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7,(8):32-37
与传统的以供给侧视角进行构建和发展的产业不同,老龄产业以指向性需求群体作为界定依据,需求群体特征对供给侧的产品、服务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老龄产业需求群体具有需求多元化、动态化,追求便利性、整合型服务,社区养老意愿强,排斥年龄歧视,重视健康与照护等特征。要想改变老龄产业长期"叫好不叫座"的状况,从内部因素需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从外部环境来说,需要政府在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结构调整、加强制度管理、帮助宣传推广、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以及夯实老龄事业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未富先老"的中国面临着不同于他国的、独特的养老难题。当下中国养老不仅需要"多支柱"养老保障的有力支撑,更需要老龄服务的有效供给。相对而言,针对不同收入水平与需求层次的老人,提供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有助于规避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条件下养老保障制度运行中面临的收支两难悖论。从次序上看,充分有效的市场化、社会化老龄服务供给,有助于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提供公共老龄服务,发挥兜底保障功能。因此,顺应包容性发展的趋势与要求,加快营利性服务产业、非营利性服务事业和保障性公共服务分类协同发展,是发展中的中国实现"老有所养"的根本出路。鉴于中国现状,加快社会企业规范有序发展,有助于为中低收入者持续提供可以负担得起的社会性老龄服务。  相似文献   

3.
老龄产业目前在我国正处于起步与成长阶段。我国市场化的老龄产业既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空间,但其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政府应当基于对老龄产业的"弱质"特征定位和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依托政府主导的老龄事业"互补性"、"内生性"的成长路径与发展方略,推出全面、系统的对弱质老龄产业发展的配套性的扶持政策。最终在我国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化、市场化的老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7,(8)
在新发展阶段,提出老龄产业市场是整体问题,是落实"老龄化综合应对"的创新理念思维,也是面对老龄化问题跨学科的新研究视野。老龄产业市场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福利性质的整体环境内容,它不同于通常意义的市场形态。在新发展的社会实践中,老龄产业市场具有多元的复杂特殊表现。进而我们研究老龄产业市场开放、治理,要改变原有理念方法,将老龄产业市场综合看待,即将老龄产业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并分析老龄产业市场整体的开放、治理意义与方法进路即循序开放与依法治理,而不将它们都分割分别罗列。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仅“未富先老”,而且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满足日趋庞大的老龄人口,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是中国推进包容性发展中的一大社会问题。当前,中国市场化、营利性老龄服务产业发展很不充分,社会化、非营利性老龄服务严重短缺,保障性、公共老龄服务效率亟待提高。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但按普通企业方式运营的社会企业,采取独特的营销组合,可以为中低收入者提供负担得起的老龄服务,这在国内外都有不少实践与探索。因此,中国不仅需要对市场化老龄服务产业实行非禁即入、强化监管的宽松政策,更要构筑起促进社会企业规范有序快速发展的法治环境;同时,则应创新供给机制,运用政府采购的牵引作用,更加高效地实现公共老龄服务的兜底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7,(8)
认真分析我国老龄产业现状与问题,有利于总结老龄产业开放和发展的基本历程,有利于我国老龄产业从"感性发展"的初级阶段,向理性发展的高级阶段转变,以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因而总结老龄产业开放和发展的不足和经验,可以为积极老龄化应对提出有意义的理论和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超 《兰州学刊》2015,(4):150-159
随着21世纪全球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老龄产业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美国早在20世纪40年代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产业发展相对较早,经历了从完全被忽略,到反复摸索,再到理性发展的过程,通过企业发现并不断满足老年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科技创新、相关政府部门扶持、老龄科学研究服务于产业发展、美国退休人员协会助推等举措,老龄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须以美国经验为借鉴,从市场细分、产品和服务创新、老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产学研紧密结合、老龄产业协会中介作用等方面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服务需求迅速猛增.与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社会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明显不足.其中,医疗、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与供给侧医养结构不优,"碎片化"单项式"服务矛盾相当突出.老龄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通过优化老龄服务供给侧结构,可解决医疗难、养老难、两者结合难的实际问题,从而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实现医、养、护一体化高效服务可提高医养供给侧结构对养老需求的适应性,也可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通过的《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就重庆市目前的情况来看,老龄产业的发展还较为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巨大的需求。老龄产业具有营利性和福利性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一般公共产品的最优产量模型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当前广东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财政投入缺口较大和资源普及率较低三大突出问题,指出广东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的实质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颠覆性创新对农村公共产品供求水平的重组效应,指出在颠覆性创新创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基础上,公有私营、共有公用和私有公用供给机制是广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社会化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存在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居民消费不足的双重问题.本研究通过选取个案,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求证了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消费的正相关关系,得出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提高农民消费的结论.提出了应该提高西部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增加西部农村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均等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老龄产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和基本省情,通过发展老龄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老龄产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相协调.为推动老龄产业发展,首先必须建立老龄产业发展的法规,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鼓励多元力量参与.构建老龄企业鉴定、评估与管理服务机构,规范老龄产业行业标准,制定和执行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还要加强宣传,转变观念,营建老龄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此外,必须加强老龄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构建“资金+服务”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探讨了教育的产业特性,认为教育是以提供教育服务和培养人才为主的服务行业。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加快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重要意义,认为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是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科学素质,推进经济现代化,增强国家经济实力,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迫切需要。文章还回顾和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高等教育投资不足、办学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通过增加高等教育有效供给和需求,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老龄产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目前老龄服务产业发展深陷资金短缺的困境.文章以分析杭州老龄服务产业现行筹资机制作为研究切入点,探讨现行机制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创新杭州老龄服务产业筹资机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老龄产业发展的障碍及其扶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老龄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老龄产业存在着潜在消费市场,但总体看来,其发展仍然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在老龄产业发展中存在认识不到位、政策扶持不得力、职能部门条块分割、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出台相关老龄产业的扶持政策,确定老龄产业发展的优先行业,培育老龄产业市场,以此带动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得以发展的前提保证.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效能低下和供给主体错位等问题.当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并根据这两方面原因提出了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和完善相关监督机制等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老龄产业发展可以满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求,而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则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促进老龄产业发展不仅有益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还有益于所有人的社会生活,因而也是经济生活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法是从法律保障的法律基础出发,保障发展老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它也是新的有益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立法内容。由于此项研究十分缺乏且不能适应老龄产业发展的速度与需求,因此,特别需要加快对国内外有关老龄产业以及老龄产业发展法的文献与理论进行分析,并且深入评述促进老龄产业发展以及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法的研究情态。这是研究老龄产业与法律刻不容缓的理论需要,也是促进老龄产业发展、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法的制度保障需要。  相似文献   

18.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错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在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及错配的根源,研究结果显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率低,缺乏有效的官员监督机制致使纯公共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县、乡两级财政拮据,基层官员追求政治晋升,农业基础设施需求表达机制缺失,导致准公共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错位。兼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私人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效需求不足,直接需求不足时,引致需求不足,最终私人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基于此,提出构建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价系统,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需求表达机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错配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在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及错配的根源,研究结果显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率低,缺乏有效的官员监督机制致使纯公共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县、乡两级财政拮据,基层官员追求政治晋升,农业基础设施需求表达机制缺失,导致准公共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错位。兼业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私人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效需求不足,直接需求不足时,引致需求不足,最终私人物品属性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基于此,提出构建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价系统,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需求表达机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公共产品多元供给主体的政府激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产品的供给应当是多主体供给才能具有效率。对于纯公共产品,其性质决定了只能由政府来进行提供,而作为准公共产品中的俱乐部型的公共产品,可以由企业或企业和政府联合供给,以提高其供给效率。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总量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城乡差距显著的现状。政府应激励多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