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顾恺之是中国古典画论的奠基者,他流传下来三篇画论著作:《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在中国绘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顾恺之艺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传神论”,这也是他对中国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顾恺之的“传神论”是受魏晋玄学中的考核名实、品鉴人物...  相似文献   

2.
李玉琨 《理论界》2007,(10):205-206
中国最初的绘画理论散见于早期的典籍中,如((论语》中孔子提出的“绘事后素”;《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还有《庄子》中的“解农般礴”等等,虽然这些理论缺乏系统的论述,但对绘画发展的普遍认识具有哲理似的启示价值。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的理论体系得以形成。从此绘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各种功能并受到广泛喜爱,而且能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期间,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以及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代郭熙的《林泉高鳓等,兼之历代文人的画论,构成了中国画理论的皇皇大观,虽祖述各异,但在整体上却一脉相承。本文试从认识论、方法论两个维度加以表述。其实两者之间在艺术上往往相伴而生,互相包容,因而在论述中也不能像哲学理论思维那样精确严密,若偶有疏漏,当属难免。  相似文献   

3.
格赖斯意义理论中的意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赖斯(P.G.Grice)的语言理论除了颇为人知的会话含义理论之外,还有新奇而又颇具争议的意义理论。他的意义理论主要论述话语或交际行为(在其论述中表示为“X”)的意义。格赖斯有关意义理论的文章有《意义》、《再谈意义》、《发话人意义与意图》和《发话人意义、句子意义与语词意义》等。格氏的意义理论属于意向意义理论阵营。由于“意图”是格氏意义理论的中心,所以在此也把其称为“意图意义理论”。格赖斯意义理论有其独特性和影响性。因此本文试就这一理论的内容、局限及影响意义,特别是“意图”在这一理论中的作用作一介评。…  相似文献   

4.
《林泉高致》与北宋理学关系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熙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乃至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本文不同意以往有的研究将《林泉高致》归于道家学派影响的画学著作 ,文章通过对郭熙生平的考证 ,认为郭熙与北宋理学中的重要人物有密切的接触 ,《林泉高致》在主导思想上反映了北宋理学的重要倾向 ,这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次由隐者的立场转变为士大夫阶层立场的画学著作 ,被称为“郭氏家法”的养性、持敬、恪勤、主一等理论与理学有惊人的一致性 ,而其著名的“三远说”也体现了理学的精神旨趣。由此作者认为 ,《林泉高致》是继《乐记》、《文心雕龙》之后 ,又一部体现儒家旨趣的重要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5.
康保成 《学术研究》2003,17(11):127-129
本文对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南宋李嵩画《骷髅幻戏图》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傀儡戏的关系进行了 新的探索,指出“傀儡”与“骷髅”在发音上为一声之转,其共同的来源是髑髅。《骷髅幻戏图》提示出, 印度的悬丝傀儡是通过密宗仪式影响全真教,从而以画《骷髅图》和悬丝傀儡的形式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捣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刊登陈绍仁同志《“捣衣”不是洗衣》一文,指出《李白诗意图》把“捣衣”画成洗衣是理解上的错误。文章说捣衣是“缝制衣服的一种劳动”,认为应“把诗意改画为一古代妇女在长安的一个普通房舍里正在为远征的丈夫缝制寒衣”。这种把“捣衣”理解为“缝衣”的看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继《吕氏春秋》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部集体创作的理论巨著,它为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写而成。该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唐.刘知几《史通》),集众家之说而归于道,乃西汉道家思潮的最高理论结晶。本文仪就《淮南子》中的军事哲学思想之要义作一粗浅探讨。一、论战争刘安招宾客方术之土作《淮南子》,其目的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淮南子.要略》,下引该书只注篇名)因此,《淮南子》对战争这一关系国家存亡之大事不可不察。第一,兵…  相似文献   

8.
易卦与汉语     
易卦与汉语王永鑫近年来掀起的《易》热正方兴未艾。一部向来被目为“占卜之书”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当然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但根本原因,是《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源,也是东方文化之源。传说“伏羲氏画八卦”,《易经》草创于五千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周文王加...  相似文献   

9.
《围城》的女人·女人的“围城”张岩冰,杨幼力在《围城》中,作者曾让孙小姐给汪太太画过一幅像:孙小姐要过笔来,把红色铅捺出来,在吸墨水纸板的空白上,画一张红嘴,相去一寸许画十个尖而长的红点,五个一组,代表指甲,此外的面目身体全没有。她画完了,说:“这就...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句,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即是。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乃“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多习用。《汉书·杨雄传》即有:“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之句,《周书·苏绰传》亦言:“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义《资暇集》言:“梁武帝读为寝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谓文人画就是指从事绘画艺术的封建阶级士大夫——文人学士之画。它既不同于民间画工的画,又不同于皇家画院画家的画。文人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抒发作者主观感情和笔墨趣味。明代陈继儒把文人画概括为“力、巧、神、学、识”的总和。宋代苏轼说:“观士人画(即文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画,只取鞭策皮毛,……看数尺便倦。”(苏东坡集《跋汉杰画山》)同时他还指出了文人画和画工画的不同之点即:“士人画”重“意气”,画工画重外形(“只取鞭策皮毛”)。把画与文结合到一起来谈论的是南宋的邓椿,他在《画继》中说:“画者文人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  相似文献   

12.
[涉江]关于《涉江》题义的解释,似乎一向不成问题.姜亮夫先生说:“发轫为济江,故题日涉江也。”学者们一般都援引《涉江》里的文字作内证:“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但是,疑窦也恰恰从这里产生了.诗云“济乎江湘”,为什么题目不作“济江”,却要作“涉江”呢?“涉”,《说文》云:“徒行厉水也。”《尔雅·释水》云:“繇膝以上为涉.”滔滔如长江、湘江,断然不是“膝以上”的水,断然不能“徒行”.因此,着一“涉”字,事实上说不过去。《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说:“朱鲔涉血故友于.”李善注:“涉,丁牌切,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荣 《学术研究》2001,(11):24-27
2001年9月21-22日,“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全球化的源起、实质和特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了意见和看法。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随着学术界“回归马克思”的呼声日益高涨,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成为当务之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与会学者探讨了《形态》的版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问题。1.文…  相似文献   

14.
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对书画创作与欣赏的论述,他关于绘画与生活关系的阐释,关于“书画之妙当以神会”、“画意不画形”的审美原则的理解,关于“还观所画想见其人”观点的总结,关于发挥艺术想象构思方法的介绍,关于“以大观小”山水画透视规律的分析等,对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学中.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以“看不见的手”来比喻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此后,钱德勒在1977年出版了《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一书,并以“看得见的手”来比喻企业内部的管理。奥尔森在1999年出版的《权力与繁荣》一书中把长期垄断权力、成为坐寇而减少掠夺这样的一种“机制”称为“看不见的左手”.并把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定义为“看不见的右手”。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倡导重农的政策思想主要是对《老子》“圣人之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在:“朴”的政治哲学,“不尚贤”的政治主张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情怀。《老子》与《吕氏春秋》之间有两条主轴贯穿始终:一是以老子政治哲学为主的道家“无为”思想,《吕氏春秋》将其浸透在重农政策中;二是《周易》、《老子》思维方式在《吕氏春秋》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吕氏春秋》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内容具有正反相合、注重“天地人”三者融通与和谐的整体性思维特点。而《周易》、《老子》的流传与演变,为《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言说特点提供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7.
“神韵”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属于写作境界范畴的一个重要术语。“神韵”一语,根据资料考证,在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全齐文·谢赫(古品画)》中指出“神韵”说来源于谢赫论画里讲的“气韵”。“气韵”可指艺术形象生动,也可指艺术形象神似,可指天地……  相似文献   

18.
付骁 《天府新论》2020,(6):122-127
“如画”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如画的诗句再现的对象是趋于静止的风景,读者想象中的形象诉诸直觉,没有象征含义,也不涉逻辑,决定了“如画”批评的审美本质。批评家用“如画”评点诗句意味着强调画意之美,从而淡化了以意义和联系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属性,从现代视角看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批评。清代方东树将诗句有无画意作为批评标准,而王国维将“如画”提升为具有规定性的文学法则,即诗人须营造趋于静止的画面感。“如画”奠定了中国文学审美论的理论基础,中国历代批评家与国外的巴托、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布罗夫等批评家用各自的理论语言,共同揭示了这一关于文学和现实关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松年、字小梦,号颐园,蒙古锒蓝旗人。姓鄂觉特氏,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六月廿九日(见《奉直同乡齿录》)。其祖上系驻防天津的八旗四翼蒙古人。幼年入八旗“官塾”读书,在三十二岁那年才正式拜当时名画家如山(字冠九、满族)为师,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和技法。他是否应过举,抑或是“捐纳”得官,现不可考。据《榆园画志》中说他“曾官汶上知县”,《八旗画征录》则说他“官游山左,曾任范县知县”,而《奉直同乡齿录》说他“清光绪间以知县来山东候补,曾睾单县”。《八旗画征录》又说他“不阿权贵,不久罢官,流寓济南,以书画自娱”。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殁于济南,享年七十岁(《奉直同乡齿录》作享年七十五岁,恐误)。六十一岁(光绪丁酉年即公元1897年)脱稿所著《颐园论画》一书,多甘苦有得之言。  相似文献   

20.
“兴”与“隐喻”──中西诗学审美追求比较[新加坡]王力坚闻一多说:“《易》中的象与《诗》中的兴……本是一回事.所以后世批评家也称《诗》中的兴为‘兴象’。西洋人所谓意象、象征.都是同类的东西,而用中国术语说来.实在都是隐。”(闻一多《说鱼》.《闻一多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