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日本共产党坚持立党理念及组织特色,体现在其发展历程之中。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日共的发展是在曲折中有前进,在前进中有曲折。日共作为日本政党格局中重要的革新力量,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始终坚守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色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长期艰难的政治实践中走"独立自主"的发展路线,始终保持共产党称号及立党理念,坚持日本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各政党之中一向以纲领路线稳定而著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日本共产党,以2000年11月第22次代表大会修改党章,2004年1月第23次代表大会修改党纲为标志,实施了自1961年第8次代表大会以来最大的政治变革,在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回顾日本共产党的发展道路入手,探讨日本共产党新世纪展开的政治变革的背景、内容和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3.
"天皇制"概念由日本共产党最先提出,是该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近代日本国家体制和政权结构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日本共产党与党内的解党派和劳农派进行激烈政治斗争的产物。二战后,日本共产党"打倒天皇制"的呼吁引起了日本社会对"天皇制"的激烈论争和反思,使得"天皇制"成为日本社会各界共享的政治术语;但"天皇制"的原初概念被有意肢解,最终演变为"以天皇为最高权力者的日本国家体制"的广义性概念。与此同时,随着日本国内外政治形势的纷纭变化,日本共产党由反对和否定"天皇制"转变为认可并尊重"天皇制",但仍不放弃在恰当时机"废除天皇制"的战略目标。重新审视日本共产党为反对"天皇制"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或能为我们清醒把握和研判"天皇制"的功能作用与发展走向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日本共产党纲领的调整及其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冷战结束后国际共运形势和本党组织能力的变化,日本共产党正在对其纲领路线进行调整。其重点一是将党的近期目标即“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实现“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可能的民主改革”,并表明了承认日美安保条约、自卫队、天皇制之现状的立场;二是对党的长远目标的长期性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对未来理想社会做出了具有一定新意的展望。估计日共今后仍将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念,但它正在放弃古典意义上的“革命政党”之路,向以“民主改革”为目标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转变,力图成为一个通过参加政权来影响现实政治的政党。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5):61-63
现代日本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其一,反对霸权主义。日本共产党认为现在的日本是美国事实上的从属国,指出了美国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并且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也使世界经济陷入了重大混乱。其二,反对修宪,主张和平。日本共产党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向往和亚洲各国的和平友好,主张和平发展,反思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人民造成的伤害。其三,以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日本共产党认为当今世界,虽然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曲折,有时还出现一时或较长时间的倒退,但是社会主义终究会战胜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日本共产党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认为共产主义是高度发达的社会,吸取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有价值成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真正地实现人类的平等与自由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5):68-71
日本明治末年的大正时期与昭和时期,日本社会一部分人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各种运动也逐步开展。明治时期一部分人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其原因是因为个人的境遇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而欲改变现状,从而反对战争、反对超国家主义,反对专制、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的强烈反对以及对弱者的同情,是明治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者们的共同点。1922年7月15日,日本共产党建立。日本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国民作为日本的主人翁为目标,反对专制统治、反对侵略战争,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共产党在日本成为了合法组织。多年来日本共产党虽然在日本是在野党,但是奋力为下层民众奔走呼号,争取了一定利益。近期日本共产党为改善民生又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日本共产党提出对经济困难者,应该实行免费法律支援。2.日本共产党请求"建设国保"的补助维持。3.日本共产党指责安倍政权公害被害政策后退。4.日本共产党反对社会福祉法改恶案。5.日本共产党声明为推倒安倍政权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史少博 《社科纵横》2013,(11):45-47
当前,日本右翼的军国主义思想抬头,并且日本内阁政治开始右倾化,日本内阁试图美化日本曾经的侵略战争,并且进而试图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今年3名官僚与168名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安倍政权为了其政治目的,还极力想修改宪法96条,进而修改宪法第9条,对此日本共产党进行了坚决地斗争,日本共产党反对强化军备和日美同盟,日本共产党的委员长明确指出了当前安倍政治的三个异常特质:其一是他企图使过去侵略战争正当化的异常,其二是认为美国是好政治的异常,其三是极端大企业中心主义的异常,日本共产党呼吁日本内阁要学习德国对待过去侵略战争的态度,并且警告安培内阁如果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将使日本在世界上失去生存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老牌保守党自民党"一党独大",得益于"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中"小选区"优势的制度保障。近来,自民党在国会大选中实力大增,历史修正主义及修宪意图凸显。社民党等革新政党的议席急剧减少,基本失去对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制约力。新型保守政党民主党的政策"自民党化",公明党的执政党化,加之维新会和次世代党等右翼政党的崛起,日本政坛的"总体保守化"势在必然。从内因来看,日本现行选举制度客观上使得传统革新政党及在野小党弱化,保守政党壮大,日本政党政治生态发生结构性改变,导致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趋于常态化。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党的变迁对西方政党政治变革是一种补充和扩展。本文从"选民中的政党"、"政党组织"和"政府中的政党"三个向度对战后美国政党政治的新变化进行探析,从而更加清晰地审视美国政党的变迁。虽然"衰落模式"、"稳定模式"和"复兴模式"交替存在,但是,美国政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确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并且政党正在试图通过国家政治权力恢复其功能。尽管美国政党无论是在政党组织、选举层面,还是在政府层面,都走出了60、70年代的低谷,但随着政治生态的变化,这种复兴态势也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的参议院选举反映了以自民党、民主党为代表的两大政党化趋势,促使政权结构演变为以自民党为主的"自公联合",并体现了政党政治的"总体保守化"倾向.本文在概述日本参议院选举的制度规定与运作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对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9年8月30日,日本举行了国会众议院第45届选举。民主党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众议院多数席位,获得执政权力。9月16日,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当选日本内阁首相,与社民党、国民新党合作组成三党联合内阁。这是战后日本政治史上第一次具备较完整意义上的两大政党轮替,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对日本国内政治的结构、格局和生态,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方针的选择,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日本政治将进入以两大政党为中心进行博弈和角逐的格局,另一方面,其发展变化还有很多非确定性,究竟能否就此形成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制度化机制,还需要密切观察。本文将主要从日本民主党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角度,就其中最为重要的对美、对中政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日本每年春季劳资双方进行集体谈判的"春斗",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革要求,从工会强势要求提高劳动者工资发展到劳资双方相互妥协、协商共赢,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历程.其对劳动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超越阶级的界限,从社会理念和公众利益出发,采用非暴力、非罢工的平和方式,以失业与雇用为主要争议课题,谋求劳资双方的利益平衡,将是"春斗"得以延续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新政治经济学从独特的理论视角为研究现代政治中政党与选民的关系开启了新的进路.在政治市场上,选民在进行成本一收益的计算之后决定是否参与投票,而政党的意识形态则构成了降低选民政治成本的有效工具.政党与选民的关系可以通过建立在选民偏好判断基础上的偏好适应模型和偏好塑造模型进行解释.在偏好适应模型中,选民偏好利益对政党制度和政策选择有着决定性影响,政党采取适应或迎合选民偏好的方式来获得选民的支持;而在偏好塑造模型中,政党则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或社会政治权力的运用对选民的偏好进行塑造和影响,以取得选民的政治认同.当前,政党普遍呈现出“去意识形态化”和“政策选择趋同化”的倾向,这对政党政治乃至民主政治的存在意义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雷鸣 《日本研究》2006,(2):10-16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历史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日本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文中首次提出日本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的四阶段说,即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是由战间期、战时统制期、战后改革期和战后复兴期四个历史时期所共同组成;同时,在梳理既往研究和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对日本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框架;在对日本战后经济体制性质的认识上本文亦首次提出"组织化"的提法,即存在于政府、财界、企业、银行间的"组织化"才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以社会批判为主,在方法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基本立场,同时关注日本现实道德问题。与经济学和历史领域的问题意识不同,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着力于将批判性和建构性相统一,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和日本共产党的理论学说,但确实在公民权、人道主义、发达国家性质等问题上对其给予了指导。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多集中到学院派的学者及其理论研究之中。本文着重考察日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总体形态。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党和官僚是日本政治系统的构成要素。"政治主导"还是"官僚主导"是日本政官关系的争论焦点,贯穿战后日本政官关系改革的历史过程。当前日本安倍内阁时期政官关系改革的方向、特点及其对国家政治决策过程的影响,呈现出坚持"政治主导"的原则和方向,政党及其政治人物也会加强与官僚的合作,发挥官僚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官僚的特权地位,这使得政官二者协调统一于日本的政治决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军财关系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玉民 《日本学刊》2002,3(4):126-142
20世纪 3 0年代是战前日本政治体制发展的新的转型时期 ,当时活跃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的各个政治利益集团 ,为获得政治主导权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政党和军部的斗争是这一角逐的中心 ,与各政治利益集团保持不同程度关系的财阀的政治取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军部获得了胜利 ,法西斯体制取代了政治体制。当日本政党在争斗中败退之时 ,财阀逐渐疏远政党 ,倒向了表明“容纳财阀”、掌握政治主导权的军部 ,两者形成了以军部为中心的“军财抱合”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日本文化外交在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后,为适应全球化的需要, 日本文化外交观念出现变革.推出"发信"、"受容"和"共生"为行动指南,对运作机制和活动方向进行了调整,并积极就活动项目、文化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行新的实践探索,目标是不断提升国际形象、最终实现政治大国形象的建构.但由于日本外交实际与文化外交的属性要求存在矛盾,同时受历史观的直接影响,从长远看,文化外交对日本的国际形象建构作用会出现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高洪 《日本学刊》2003,(4):90-100
日本众参两院最近相继通过了政界争论多年的"有事法制"相关三法案.这些法案顺利通过国会审议的主要原因,在于民主党这个最大的在野党放弃了与自民党对抗的一贯立场,使国会斗争中时隔10年再次出现了革新政党对抗保守党派的局面.原本处于朝野对立状态的自民、公明、保守、民主、自由五党步调一致的政治抉择,反映出这些政党之间相同的阶级属性与政治信念.自民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政治交易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在不同保守政党争夺政权的表象背后,掩盖着保守政治中朝野双方"貌离神合"的本质属性.举凡决定国家道路的原则问题,从旧自民党派生出来的各种新党最终总要同自民党形成一股政治合力,驱策日本在既定的道路上前行.  相似文献   

20.
政党权力关涉"政党何以成为政党"这一政党科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属于政党问题中的元问题.政党权力包括权力主体、权力客体、权力目的、权力架构和权力实现等项内容,涉及权力来源、权力领域、权力行使、权力保障和权力监督等诸多方面.政党权力的丰富意蕴可以从其职能定位、内容结构、地位作用等几个角度来理解;其基本特征可以从本质上的部分性与作用对象的社会性、时间上的历时性与结果上的"间接性"、本性上的强制性与实现中的自觉性、活动领域的民族性与建设中的世界性、对组织载体的依附性与组织载体的动态性,以及性质要求上的服务性与运行中的变异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政党权利、政党权威、国家权力以及监督制约与政党权力的内在联系与实践要求,对于促进政党权力正确并有效的运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