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陵散》为嵇康所作得到了历代的公认。王德埙《琴曲〈广陵散〉流变初考》及其续文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观点作了论证。近有袁家浚撰文质疑。王德埙的文章从“常识错误 ,不便原谅”、“以偏概全 ,难以服人”、“尽信书 ,不如无书”三方面作了反批评。即主张以中古琴界所理解的“清”来释“清散” ;指出《太平引》之例为孤证。孤证不立 ,乃史学常识 ;所谓《广陵散》为“清商之散”之说 ,纯系缺乏常识所致的笑话 ;袁文对王德埙的后续成果一无所知 ,如业已通过对《广陵散》作谱系鉴别 ,在古谱统计学的基础上找到了嵇康作曲的直接证据。三国时代部分典籍有时忌之局限 ,其撰述简略 ,犯不着“百思不得其解”。嵇康为曹操的重孙女婿 ,官拜中散大夫 ,故有“忠君”思想。释“非汤武而薄周孔” ;关于《文士传》误传的《太平引》一例 ,已为信史《晋书》舍弃 ,成为史学“垃圾”。  相似文献   

2.
许多读者一定收看过很有魅力的37集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大明宫词》很吸引入的魅力之一就是用埙演奏的音乐占有相当大比重。此外,《菊豆》、《荆柯刺秦王》等影视片中的音乐也以埙为主,如歌如泣的埙乐,把人带进音乐所营造的环境中,强化了故事情节效果。而海峡两岸许多民间艺人都能捏各种陶埙,更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随着时间而展开,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半坡村出土的陶埙,河母渡出土的骨哨证明,我国的音乐至少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然而乐谱的发明从汉代  相似文献   

4.
埙痴翁彦     
郑永 《北京纪事》2015,(12):36-38
在京郊良乡附近的一个农家院落里,蕴藏着一个古老乐器--埙的世界。这儿的主人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制埙高手,乍一看,谁也不会把这位高大魁梧的男人和有7000年历史的埙联系到一起,可偏偏一个个传统手工制作的埙却出自他的双手。他叫翁彦,7年前突然对埙着了迷,走进了埙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远古先民就发明了陶埙、骨笛、石罄等乐器,懂得了在狩猎和祭祀活动中吹奏乐器。赤峰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蒙古族音乐和中原地区的汉族音乐在这里共生共荣。这里有皇宫雅乐、汗廷音乐、寺庙佛乐、民间番乐、杠房音乐,民间秧歌舞蹈,说唱曲艺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因此,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发掘、收集、整理,使得这些非遗瑰宝在新世纪重放光芒是赤峰音乐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南京有个复制改进并获得过国家专利的制埙人名叫李家庵,他已制出数千只各种形态的埙,满足了众多演奏、观赏、收藏者的需求。走进南京雨花新村李家的“三音斋”,只见古色古香的书房里或挂或摆放着古琴,自制的排箫、笛子、箫,以及一般人只是在古书中读到过的古代乐器(CHI)、尺八等。当然,更多的自然数埙了。如满口傩埙、开口傩埙、人头鸟形埙、鱼形埙、双面牛头开品埙、壶埙,等等,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使人眼界大开!置身在这并不算宽大的书房里,望着这被复制改进后的数千年前的上古乐器,人们的思绪一下延伸到很久很久以前埙的鼎盛时代,耳中似乎传来悠悠上古之箫音。 在李家庵的“三音斋”里,应我们的要求,他用一只卵形埙吹奏了一曲《阳关三叠》,幽幽的埙声,如丝如缕,仿佛从遥远的古代飘然而至,那如泣如诉般的旋律,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汉族外,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共同缔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乐器便是祖国文化宝库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珍宝。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在我国音乐史上,少数民族乐器占有着一定的地位。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山西省万泉县荆村、甘肃省玉门火烧沟出土的各种形状的陶埙,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但它们在汉族地区的音乐生活中已几乎失传;而这类  相似文献   

8.
学人风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F0002-F0002,F0003
王德和研究员 王德和(吉满·德和),男,藏族,四川甘洛县人,出生于1955年10月。硕士,藏学研究员。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西昌学院彝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西昌学院藏彝走廊区域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二级)”主任,西昌学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全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凉山州藏学会副会长、《凉山藏学研究》副总编;四川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民族文化与教育、民族古文字、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9.
戊戌、己亥(1778—17779),张埙丁母忧去官,但他未能在家乡赋闲,而是被早已赏识他才能、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延揽入幕,远赴关中。《渡渭集》即作于此时。这一年半时间,张埙不仅没有虚度,而且得到了另外一些收获。当时,毕沅命属下各县修志。兴平知县、元和人顾声雷,扶风县令熊家振,先后聘张埙与事。今存之乾隆刊本《兴平县志》25卷、《扶风县志》18卷,即皆由张埙主修,顾、熊在序言中皆备极推崇。  相似文献   

10.
陶埙源考     
埙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古代最重要的吹奏乐器。从吹奏乐器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入手,收集关于埙的考古资料并结合同时期的薏苡文化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证明:埙的造型来源于薏苡总苞的形状。埙是中国古代薏苡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同时早期埙的演变也反映了薏苡文化的的演变。  相似文献   

11.
"阿乌"为彝族子君人自制的传统吹奏乐器,以土制成,类似古埙。据对"阿乌"的调查及考古出土部分古埙资料的联系对比,可知埙的起源甚早,不仅有陶埙,还应有土埙。因土器不能长期保存,故考古未见土埙,而子君人土埙的制作、吹奏方法、音律等对研究古埙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类比材料。  相似文献   

12.
张埙是苏州作家,乾隆间的文化名人,诗词作品既丰,在当时评价亦高,他与沈德潜、蒋士铨、赵翼、戴震、毕沅、翁方纲等交往,同时又始终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程,是内阁中书派成员之一。本文在通读张著《竹叶庵文集》的基础上,旁及同代作家文集,从生平、著作、交游、艺术才能与艺术兴趣等方面,对张埙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文章勾画了张埙的生平辙迹,大致概括其成就、影响。本文之作,为清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关于张埙的系统材料。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流行音乐的火热发展,整个音乐文化中的新兴元素不断增加,而民族声乐作为快节奏时代为一般人所难以欣赏的音乐成分,它的发展受到了新时代的极大冲击。新时期,结合民族声乐的特点来创新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此通过简单讲述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分类,分析了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新形势下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始建于1959年,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级音乐人才的摇篮。50多年来已向社会特别是民族地区输送了数千名优秀的音乐人才,现已成为各地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音乐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及中坚力量,为民族地区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花一世界     
西叶 《社区》2010,(26):49-49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禅一智慧,一“埙”一天堂。纤纤尘世。除了佛乐,再没其他乐音比埙乐更富禅味儿了。任你如何焦躁不安.都能在宁静的埙音里获取一种超然与彻悟。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空前普及,使得民族传统音乐与外来音乐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民族传统音乐面临着流失和变异。针对这一现象,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问题就体现在传承上。本文就其民族传统音乐传承的现状及具体措施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前身是2002年成立的广西师范学院艺术指导中心。2004年学校整合艺术指导中心和原南宁民族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研室成立艺术系。原南宁民族师范学校曾招收音乐中师班,结合广西民族地区特色,开设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为广西培养了一大批民族歌手。2010年艺术系更名为艺术学院,2012年艺术学院拆分为音乐舞蹈学院和美术设计学院,正式成立音乐舞蹈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现有音乐学、舞蹈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音乐学(音乐教师教育)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舞蹈学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2012年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  相似文献   

18.
孟凡玉,男,汉族,1964年4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傩戏学会会员。孟凡玉教授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在《中国音乐学》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代表作主要有《两腔三调: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唱腔的原生分类概念及其文化内涵解析》(《中国音乐学》2008年第1期)、《从安徽贵池傩仪式看音乐活动中的个人创造》(《中央音乐学院学》2007年第1期)、《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红楼梦中的仪式音乐及其文化内涵管窥》(《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历史悠长,他们的文化艺术也各有特色,建国以后近40年来,各地音乐刊物,陆续发表了许多大家在各民族地区所收集的民歌,使我们对各民族的歌曲,可略有所了解,但对于整个少数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这不过是一鳞半爪而已。在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文化组成中,音乐文化占有重要部分。因此,音乐文化一定会存在一个民族的某种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政治背景和宗教信仰下的不同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音乐文化。其中,畲族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民族,虽然没有形成本民族文字,却有着自身独成一系的语言文化,并且也已经形成显著的民族特征。尤其是其民族内以歌为言,以歌交流的文化特征。畲族人民将唱山歌作为一种生活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民族音乐文化。畲族山歌融入了畲族丰富的浙西南民间文艺形式特色,在中国音乐文化资源中,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