一种地道的中国经历中国与我们国家迥然不同,让我更意识到自己是从北欧搬出来了,已经住在了这个遥远而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我和丈夫不再喜欢住在公寓里了。这个公寓确实很漂亮,整洁而舒适,但就是没有真实感。我们来这儿就是要体验真实的中国生…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我叔叔终身未娶。在我16岁时,他收我为养女,并当众立下了字据。叔叔收养我后,我们即生活在一起,但我的户口一直未迁入叔叔家。两年后,叔叔因病去世了。当我提出继承叔叔遗产的要求时,他所在单位的领导说我没有继承权,不许我继承。请问:我能继承叔叔的遗产吗?  相似文献   

3.
正1990年11月26日那凄冷的夜晚,父亲那永远在思索的头脑进入了永恒的休息。我从小至大,直到后来工作,都没有离开家。尤其是母亲去世以后,照顾父亲就成了我的重任。有朋友对我说:"你自己就是一个字不写,把老先生照顾好,你的功劳就够大了。"我是努力去做的。我常觉得,我不只对父亲尽孝心,我是对中国文化尽一个炎黄子孙的孝心。  相似文献   

4.
<正>休息时间,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实友家人,一起分享了实友会在他们心中的意义:西安分会会长刘福洲在这儿我有一个数字,去年七月份上刘一手那条船的时候,我们企业的业绩,每个月的交易量是五六十辆车,下半年每个月的交易量却在一百辆以上,整个业绩翻了一番。这就是我加入实友会跟会  相似文献   

5.
1992年我参加《诗刊》组织的诗人访问团去西藏。旅行面包车在青藏线上颠簸的日日夜夜里,我们访问团的7位成员得到一位公主亲切、无微不至的照顾。她给我们分发药品和水果,吃饭的时候为我们斟酒。她原籍安徽凤阳,明洪武朱元璋的嫡系后代。无业,家庭妇女。任徐州市文化局长的丈夫雪兵离任  相似文献   

6.
在一间15平米的小屋里,我和丈夫、孩子度过了8个春秋。孩子在这里诞生,又长到8岁。我也从二十几岁的妙龄迈入了令人有些焦灼的中年。睡觉,吃饭,写作,待客。儿子渐渐长大,3个人挤在一起,清晨起来,仍感到一种疲乏。没办法,每天晚上临时支起折叠床。睡久了,背上总罩着一股凉气。黄昏的灯光伴着孩子的鼾睡。我望着那张床上的他,他望着这张床上的我,那臂弯里的温馨已在我们中间消逝得那么遥远,似乎人性本身那种欲望,也在我们相隔之中渐渐隐去。家,就是自己绝对的空间。一张写字台,孩子做功课,我们就只能坐在沙发上;不能看电视,不能讲话,  相似文献   

7.
财产公证     
她有些小性,总觉得丈夫对她不够好,而她的收入又比他高出很多,一旦他负心,自己未免太吃亏了。于是便常有意无意地试探他:"如果有一天咱们离婚了,你是不是会把财产都给我?""那怎么行?你又不是我的人了。"丈夫总是笑着逗她。一天晚上,他们闹了别扭,她很严肃地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丈夫也很严肃地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和你过日子。如果你对我们的婚姻实在缺乏信心,我们可以补做一个财产公证。"  相似文献   

8.
声音·数字     
正声音"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1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强调党员干部都要有真正帮助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意识。"我借‘五畜祈福’寓意,祝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畜兴旺。让我们继续弘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祝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相似文献   

9.
我的珍藏     
<正>在我的游历中,最难忘记的是十年前的西藏之行。我和我的朋友在西藏的大地上行走了三十多天,感觉到还只是走了一个小小的角落,看到的也仅仅是方寸皮毛。要不是身上带的现金已经花完,我们会继续走下去──那时西藏还没有开通电子汇款的业务。  相似文献   

10.
我的选择     
1989年,在我国历史上将成为值得回忆的一年.这一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发生了反革命暴乱,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在这场斗争中我们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 我已近50岁了,这个年龄对一个艺术家来讲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因为对一个把一生献给舞蹈事业的人来讲,没有比退出舞台更为难过的事了.虽然我的素质很好,还能跳,但年龄毕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了.我该怎么办?我考虑了很长时间,我除考虑到年  相似文献   

11.
姆塔兹·姆特斯维尼说:“我老了,想去哪儿也去不了啦!”其实,即使她年轻,她想去哪儿也去不了。她曾住在特威丰廷,成百的家庭拥挤在一起。他们的房屋大多用包装箱板和波纹铁板搭盖,没有自来水和电。姆特斯维尼50年来一直靠在白人继承农场生活,第七代和末代农场为博塔先生所有。博塔用犯人做农场工人,清早带进,晚上送出。姆特斯维尼丈夫死后,博塔先生对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在我家,面对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一个记者与县里的干部在辨认照片上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我对他们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1957年,我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我们一家7口人过上了虽清贫但快乐的日子。1970年,我们的邻居牙合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3个半大小子:19岁的老大吐尔达洪、17岁的库尔班和14岁的托乎提。同样失去过父母的我,知道这3个孩子的孤单和无助的滋味,我对善良的丈夫说:"咱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3个孩子没人管吧?"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忠贞爱情故事:1947年,丈夫离家时,儿子尚未出世。半个世纪之后,当丈夫从台湾回到故土时,守候在家的两鬓斑白的妻子已是四世同堂。面对老妻,丈夫失声跪哭:"我对不起你啊,我在台湾又成了家!"一"我不活了呀!杀人了呀!……"1947年10月2日,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郇封镇郇封村的上空,一个村妇尖利的哭喊声划破了黎明的寂静,像升腾的薄雾一样久久地不肯散去,让郇封村本还  相似文献   

14.
我出身于贫农家庭,基本上是在新社会长大的。由于我过去没有尝过旧社会的苦,不懂得什么是阶极压迫和阶极刹#lJ,也不大懂今天幸福生活的由来;再加上小时候很少参加生产劳动,因此,我搞起生产来有些拈袒怕重,参加民兵活动也不翘常。有人规劝我,我还顶撞人家,阴得大家有意晃,母亲也骂我是"懒脑壳"。有一次,公社武装部  相似文献   

15.
满族和我     
我的前半生是在民族屈辱中度过的。我生于民国八年(1929年),正值满族受歧视的时候。从懂事起,便知道自己是个不光彩的满族镶黄旗人。十二岁时父亲死了,加上我出身平民,没有家谱,所以对自己的家世知道很少。但从北京德胜门外牤牛桥立的祖坟看,我们家是“老北京”了。  相似文献   

16.
1940年春到1942年初,新疆财政厅金矿局需要俄语翻译,我就被分配到财政厅秘书室和苏联顾问办公室担任俄语翻译兼俄文打字员。那时,财政厅厅长是周彬。我是1938年参加的反帝会,当时没接触过处于地下秘密工作状态的中共组织,更不知道周彬就是毛泽民。1940年我们初见时,厅长亲自给我布置任务,就这样我当上了秘书兼翻译。印象里,毛泽民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在以后的接触中,除正常工作外,他总能抽空到秘书室和我们这些普通工作人员谈天说地。他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给大伙的印象极深,因此与他一起工作很轻松。  相似文献   

17.
我第一次看到《民族团结》杂志,是60年代初在北京读小学的时候。那时,母亲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我也就常到学院的图书阅览室翻阅杂志。《民族团结》是我喜爱的杂志之一,她介绍的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对祖国的边疆,对兄弟民族地区充满了神往之情。怎么也想不到的是,10年以后,我竟参军来到了新疆,而且先喀什后乌鲁木齐,一呆就将近20年。新疆地区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新疆各兄弟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战士时就开始涉猎有关兄弟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典籍,调到军区机关做文化工作后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偶有所得,常向一起工作的兄弟民族战友谈起:在辉煌的《二十四史》中,《辽史》、《金史》、《宋史》都倾注了蒙古、维吾尔、回等民族学者的心血,维吾尔族航海家亦黑迷失,早在元朝初年就曾率领一支庞  相似文献   

18.
在这儿我有一个数字,去年七月份上刘一手那条船的时候,我们企业的业绩,每个月的交易量是五六十辆车,下半年每个月的交易量却在一百辆以上,整个业绩翻了一番。这就是我加入实友会跟会里的企业家们一起玩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张力 《民族论坛》2006,(9):61-61
做记者的时候,一次与同行一起去采访,对象是一位和瘫痪妻子共同生活了20年的丈夫。这男人是我们新近偶然发现的一个典型。去的路上,我们谈起这个即将见面的采访对象,敬佩的同时,也对他20年来的“苦难”岁月深感同情。到了他家,看到那个小小的院落:平房,绿树,花草,石凳,还有——秋千!秋千两边的扶手处搭着美丽的针织物,那些金色的线条在阳光下发出灿烂的光芒。“你们好!”男女主人公在房门口笑盈盈地迎接我们。那位妻子坐在轮椅里,衣衫齐整,发型俏丽,还化着淡妆。虽已不年轻了,但她的眼睛活泼明亮,看得出是个聪慧的女人。而那位丈夫——我们…  相似文献   

20.
我品人生     
人生是一个深奥的课题,每个人都在探求、剖析它的答案.我的人生很平常,但并不平淡. 我从小学、大学到研究生的学生生活,几乎都是机械的“三点一线”(图书馆、宿舍、食堂).那时,我抱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今后为社会做些惊天动地的事情.踏入社会,方明白所谓惊天动地只能融化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在生活中,我细细地品尝了它的酸甜苦辣. 先说苦吧.我们这一代不能以“苦”作为人生的主旋律.因为我们未曾经受旧制度下的苦难,也不会为温饱奔命.妻说我:“你够顺利的了,没有受过什么挫折,17岁上大学,2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