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文学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很深,因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从"西方"资源中探索新文学的文化渊源,而《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则跳出这种研究模式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现了楹联与新文学之间的潜在关联:楹联传统不仅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对新文学的主题意蕴阐释、艺术表达及叙述结构的建构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于楹联文化的认识偏见,重构了楹联的文学史形象,拓展了对于新文学文化渊源的认识,对于今后的楹联与新文学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它的修辞现象十分丰富、多彩多姿。在修辞学研究领域中,它是一个尚待充分采掘和发展的“富矿”。楹联艺术的修辞手法,与其他文艺样式相比,其显著特色可概括为“全”、“精”、“活”、“新”。一、“全”。楹联艺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较齐全,不仅拥有一般文体所常见的修辞手段和方法,而且有些比较少见的修辞手段和方法在楹联中也可以找到例证。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中载:“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属语,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梁著《巧对录》又载:苏轼还曾对  相似文献   

3.
2005年“央视春晚”演播以中国楹联学会常江会长为首撰写的18副楹联本应代表中国当代楹联的最高水平。使海内外华人吃惊的是.这18联中只有刘庆华《云南海南》联出色,刘庆华《河北河南》联、李俊和《内蒙古黑龙江》联、解维汉《贵州四川》联虽有缺陷,仍不失为佳作外.其余9联中有些不合联律.有些缺乏文采,有些既不合联律又缺乏文采.均沦为次品。  相似文献   

4.
周远斌 《社区》2008,(29):8-9
钱钟书虽然学贯中西,但在治学上他所钟情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路径,《管锥编》最能体现这一点。中国古代治学重随时心得,故各种形式的治学札记盛行;但随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写读书札记的这一传统治学模式淡出了,渐代之以格式化著述。《管锥编》是钱钟书读书心得之结集,仍以札记体成书,显然没有迎合时代性著述风气,而是选择了传统的治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自由体和格律体的翻译形式在英诗汉译中因为原诗体例的不同而备有所长.以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歌》的翻译为例,主张对于英语诗歌中的传统爱情诗歌,应以中国古体汉诗尤其是词体的形式进行翻译,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诗意蕴,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楹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审美的综合载体,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文章从楹联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建筑审美取向。通过选址、空间布局、艺术特色和修饰手法四个方面,分析了书院建筑的审美特点: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秩序与和顺的相辅相承、兼容与坚守的两相兼顾以及教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从历时性来看,吴恭亨的楹联批评著作《对联话》体现了对梁章钜楹联批评的一脉相承;从共时性来看,《对联话》是南社湘集文学观念在楹联批评上的体现,是楹联批评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应对新的挑战的结果,是楹联批评在清末民初文化运动背景下愈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联话》继承了梁章钜楹联批评用语、"雅正"之说、阳刚之美的美学选择、独立文体的观点,它可以看作一部楹联创作教程。吴恭亨反对白话楹联,提出了"思想说"。  相似文献   

8.
对联考源     
对称和平衡是古中国人崇尚的形式美。对偶句便是对称与平衡的语言形式。对联不过是可以游离于诗词歌赋之外的对偶句。楹联源于古题铭,是对偶的题铭。春联则是元日悬贴的楹联,与“桃符”全然无涉。对联当滥觞于战国期间,而非西晋、南朝,更非五代后蜀。  相似文献   

9.
楹联在我国源远流长,从萌芽雏形发展到格律定型,有其漫长的历程。这一传统文化被回族接受后,融入伊斯兰文化色彩并得到广泛应用。清真寺中的楹联凝聚着中国伊斯兰文化与华夏古老文化精髓,即所谓“以儒释伊”,融中阿文化为一体,是弥足珍贵的文化精品。本文较详细地论证了中国伊斯兰文化方面的楹联的背景、承传、内容及艺术水平等。历代记载或论述楹联的专书和集锦不胜枚举,但有关伊斯兰教文化领域的楹联汇编却始终空缺。李传明先生广征博采,将全国各地古往今来清真寺的楹联加以搜集、整理,写就《中国清真寺楹联》一书,填补了这块历史空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主要体式与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术史源远流长,其研究方法和形式也丰富多样,一有以庄周《庄子·天下篇》为发端的序跋体,二有以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为发端的传记体,三有以刘向《七略》为发端的目录体,四有以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为发端的笔记体,五有以朱熹《伊洛渊源录》为发端的道录体,六有以黄宗羲《宋元学案》为发端的学案体,七有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代表的章节体,八有以民国期间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为代表的学术编年体。文章对这八种学术史研究形式的起源、发展、特点、价值等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揭示了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主要方式和基本成就。  相似文献   

11.
楹联劝善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其最大特色是对仗,因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前些年读书游历,见到好的楹联便随抄录下来,闲时翻翻,发现竟然多是劝善的。崇尚勤俭的:“和谦为责;勤俭是珍。…‘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或质朴无华,或含义深刻  相似文献   

12.
王义钫 《老友》2013,(4):47-47
一、何为楹联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雅俗共赏、应用广泛的文学形式,俗称对子、对联;楹乃厅堂前部的柱子,悬挂在左右两边楹柱上的对联,一般又称楹联。人们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后来楹联逐渐完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大盛,历久不衰。按用途分类,楹联除春联外,还有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格言联等。  相似文献   

13.
一介行政官员跻身联坛,已属不易;成为全国知名楹联艺术家,更难乎其难。这位做过垣曲县县长、从运城市建材局局长位子上退休的干部,撰联作对,钻研楹联理论,发展楹联文化事业,在中国楹联界颇有名气,他就是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运城l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马长泰。  相似文献   

14.
日前本刊刊发了著名楹联创作者沙元伟先生评析的2005年春晚楹联,激起了古诗词和楹联爱好者的热情,反映颇佳。为此,本期继续刊登沙老在评析春晚楹联基础上原创的《祖国颂》18联,以庆祝新中国60年华诞,并欢迎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推进与后现代语境中“世界文学史重构”潮流出现,我国文学界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断流,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世界文学史上的缺位,提出了复兴传统民族文学形式的理性诉求。当代小说《青雪盟誓》不仅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复兴,也为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语言霸权主义的东方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批评家们提供了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文本范例。  相似文献   

16.
《尚书》中包含着丰富的身体思想意蕴,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身体观的原初语境.在《尚书》的语义环境中,身体不仅是血肉之躯,更是形象之体,身体以价值原点的形式,将人与德绾接为一体,为后世儒道哲学的萌发备足了思想发挥的情境空间.以《尚书》为中心进行考察,提炼先贤最早如何跳脱出自然之身,赋予身以德性之意味,对于从整体上驾驭传统哲学的生变线索,意义鲜明.  相似文献   

17.
《楹联小集》收录了陶武先先生所创作的200余幅楹联,涉及节庆、赠友、文事、怀古、吟物等多个方面.作为一种与传统习俗密切相关、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对仗文学,楹联有着严谨的格式要求,要在上下联的有限空间融入对现实人生的哲学思辨,营造出意味无穷的审美意境,是有一定难度的.陶武先在遵循传统对仗文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陈言务去,在有限的格式里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思考思辨思想和审视审究审美熔铸其中,创造出回味无穷的审美意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当代楹联创作风格,对当代楹联创作以及对仗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国一些武侯祠的楹联进行介绍,并同关帝庙楹联等相比较,指出武侯祠楹联的用典及思想内容不约而同地符合传统文论"切"的标准。各祠楹联所述之语一般切合历史上诸葛亮在当地经历的某些事件,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楹联之所以体现出"切",是由诸葛亮原始形象、楹联作者的身份学识这两方面决定的。文末还论述了当今一些武侯祠因互相翻刻楹联,而造成同一联在新地方不能表现出"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孟子》编纂者主要采用两种书写体例来完成孟子思想的表达,即对话体和语录体。二者形式看似迥然有别,但实则关联密切。语录来源于对话,是对对话进行拆解、提炼的产物。《孟子》编纂者以对话和语录形式表达孟子思想,一方面是《论语》书写体例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受到西周春秋史官传统中“实录”精神的影响。《孟子》编纂者在编纂过程中遵循两大原则,即类聚原则和均衡原则。《孟子》七篇,各篇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七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由行而知的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荷尔德林的诗歌、论文、书信与哲学体小说《许佩里翁》为文本依据,对荷尔德林的诗学观点予以述评;并比照荷尔德林的诗观,从中国现代诗歌的内涵与形式两个层面,对中国现代诗歌缺乏审美特性的现状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