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弗洛姆继承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从社会主体出发以"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为概念工具,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基础。他认为意识形态主要运用社会过滤器即语言、逻辑与社会禁忌来压制社会成员的无意识进而异化社会性格结构,而要消除这种意识形态的压制就要进行社会变革与心理革命,建构一个健全的社会。尽管他试图综合并超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但由于他没有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其意识形态理论最终难以完成建构健全社会这一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
埃利希·弗洛姆是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激烈地批判、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病态,不倦地为争取人道主义的理想——善良、正义、自由、团结的胜利而战斗.不妥协地谴责人类社会中任何形式的邪恶、侵略性和暴力的表现.在弗洛姆众多的著述中,给予人们最强烈的感觉是他的社会哲学理论,确切地说是他的以人性概念为中心的社会哲学理论。一、强烈“危机意识”主导下“批判——理想”的思维模式自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几代人一直把他们的希望建立在无止境的工业进步这一信念…  相似文献   

3.
随着资本主义以及理性化进程的深入,现代人无疑比传统人更加自由,相互之间交往更加广泛,但同时随着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盛行,孤独感和无助感同时也成为很多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为了克服这些负面情感的影响,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提出并详细阐述了创造性活动和成熟形式的爱。他认为,成熟的爱保持个人的个性,尊重他人的自律;真正的爱是给予而非获取,真正的爱包含着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弗洛姆爱的理论,为现代人真正克服孤独,成为健康的、完整的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弗罗姆和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倡导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用弗洛伊德关于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来“补充”、“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某些“批判”。由于他们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最本质的东西;不能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吸收弗洛伊德思想的积极因素,因而虽然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揭露也有某些积极意义,但他们的所谓“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歪曲”和“篡改”,因此,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8):111-115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为对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生存处境的分析提供更完备的理论基础,为此,它吸收但又改造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与压抑理论,接受但又弱化了弗洛伊德的心理主义——生物主义的解释取向和原则。经由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吸收与改造,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5):50-54
面对西方国家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弗洛姆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对西方国家的消费状况做了深刻分析。他认为,在西方社会,异化已经由生产领域侵入到消费领域,消费不再是一种生活手段,而是蜕变成了生活目的,人们消费的商品、媒介、过程和结果都发生了异化。消费异化的本质是人的异化,严重影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弗洛姆并没有把目光停留在单纯的理性批判之上,而是从人道主义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但由于这些方案只是致力于实现对西方社会消费方式的点滴改良,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自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命题,都离不开对自由的界定和探讨。任何与人相关的问题,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自由问题。文章探讨弗洛姆自由理论的特点,阐明弗洛姆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性格结构中的自由动力,揭示人渴望自由与逃避自由的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德裔美籍著名思想家埃利希·弗洛姆 ( 190 0— 1980 )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著述颇丰 ,学术活动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领域 ;同时 ,他还是一位从业达几十年的精神分析医生。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目标展开的 ,即以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为武器 ,透过资本主义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 ,批判其各种异化现象 ,建立健全的社会。《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下引此书只注页码 )一书代表着他的这种努力。  一、《健全的社会》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渊源弗洛姆主要分析了三个问题 :首先 ,他以“…  相似文献   

9.
舍勒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根源乃是作为心理机制的"怨恨",并以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探讨了怨恨产生的根源.在他看来,怨恨产生于自己与他人的价值攀比中所生成的报复欲长久不能满足,怨恨的产生颠覆了传统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价值处于一种失范状态.舍勒在"怨恨"理论的基础上,他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怨恨"理论的确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新的视野,但它的理论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0.
幸福一直是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问题,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形成了一种国家主义幸福观.国家主义幸福观有其特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发展路径.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赖西和弗洛姆等人对国家主义幸福观现象的内在原因从心理学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的研究对解析人们的幸福渴望与极权主义国家悖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宋德孝 《创新》2009,3(3):16-19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生产性潜能发挥出人的本质,异化是对人的生产性潜能的否定。异化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源和社会根源,它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人性的枯竭。弗洛姆认为,可以从制度和精神等方面对异化之症进行救治,他开出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以及“爱”和“集体艺术”的诊治药方。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内容深刻,别具特色,试图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但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整体生存结构,从而把对人类自由解放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自由活动之典范的审美活动的考察,由此丰富发展了其哲学思想。具体而言,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审美主体能力和客体条件的破坏,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通过追问审美活动的社会现实基础即自由时间的充分运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由活动的对抗性,寻找到现实政治经济活动与审美自由活动的可通达性和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更好地理解美的理想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定位,更好地立足现实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3.
徐艳  吴德勤 《社科纵横》2010,25(4):111-113,127
本文以弗洛姆深刻的生存思想与自由观为研究对象,将弗洛姆的生存思想与其自由观进行关联分析,努力打通"重生存"和"积极自由"、"重占有"与"消极自由"之间共同的内涵本质。接着进一步通过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重占有"与"重生存"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引导出真正自由地选择真正生活的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通过对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批判,否定了社会主义;同时,又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单向度"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提出了他的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即通过意识革命、本能革命,重新塑造以社会最低阶层为核心的革命主体,通过"主动挑衅"和"大拒绝"战略实现对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的“单面性”的基本论述。作者认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揭露、批判当代资本主义采用新形式对人加强奴役与压抑,具有积极意义。但他站在弗洛伊德主义立场上,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龟缩成人性的压抑与反压抑的矛盾,并把“单面性”看成是超社会制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马尔库塞关于社会“单面性”根源的理论。认为其中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值得研究的新现象,所论不乏合理因素,具有现实感,但其基本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悖。第三部分论述了马尔库塞关于“单面社会”革命前景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主要心理学派之一,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产生之后,其影响超出了心理学领域,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意识形态领域广为传播。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弗洛伊德的思想就在我国有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弗洛伊德的思想又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领域中来。在人们思想中,尤其是在青年中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耶稣基督以拒绝三大诱惑直至走向十字架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的自由的坚定确认与坚决维护,在根本上也就是对人的自由的无限珍爱与绝对信任.人们对"基督"再临的祈盼,实质上也是对自身自由的向往.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为代表的"少数人类精英"之所以拒绝"基督"再临,就在于"他们"只相信少数人的自由,而不相信多数人及其组成的社会的自由.如果给予多数人以自由,那么人们将失去一切,包括幸福;只有当少数人接过多数人手中的自由,人们才有可能考虑幸福问题--人们的幸福要以让出自己的自由为代价.实际上,自由与幸福的这种对立是一种虚假的对立.  相似文献   

18.
贺来  田帅帅 《学习与探索》2023,(12):1-8+177
如何理解人的自由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不是抽象地看待人的自由本质,而是将其还原到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之中加以理解。市民社会构成近代社会的基本形态,为探寻人的自由解放之路,马克思基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对市民社会进行了批判,超越了仅仅停留于总结近代市民社会物质运动规律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传统与从抽象出发批判近代市民社会的德国哲学传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这一“双重视域批判”的积极成果,创造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正是借助于“异化劳动”这一分析工具,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现代奴役制本质和人的自由无法实现的社会现实根源。同时,立足于市民社会批判的双重视域,马克思给出了扬弃近代市民社会、实现人的现实自由的实践方案,即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9.
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主义是现代性的最基本原则,由理性主义衍生出现代社会的基本架构,即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的分离;现代人内在的知识冲动和精神冲动,即对本真性的追求;社会实践中的政治冲动,即追求人类的解放、自由和平等.理性主义及其衍生出的这些内容在构建西方现代社会中造成了现代性的危机,最本质的表现为道德和文化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理性主义存在的三种状况是问题产生的最深层原因,这三种状况分别为理性的有限性、理性发展的偏差、理性的僭越.  相似文献   

20.
刘习根 《社科纵横》2014,(3):128-132
霍克海默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总体观的先河,他试图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方法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不公正现实,由此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他把精神分析方法融入社会批判,从心理学角度来揭示现代社会异化的根源,由此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总体观。他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启蒙运动进行批判,认为启蒙本质上就是一个悖论,启蒙的过程就是理性异化为新神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