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的普遍建立,寺院经济逐步产生并发展迅速,由此给寺院和僧侣生活带来各种腐蚀性的影响。寺院内等级分明,剥削严酷,僧侣生活腐化,僧侣成份复杂等等,从而使这一时期的佛教寺院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周奇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5):127-137
佛教寺院是僧尼居住修行之所,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广泛传播,更加推动了寺院的兴置,佛教寺院也开始纳入国家管制.在唐代佛教达到鼎盛,在寺院的管理制度上,国家设立官方寺院,就是给额的寺院,对寺院按京城和州县分别进行等级区分,寺院给额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并对寺院的数额进行总量控制,对私立寺院进行限制并禁毁淫祠.这些措施对控制寺院规模和总数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终唐一朝,基本保持比较平稳.在控制寺院人数方面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反复,在于管制体制自身问题,也和唐代后期整个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7):160-16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是伴随着中外商人的商业贸易一起进行的,进行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佛教文化交流之路。从传播路线来看,佛教东渐与商贸往来交互影响。东晋时期西去求法和东来传教的僧侣开拓了一条从天竺直达山东半岛的海上路线,北齐时期则成为中外商人进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同时这些商人又是佛教文化的传载者。公元4世纪佛教从北方泰山北线的陆上丝绸之路,再经过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传至高句丽,并在东传的过程中,通过山东半岛实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连通以及南、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连通。  相似文献   

4.
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寺院林立、僧人众多,政府与僧团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政府崇佛政策的支持下,为西夏寺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本文主要从不同阶层的施舍、寺院买卖兼并土地、高利贷经营、宗教活动、纳钱度僧和亡故僧尼的部分财产施入寺院等方面对西夏寺院经济来源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一、吐蕃时期佛教寺院发展状况及政教关系公元八世纪,莲花生主持建成桑耶寺。这是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前虽建造了一些小寺,但仅有佛像而没有增伽组织,不能算作完全意义上的寺院)。此后,佛教寺院发展速度似乎并不很快。赤松德赞时期,规定“赐给寺院民户150户,给每名僧人3产属民,总计赐给桑耶寺和305名僧人寺属奴户1065户”,①而并未提及其它寺院。可以推测,当时吐着王朝虽极力推崇佛教,但寺院建设似乎并不随他们对佛教的热情增长而同步发展。而当赤热巴巾的大臣尚蔡邦·多日在堆龙地方建了一个有4名僧人的江浦寺时,则要立碑为…  相似文献   

6.
两宋时期,东亚各国的国内、国际局势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以隋唐帝国为核心的东亚格局也随之改变。这一时期,中国与高丽、日本等东亚诸国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复杂化。各国之间既有使节互访,也有僧侣往来和双边或多边贸易,以中外僧侣为主体的东亚佛教交流活动,是当时东亚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佛教僧侣充当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既是文化交流的主力军,也是当时东亚国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7.
《贤者喜宴》■译注(十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本译文上承译注(十三)。 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叙述日巴坚死后的吐蕃政局,其间包括达磨赞普执政及被刺。 日巴坚死后吐蕃一蹶不振,急转直下。达磨赞普与权臣韦达纳坚等一起反对佛教势力,他们首先集中力量剪除原来支持佛教势力的首脑人物,既突然又猛烈,致使佛教势力群龙无首。继阐卡贝云无罪被杀后,娘丁埃增也被杀,至此两位佛教参政的高僧钵阐布全部被除。然后反佛势力便对寺院和僧人采取严厉措施;拆寺庙、烧佛经、驱逐外族僧侣,  相似文献   

8.
宋代浙江是佛教的重地,仅杭州一地佛寺就达四百多座,浙江全境的寺院更是不胜枚数。宋代浙江山地众多,普遍植茶,共有12州60多县种茶,产茶量居全国产茶路分前列。名茶众多,其中很多由佛寺僧侣栽培,湖州、越州、杭州、台州等地,都有寺院僧侣培植的多种名茶。佛寺之茶,因藉僧侣供佛、自饮、待客、施茶诸方面的茶活动,丰富深厚了茶文化的土壤,为在宋代达到极盛的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越南佛教,构成了宋代中越文学交流最重要的文化背景与影响因素.这一时期越南的世俗文化往往掌握在佛门僧侣手中,出现了以僧人假冒儒官与宋朝使臣进行诗赋唱和的事件.文学作品多由僧人或佛教信奉者所创作,作品题材也多与佛教相关,还有一些作品模仿自中国诗歌,具有以禅入诗的特点.此外,人员的流动是中越文学交流的一种特殊途径,而宋真宗对占城稻的推广,则使中国文学增添了一个具有越南特色的描写对象.古代中越文学交流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宋代就已初步奠定.  相似文献   

10.
张晖 《兰州学刊》2013,(7):53-57
明清两朝佛教虽不及前代兴盛,但其世俗化、商业化的趋势却有新的发展,这在江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苏、杭、嘉、湖诸府流行僧人与施主结为门眷、门徒的习俗,即某一寺院僧人固定地为某一施主提供佛事服务、获取酬金,而其他寺院僧人则不能参与的潜规则。门眷可以买卖,也可以继承,对于以经忏佛事为生的应付僧来说,意义不亚于田产、房产。  相似文献   

11.
郑成功集团收复并经营台湾在客观上促使汉文化东渡入台。台湾许多寺院的建设和佛教的具体发展,来自于福建或福建籍的政府官员与知识精英的密切配合。在福建佛教巨大的影响力下,福建僧人入台或创建、修建、主持寺庙,或讲经弘法,鼓山涌泉寺对台湾佛教产生了制度性的影响。台湾佛教的发展初期表现出鲜明的民俗化和混合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明代宦官多崇信佛教.他们向寺院布施,礼敬僧人,修建寺院,怂恿皇帝违例度僧建寺,吃斋念佛,逃而为僧,组织养老义会,死后葬于寺院.明代宦官崇信佛教,既有与当时一般民众信仰佛教共同的原因,也有其个人或者说宦官集团的独特的原因,表现为其所处的特殊环境、悲惨而苦难的生活和境遇以及明代的宦官政治等.明代宦官的崇佛建寺之举,使佛教势力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和膨胀,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统治;耗费了难以计数的民脂民膏,对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阻碍和破坏作用,总体上应予否定.当然,它也有一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成淑 《文史哲》2005,(2):105-109
根据零星的文献记载推断,慕容鲜卑接触佛教,可能是在慕容廆进入棘城之后,约慕容廆晚年和慕容皝即位之初的一段时间里。佛教传入慕容鲜卑后,迅速、广泛、深入地传播开来,表现为佛寺在慕容诸燕国家的都城和统治区内广泛兴建;佛教信仰逐渐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发展;佛教及其文化在慕容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日益渗透,在政治方面,佛教僧侣常常被慕容诸燕统治者引为顾问谋士,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决策;在社会生活方面,佛教内容已经渗透到慕容鲜卑的葬俗、服饰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慕容燕国军国大事谋议的佛教僧侣是以各种方术来为统治者服务的。从佛教僧侣在慕容燕国统治集团中的活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吸收中国传统的方术而为政治服务是佛教改造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东晋南北朝时期僧人游风宣化进行了简要考察,分析了中土游方宣化风气形成的背景、游化的不同类型、宣化的具体内容及这一风气在佛教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它为佛教所独有,是当时佛教一枝独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北魏时期佛教兴盛,诸王舍宅为寺现象广泛存在.由于社会环境与家庭氛围的双重影响,北魏诸王多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因而舍宅为寺成为其建功德、求福报以及为亡故亲属追福乃至祈求其特定愿望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诸王舍宅为寺对北魏社会及佛教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会宅为寺的社会风尚,与此同时推动了寺院的园林化与中土化.  相似文献   

16.
崔红芬 《兰州学刊》2009,(2):1-4,10
佛教兴盛,佛经传播至关重要。西夏佛经的翻译、刊印抄写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佛经需求量的增加和佛教僧侣的印经活动极大推动了西夏造纸和印刷业的进步。文章主要对俄藏西夏文佛经的用纸、佛经刊印与抄写、佛经的装帧等情况作一简要论述。负责书籍雕刻刊印的机构刻字司是西夏一个政府机构,既负责刊印世俗文献,也负责刊印佛教典籍,印刷地点主要设在规模较大的寺院里,由寺院完成具体印刷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古代中国 ,不论是官方往来、民间交流 ,或是其他方式的交往 ,终究受制于一定条件。而且 ,由于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乃至风俗习惯的差异 ,各地之间的交流往往存在着很深的隔阂乃至偏见。惟有佛教文化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绝大部分统治集团 ,多视佛教为神明 ,顶礼膜拜。因此 ,各地的佛教文化交流几乎是无条件的。六朝僧侣作为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纵横南北 ,往来东西 ,在传播佛教文化的同时 ,也在传递着其他丰富的文化信息。其影响所及 ,不仅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从长安、洛阳、建康、凉州四大文化中心的兴衰及其文化交流的若干途径看 ,从僧侣自身的文学创作、佛教思想对于中古诗律演变、中古文学题材、中古文学思想的巨大影响等方面看 ,六朝僧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播过程中 ,的确起到了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代前期,由于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特别是由于大张旗鼓地归并全国寺院,三分天下僧人,严控度牒发放,限制僧伽数量,颁行《周知板册》、《寺院名册》、《申明佛教榜册》、《榜示僧教条例》等一系列严酷程度为历代闻所未闻之掌控佛教事务的规章制度,使得律宗本身的法系传承,几至无闻.嘉靖一朝,佞道黜佛的明世宗朱厚熄在毁寺焚像、裁汰禁革僧人、强制尼众还俗、停止开度僧童的同时,又先后三次下诏禁开南北戒坛,残酷镇压设坛传戒之主从僧众.如来付法之家业,遭此重创,无异雪上加霜,慧命如九鼎一丝.直至朱氏之家天下内忧外患、大厦将倾之时,方因古心如馨、三昧寂光师徒前后出兴,励力弘扬,才呈再度振兴之势.  相似文献   

19.
北魏时期,佛教流播甚广,寺院之兴盛,僧侣之众多,“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世。”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而且直接占有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封建经济组织。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僧侣大地主,他们不仅对广大人民进行欺诈剥削,而且残酷地奴役下层僧侣,寺院内部同样存在着尖锐的阶级对抗。终北魏一代,僧侣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对北魏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解放以来史学界对此问题却极少注目,专门的论述似尚未见,偶有提及,也是寥寥数言,十分简略,因此,笔者准备对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以补阙漏,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唐代以来,常熟虞山破山寺作为弘扬佛教的场所同时,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和文化活动集中的地方。到寺院游历成为习俗后,这也提供了儒(文人)、释(僧人)交流的机会。文人们在这里得到佛教文化熏陶的同时,亦创作出充满佛教禅意的诗歌,提高了寺院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