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古希腊柏拉图确立对于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分以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便沿袭柏拉图主客分离的二元对立路径进发,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达到主客分离的极致而实现了唯心的主客本体统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企图穷尽一切存在者存在的永恒本质,必然舍弃现实的生活世界,进而成为一种纯粹逻辑的精神理念哲学。而中国哲学以内在超越之路从现象世界探寻超验境域与自由境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由老庄之道的原始主客不分的天人合一,生发为陆王心学未经主客对立的主客统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追求人与天地万物融合贯通的天地境界,天人合一的澄明之境既是万有融合,又是有限与无限的包容,更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作为传统形而上学自身辩证否定的历程,哲学应辩证地融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一种可能的尝试便是以"人在世界之中"的源始亲近关系,历经"物之聚集"与"人的诗意栖居"的澄明之路,到达天地共生、万有贯通的天人合一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论与民胞物与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 ,万物一体是最原始的。正是由于万物一体 ,一人一物的存在才有了支撑。所以 ,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人应该首先以民胞物与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他物。这不是施舍 ,而是一种责任感 ,是一种被要求的自我意识。人有权利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而利用自然物 ,乃是因为处于一体之中的人与物天然地有价值高低之分。但是 ,这种区分是万物一体之内的区分 ,人类中心论应当从属于万物一体论。  相似文献   

3.
从万物一体角度诠释“仁”,这是宋代新儒家程颢运用孟子学说资源对儒家的仁说作出的一种新的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程颢所理解的“万物一体”接近于“万物共体”的意义。后来程颢的论说不再侧重万物是不是一体,而是认识不认识万物是一体,强调仁者是通过理性认识了解万物一体的事实或真理。尽管程颢将论说重心作了转移,却并没有解决万物一体说的根据问题。  相似文献   

4.
白奚 《河北学刊》2001,21(2):107-109
在儒家"仁民而爱物"的古老思想中,蕴涵着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的合理因素."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是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要求人们把万物当成自己的同类甚至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来爱护,强调人对自然万物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作者认为,科学的态度辅之以儒家式的道德意识和生命情怀,应该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关于万物本原及其生成的思考不仅与宗教、神话和传说有别,也与当时还局限于经验、对天地表达崇拜的认识不同,是比较理性的、思辨性的哲学认识,是抽象水平较高的自然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心之良知是谓圣”到“万物一体”,体现了王阳明圣人观的两个核心。“心之良知是谓圣”回答了“成圣何以可能”的问题;“万物一体”则进一步指出了圣人必然要达到的精神境界。王阳明赋予了每个人以成圣的可能,大大提升了普通人成圣的信心,体现出人性平等的思想。但作为儒者的圣人,并不是与日常百姓等同,而是应当履行儒者的社会责任,将一体之仁施行于天下。  相似文献   

7.
8.
郝保英  郝瑞斌 《理论界》2009,(2):112-113
针对反动的宗教神秘主义思潮,普列汉诺夫极为巧妙地从原始宗教入手,从根源上揭示了宗教思潮理论的内在荒谬性.普列汉诺夫对原始宗教的研究,包括万物有灵论及其产生的根源;万物有灵论和宗教的关系以及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责任     
雪竹 《快乐青春》2010,(7):20-20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责任。 春天唤醒万物,播撒希望的种子。这是它的责任;夏天给世界浓郁的色彩,这是它的责任;秋天赐予每个枝头挂满丰收的喜悦,这是它的责任;冬天赋予世界纯洁的力量,这是它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论庄子万物一齐的平等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坤 《江汉论坛》2005,(7):54-57
庄子站在宇宙的高度,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他强调从两个方面超越自我:一是超越自我的有限空间,这就超越了事物的大与小的界限;二是超越自我的有限时间,这就超越了事物的生与死的界限。他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从是非、曲直、长短、大小、成毁、利害、贵贱、生死等死结中解开,进而开创了一种“万物一齐”的平等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中精灵形象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梳理了中国文学中精灵形象演变与发展的轨迹 ,认为精灵形象从先秦至唐历宋元到明清达到高潮 ,主要趋势是精灵形象种类由少到多 ,能耐由小到大 ,变形方式由简单到复杂 ,主要精灵形象的人性不断增加 ,社会意义愈益丰富。作家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 ,描绘出个性各异、富有灵气、趣味盎然的精灵形象 ,为我国文学艺术画廊增添了瑰奇的色彩。中国文学中精灵形象之所以如此繁荣 ,主要是由于有中国精怪文化及佛道二教作为底蕴 ,同时与爱好幻想、认为万物有灵的民族心理以及作家有意追求奇幻的创作心理也有一定的关系。精灵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功能和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亚阳明学者大多是通过由梦到觉悟(顿觉),进而诞生思想家自身理论的。阳明将梦与占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处于预兆梦、占卜征兆终极点的"天",完全内藏于良知之中。此一现象在韩国郑霞谷,日本佐藤一斋处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东亚阳明学者重视梦与觉悟的关联性,不懈地倾听"无意识生命""一体混沌"的召唤,这打开了思想史的新一页。阳明学梦想"人的热血在流动"的"万物一体"值得再回味。  相似文献   

13.
阿城"三王"系列小说之一《树王》中,从伐木故事到草木情结、从鹿的寓意到万物有灵和从人树同存到原始森林,这种以动、植物为创作基点,融汇作家的内在精神,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思想、信仰和情感,本文将从文化意义、生态关照、民间守护三个方面来试图探析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上帝创物与道生万物分别是巴哈伊教与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虽然这两个命题表述类似,具体含义也有几分相似,但由于产生的时间、地点与背景迥异,它们的差异依然是显著的.文章从上帝和道之本质、万物之生成过程、万物与上帝或道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异同,指出:无论是巴哈伊的上帝还是老子的道实际上都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创生力,但是对万物来讲,巴哈伊的上帝是一种外在的他生力,而老子的道则是一种内在的自生力;无论是巴哈伊的上帝还是老子的道在生成万物的过程中都坚持了从无中生有,一中生多,并根据它们各自赋予万物之本质的不同把后者分成了不同的类别,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它们的作用方式根本不同,上帝是有为,而道则是无为;无论是巴哈伊的万物还是老子的万物最终目标都是和上帝或道统一,但是它们统一的程度不同,巴哈伊是同在,而老子是同一.  相似文献   

15.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阅读松下幸之助的有关著述,可以认为他的“万物之五”的本质性,“欲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的需要观及其人的主体性认识等,都是一个企业经营者对人学理论的补充发展,是人学理论园地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6.
王瑞雄 《理论界》2023,(11):29-34
《周易》的生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宇宙论或自然观中。在自然的生成上,《周易》主张天地万物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强调生生的顺成性、反生性、交互性、开放性和时机性。在自然的秩序上,《周易》提出了天地父母、万物同胞、宇宙一家的关联结构。在自然的意义上,《周易》强调天地生物之仁德,显示了一种无目的和无意志的道德宇宙观,并以此作为圣人治天下的模范。《周易》“生生之仁”和“万物一家”观念,有助于在生态危机背景下对机械论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7.
陈赟 《天府新论》2023,(3):13-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性特征之一,而自然具有三个维度:一是不包含人在内的自然界的自然;二是个人存在层面的自然;三是社会存在层面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理所当然地包含三个层面:即人与万物的共生;个体的自然生命与精神存在的共生交融;社会(或民族、共同体)的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交织共存。中国儒道传统的共生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论根脉,其中万物一体的思想、自然的理念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突破西式现代化自然与精神二元、传统与现代断裂构型的关键。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人类正在从西式现代化走向共生新时代或共生新秩序,中国式现代化因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认为 ,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境界是“与万物为一体” ,如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心 ,见动物觳觫哀鸣必有不忍之心 ,见草木摧折必有怜悯之心 ,见瓦石毁坏必有顾惜之心。他同时认为 ,人对待万物又自然有轻重厚薄的价值秩序 ,这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王阳明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这二者统合成一种心理上的自觉意识和判断、选择上的直觉。在它的指导下 ,人既可以普遍地关爱万物 ,又可以合理地取用万物。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生境界进到生态意识 ,这就是王阳明“良知上自然的条理”在环境伦理上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熊十力以本心解释乾元的思路和方法,在"乾元"的解释史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以本心释乾元,并扩充乾元的内涵将是熊氏解读<周易>的最大特色,也是<周易>与心本论结合的最好典范之一.以"本心"释"乾元"的理论前提是"万物本原与吾人真性不二",意即天人不二.熊氏笔下乾元之为"本心"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回归心学,结合佛学心性论的表达方式,将易简与本心系在一起,以"易简"呈现本心的澄明样态;借助"良知是呈现"论定本心"自昭"的含义,在功能的意义上论证本心是呈现;熊氏"心体万物"命题的提出,意在彰显本心的能动性,是本体发用为万物的内在保证,在心物同体的前提下强调本心生生不已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