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牧人的饮食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两大主体文化。文章研究了适应游牧环境和游牧经济的牧人的饮食文化。牧人的肉食品、奶食品、茶文化和酒文化都独具特色,构成游牧文化的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2.
彭兆荣  李春霞  葛荣玲 《民族学刊》2010,1(1):45-54,163-164
随着游牧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日渐缩小,以及我国草原牧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游牧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为了给学者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图景",作者对国内外近30年有关游牧地区和游牧文化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对我们今天该有怎样的游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以他们特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但直到目前为止,学界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蒙古族的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变迁还不够.乌日陶克套胡博士的新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力图从蒙古族游牧经济内在矛盾出发,考察其演变的脉络及其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山脚下游牧的灵魂,纵横草原千年的哈萨克。在传统与现代交锋的今天,那游牧的翅膀是否依然坚强有力?也许游牧文明在旁观者的眼里不过是一种相当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是,在亚欧大陆上,正是这样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抗衡达3000年之久,谱写了这一地区民族的几乎整个历史。在这种游牧文明濒临消亡的今天,我们对于它内涵的认识和了解还远不能与它所具有的丰富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对定居还是游牧,始终存在着争论。我以为,定居是可行的,但定居与游牧并不相悖。定居必须与游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习俗。然而,近20年来,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产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借助有关文献和调查材料,对哈萨克族游牧生产经营习俗,畜产品加工、流通习俗,草场使用习俗以及生产投入习俗的变迁及其变迁原因、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提出畜牧业产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使牧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游牧民族宗法封建关系的本質問題,即它的主要生产資料是土地呢,还是牲畜?这个問題,早在馬克思的《資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一書中,已經闡述清楚。他說道:“在游牧的畜牧部落中——所有畜牧部落最初都是游牧的,——与其他自然条件相等的土地是以原始的无边无际出現的,例如在亞細亞草原上和亞細亞高原上。他們利用土地作为牧埸等等,畜牧民族所借以生存的畜群就是在这上面飼养的。他們把土地当作自己的財产对待,虽  相似文献   

8.
"把游牧和定居绝然对立起来是不对的" 记者:国际上是如何解决游牧和定居的矛盾的,有无成功的先例? 李锦:从人类学的背景来讲,游牧文化是人类对生态资源进行利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陶瓷在游牧文化中的表现力和游牧文化如何丰富陶瓷文化及其表现力。陶瓷是一种材质和工艺的代名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承载了创造者和使用者的文化元素并且不断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可塑性极强的工艺及材料非常容易被不同文化体系的人群接纳和欣赏,并能够与其微妙融合产生新的价值和美。游牧生活具有明确的审美取向和特点,其文化影响代代相传,影响深远,但陶瓷在这个文化领域的应用却并不突出,不究其原因只探讨现在,陶瓷与游牧的融合定能产生独特的陶瓷和不同的游牧。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其中一个发生急剧变化时,另外一个也肯定会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喀喇昆仑山区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的剧变,是当今山地游牧方式和生态环境关系问题上很重要的议题之一。喀喇昆仑山区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当地游牧维吾尔人生产方式关系问题,已变成了喀喇昆仑山区最热闹的话题,其中,生态环境和游牧方当中,哪一个主宰决定性因素的问题已经变成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