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实践理性的反映。但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等各种因素的耦合,使传统文化具有了复杂性。重视实践理性的民族性和"一"于"道"、"一"于天理、"一"于礼义的封建性在中庸思想里都有典型体现——所谓"叩其两端竭其中",就是这种"一"于"道"的封建性本体论趋向与"叩问"二元的现实实践趋向的多重交叉,形成了"一"中有"二"、"二"中有"一"、以"一"为体、以"二"为用的中庸思想结构。其缺陷是"中"与"庸"即"用"失衡、封建教义与现实实践失衡、封建教义之"一"与现实实践的一定程度的多样性之"二"失衡。我们认为,庞朴先生"中庸"即"三分"的观点,是消解这种"一、二、一"僵化结构的时代性创新,具有实践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理论和事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路径。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破""立"结合。"立"的方面,一要把握主流,二要培育民族精神,三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要发展科学教育,五要抓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六要创新使用文化载体,七要强化队伍建设;"破"的方面,一是"破"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破"存在于官场、社会和媒体中的"三俗文化"。"破""立"结合,边"立"边"破",只有"破"了三俗文化和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先生晚年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他认为,要做到文化自觉,一是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二是在处理不同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时要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和而不同”的辩证理念是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的要义和精义之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哲学根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乡土小说的产生、繁荣,是在西方文明这个"他者"的介入下,作家借用了"他者的眼光"来观照自身的乡土文化并诉诸文字的结果。乡土小说中普遍的"反叛与眷恋"的二重主题,反映出文化变迁中主体的矛盾冲突与调适过程。"他者眼光"实际上是一种借鉴异质文化以批判、完善本民族文化的启蒙视角。  相似文献   

5.
儒学已死,并且看不到近期复活的迹象,因而“儒学复兴”说是误用词汇和幻象。经济与文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经济发展本身就是文化发展.分析表明,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不是儒学,而是民族文化传统。儒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典籍、论著等“死材料”有些还能体现活着的文化传统。中国现代化可能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在全国确立普遍的规范体系,而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很难生长出这样的规范体系。最后指出,中国文化的本性不具扩张性、进攻性,驳斥了“儒家文化的攻势”说。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7.
一、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看“党校文化”的重要性1、从“文化”看“党校文化”。对“文化”的内涵,解析颇多,但有两点为共识:一、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只要有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会产生文化。二、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文化,会反过来以巨大的“文化力量”影响社会发展,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正因为此,我们党历来重视关于文化的建设。因此加强“党校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与各民族文化尤其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冲撞和融合中,科学的文化本质最易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显现。因此,“西学东渐”是理解科学颇有特色的场域。西方科学的传入对中国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影响:一是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影响;二是对儒学、道家文化等各个文化形态的影响;三是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围绕这三个层次,文章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白在安徽留下的诗篇、遗迹和传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蕴含着较大的旅游价值。安徽"李白文化"资源具有显性旅游价值、隐性旅游价值以及线路旅游价值。其显性旅游价值在于:一是能够有效地提升安徽旅游资源的品位;二是可以促进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其隐性旅游价值在于:一是能够促进旅游宣传活动,二是能够改善旅游环境的整体形象。安徽"李白文化"资源还因为文化特色鲜明、蕴藏丰富以及与自然资源的高度融合而具有独特的线路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私谥"在春秋时代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春秋时代"私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诸侯薨逝后未向周王请谥而由其臣子拟谥;二是民间对无爵者私自拟谥。这两种"私谥"的出现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并对后世的私谥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畲族文化保护的“原生态”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一直是一个比较纠葛的问题,什么是原生态民族文化,怎么界定原生态文化,一直没有确定的标准,笔者在民族文化复原和保护中,尝试提出一个“原生态文化”的标准,即:一是距今最近,其文化核心基本被现代族群所认同和接受,;二是有较为完整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存在载体;三是有丰富可信的文献资料记载和佐证。因此,建议畲族文化原生态可以以清末民初的文化样态为基点,开展畲族文化的复原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地吹起了一股“藏族音乐文化热”之风 ,主要表现在 :一是传唱传播范围广 ;二是歌唱“队伍”庞大 ;三是屡屡获奖 ,影响扩大 ;四是走出国门 ,唱遍世界。这股音乐热产生 ,实为国际国内“藏学热”的伴随物 ;也是藏族音乐文化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致 ;同时又是经济和文化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通过两种模式来完成城市文化适应,一是基于“人口流动”的少数民族移居城市而发生的文化适应;二是基于“文化流动”的农牧区城市文化适应,也就是农牧区文化的城市化。通过“人口流动”和“文化流动”两种不同的适应模式分析哈萨克族城市文化适应,讨论农牧区哈萨克族的城市文化输入及适应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哈萨克族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就必须正确处理“二个三”重要问题。一是在政府、市场、文化单位三种力量调处中,要着力促进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单位自主运作的动态谐调;二是在权力、利益、价值三个向度调理中,要着力促进主流价值导向、利益合理调整、权力科学配置的互动协和。“二个三”建构的合力优化为文化科学发展提供强劲而深厚的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温州这个以服装、皮鞋、眼镜、打火机生产闻名的地方,却蹦出一家令国内外同行都刮目相看的轴承生产企业——人本集团,而且它做了一件我国上千家轴承厂几十年没做到的事,生产出了“动起来更安静”的高精度、低噪音的优质轴承,其产品不仅替代进口,而且远销国际市场。这一切与人本“当家人”张童生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他说:“温州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精心地打造着自己的企业文化,各有特色,各有成就。”翻开人本集团文化建设的历史长卷,我们可能会充分了解人本企业的成长历程,而透过那些潜含其中的深扣温州人文与地域色彩的文化元素,或许能洞悉温州民企的竞争力所在。像一座“学校”,更像一个温暖的“家”人本,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这是人本集团的核心企业理念。这里所指的人,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企业服务、供销的对象,也就是客户,顾客;二是指企业人。前者是指以顾客的满意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崇高目标,我们要为社会提供精品,创造满意的服务,后者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资源。在这一核心企业理念的指导下,集团形成了具有人本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出了并落实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人本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趣味”说入手,阐释中国古代的美感论,剖析其文化性格。中国古代美感论的民族特色有二。一是以“味”为“美”,二是以“趣”为“美”。以“味”为美,反映了重感觉经验浑融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审美中的“口腔化倾向”;以“趣”为美,则是宗法社会“向心”文化派生的表现主义审美论。  相似文献   

17.
重评胡适的“西化”与“全盘西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三十年代胡适的文化观经历了从中西调和到西化的转变。他以激进态度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一度支持“全盘西化”口号,但很快便放弃了。他不赞成全盘照搬西方文化,他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前途,认为中国新文化是中西调和的现代文化。因此,以“全盘西化”来概括胡适的文化立场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中体西用”文化模式之所以影响深远,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传统的“用夏变夷”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到明末清初的“禁教”、“教学”的文化排外政策再到鸦片战争时期的“师夷”主张,可见“中体西用”论的历史积淀很深;而从文化上看,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使然;二是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对"忍"颇为推崇,主要原因一是政治制度的高压,二是古代农耕社会生存的艰难,三是"物壮则老"的形上思考."忍"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现代人仍可从传统的"忍"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20.
李建平 《社区》2003,(8):37-37
一是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在区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仅去年一年该区便投入630万元用于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文化活动室74个,面积达5116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22上,面积20959平方米,购置健身器材383台件。二是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目前该区建起文艺团体97个,文化活动团体16个,已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文艺“轻骑兵”。先锋街道办事处的“精神文明宣传团”,建南街道办事处的“向阳红”文艺队,天威社区的“大型秧歌队”,风帆社区的“老年迪斯科队”,保钞社区的“百人合唱团”,化纤社区的500人“秧歌队”,电校社区的“戏剧沙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