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指出,展示中国崛起的文化信息的一种方式是用"接着讲"的办法来论证儒家政治哲学的当代相关性.在儒家政治哲学中,笔者论述了为什么<论语>是有着最大的优势与潜能的哲学经典之一,并阐发了阅读<论语>这样的哲学经典的方法.为了展示<论语>与先秦政治哲学的当代相关性,笔者认为它需要与中国传统哲学内部的不同哲学流派和西方、尤其是古希腊的重要哲学流派进行对话,并回应当代自由民主这一主流政治价值的挑战.为此,本文试图展示先秦政治哲学如何进行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易简"作为《易传》中体现易学哲学特征的一个独到的概念,由于其奥义深刻,汉唐以来的易学家均不惜笔墨,注重注释和阐发易理,纵观其特征,都偏重于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去思考。至北宋,儒学家建构儒学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哲学经典便是《易经》,张载作为关学宗师,其哲学是"以《易》为宗",在其易学哲学中,张载明确规定了"易简"的哲学内涵,指出"易简"为"易"之根本,赋予了"易简"的形上本体论特征,进而从太和之道、道德工夫逐层推进而深化了"易简"之理,为其哲学架构奠定了易学基础,推动了儒学和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学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这一传统的形成,是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和阐释分不开的.在人们接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中,已经把美学的根基深深地扎根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了,因此,当我们寻求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转型以及未来发展的时候,立足于已有的美学传统,重估<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学传统的形成与突破过程中,<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具有特殊的双重价值,一方面它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理论支点,另一方面它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继续前行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何为哲学?何为儒学?对此问题的基本看法构成了熊十力的哲学观和儒学观。以体用论重建本体论,是熊氏哲学最重要的原创性贡献,而“哲学只有本体论”的哲学观乃是熊氏哲学的原点。熊氏指出西方哲学将本体抽象为现象之外的“独存”,使本体和现象被割裂为“两重世界”。与此不同,中国哲学是不离“发用”而反求实证本体的哲学,故是一种可以避免重蹈西方哲学孤悬本体之覆辙的“真哲学”。他认为中国哲学既重反求实证又“不遗理智思辨”,故中国哲学“当为哲学正宗”。尽管中西哲学各有所长,但未来哲学应将西哲重思辨与中哲重实践的意趣加以结合,发展出“融思辨以入体认”的“新哲学”。这些观点表明熊十力的哲学观与其儒学观有密切关联。熊氏儒学观反映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成为熊氏哲学建构的原动力。中晚期熊氏的著作《读经示要》和《原儒》对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作了整体考察,虽然某些具体观点不免逸出了学术史的历史范围,然而他面对近代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意在力挽中华文化将倾之危局,通过由历史以见价值、由价值反显历史的方法,提出儒学始终是“一个仁的系统”的重要观点,对传统文化作了充分的价值肯定,显示出其哲学的时代性以及文化...  相似文献   

5.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最为经典的一部哲学著作,它因占卜而产生,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和发展,特别是在卦爻辞产生和筮书形成之后,它的功能开始由占卜向伦理教化逐渐演变;当<易传>产生之后,这种演变则发生了质的飞跃,<易传>所阐发的丰富而深刻了的伦理思想,几乎完全取代了<易经>的原始宗教迷信成分,成就了<易经>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第一书的崇高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人文哲学--伦理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谈论生死,我们最直接地对"生死"的所知便是生与死的切己本性.它不可由他人替代,只能由自己承担,并且是任何人必然的要经历的事情.在中国哲学中,无论是<道德经>明营魄之分、道器之别,还是<庄子>的"齐生死"都可以看出道家对死亡本身有所直接的领会.故而,本文试以<庄子>文本为视角,试析庄子对死亡问题的思想异同,并试着用训诂学进行理解,直观死亡本身,阐发一些笔者自身关于死亡问题的一些浅显理解.  相似文献   

7.
萧汉明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易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家.他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其为学的致思取向是从古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出发,融入对哲学原理的思考,促进传统哲学现代化,指出并论证了辩证综合哲学是当代中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石,是新唯物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和本质特征.这一观点的基本内容最早提出和论证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考察.马克思首次对劳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了系统阐发,即作为实践自然前提的感性存在、作为实践本质内容的对象性活动、作为实践歪曲形式的异化劳动.为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正式提出做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纵观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大量现象,哲学创新已成为学术界的共同话语.如何站在时代高度,以中国实践为坚实基础,以创新的视野挖掘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进而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新形态,这一建设工程,已经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趋势.可以说,我国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一总问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易传》符号解释视域下的儒道互补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易学解释对象、对道的解释和天人观三个方面论述了儒道互补会通.作者认为,脱离卜筮语境的易文本符号,意义不确定,为后世解释者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自由的理解和解释的空间,此为易文本符号成为儒道两家的文本和思想重要源头的原因.作为易文本解释之作<易传>不可能脱离文本、完全按照早期儒家已有思想解释,而是必然要选择儒道两家观点、思想和思路.<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主要取决于易文本阴阳符号,从方法论和哲学体系建构框架为儒道两家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而"见仁见知"承认了前理解存在和以前理解为前提形成合理的偏见,展现了儒家在易学解释中严谨的易学态度和宏大宽厚的学术视野,最终指向儒道兼收并蓄,避免了儒家在解释道时走向任何一端,这是<易传>之所以能够超越了儒家自身、融儒道两家为一的主要原因.<易传>虽是儒家解<易>之书,却不同于一般儒家解释作品.<易传>之道,既非儒之道,也非道家之道,而是内涵儒道两家的易道.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易传>解释学在尊重易文本原义的大前提下,极大限度地接受了儒道两家已有的论证思路和思想内涵,既重天道也重人道,从天道论及到人道,系统而圆融,建构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易学特色的天人合一的体系,真正实现儒道互补和会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