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以政治(社会)身份为基点的政治符号的视角,侧重于土地改革时期,着重分析了国家对农民政治(社会)身份的颠覆和重构过程,以及农民国家观念的转变和国家整合机制的转型.在土地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依据生产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将村民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成分",并给予其差异性的政治、经济待遇,从而建构起一套新型的身份系统.与此同时,国家与农民的政治关系、农民的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整合机制也发生转型.  相似文献   

2.
在时尚文化符号产品消费中,求新欲望、社会分层、群体身份认同是时尚文化产品受到青睐的基本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起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生产者的符号编码——大众传播中介——消费者解码"的过程。生产者与大众媒介为文化产品进行符号编码,消费者有意识地进行符号解码,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借由消费、使用和占有文化产品来追求较高层级的社会群体身份认同。在当今符号消费主导的时代,文化产品容易被"同质化",甚或仅存在"符号价值"。消费者容易陷入文化焦虑中,于是便通过消费时尚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取得社会群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3.
周芸 《兰州学刊》2010,(1):77-81
农民工希望通过消费融入城市文化,实现身份认同。然而这一过程却受到了诸多城乡差异因素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文化因素。文章以青年农民工消费山寨手机为例,通过分析山寨手机中的符号意义以及访谈的方法来验证两个假设:山寨手机中所包含的符号满足了青年农民工体验城市人身份的需要;城市同龄人对山寨手机符号的不同解读为青年农民工建构城市身份设置了障碍。因此,文章提出文化资本在以符号消费为媒介的城市身份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歌曲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文本,其文本性别身份,有着比其他文类更为复杂的建构和传播机制。在中国悠久的诗词发展史中,歌词文本性别身份的构成方式屡经变化,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在当代商业社会,歌曲生产和流传过程中的一系列符号性别主体中,歌手对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建构的作用更为突出,歌手的性别身份不仅能为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定型,且加深固有的性别文化,更有可能消解歌众的能动性,使社会文化对性别符号的定型化理解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5.
符号具有很强的显示、交流和唤起意蕴。消费社会中很多人的财富和消费以符号/价值的形式呈现。消费符号成为一些人身份表达和建构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有些人借助于消费符号获得或维系社会名望和地位,通过符号的时空变换进行身份认证或假借。有的人通过对财富和品牌价值符号的炫耀性展演,将其提升到社会价值等级秩序的构建或保持的层面。在资讯发达的社会中有些人通过展演拼接、颠倒或挪用的高端消费符号,借此获取社会名望和尊荣。有些人借助消费符号的时空转换假借社会名望,希冀阶层地位的跃升。一些人在身份地位不稳定状态下便转向借地位消费,通过融入高地位群体消费符号假借地位。有的人通过消费符号的周期变换暂时摆脱其身份地位的窘境。在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符号/价值”的显示构建社会的“消费-地位”关系,获得社会身份地位。为此,一些人便通过展演消费符号假借社会名望和地位,这反映了在符号消费的社会中一些人的心理和行为表达的异化,需要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美德。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从符号消费与身份诉求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汽车消费的本质特征及其引发的各种问题.文章首先指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将汽车消费作为身份象征这一普遍现象;其次分析了汽车消费中身份象征的本质,即符号消费;最后,分析了汽车消费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指出我们应该走适度汽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非但未如人们所预想的那样走向终结,反而获得了长足发展,促使其得以发展的重要缘由就在于其发展方式的嬗变和矛盾焦点的转移.即从一个由工业资产阶级控制的生产社会转向一个由符号及其符号体系所控制的消费社会.这种转向一方面导致了符号不仅反客为主地完成对人的宰制与反控,而且实现了对人的社会区隔和身份建构,另一方面则使人从迷恋于"物的功能消费"转向了钟情于"物的符号消费",从而导致了对人身心的双重规训且使人陷溺其中而不自觉的符码统治.这种符码统治不但加深了人们日遭剥削的历史命运,成为人们身心发展的严重桎梏,而且从根本上助长了异化逻辑的愈鹜愈远、大行其道.惟有重返符号得以发生的原发生命的意义机制,回归到身体符号系统,才能有望步出愈演愈烈"符号唯心主义"的囚笼,从而实现人之完整生命的身体关怀.  相似文献   

8.
因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和宗教派别(门宦)的多样性,地方认同和宗教认同成为回族内部一种普遍性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历史移民群体,伊犁回族内部还有"时间"认同。综合起来,当地回族身份认同大体上由此三类构成。前两者与内地回族内部认同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性,后者则是当地独有的一种认同形式———"老新疆"与"黑户儿",其为因"时间"而形塑的移民文化符号,并成为"你""我"之间一个鲜明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作为一个新兴政治语言,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中国梦"作为一个典型的政治语言符号,从符号学的研究视角切入更能揭示其本质属性与功能。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出发,对"中国梦"的政治语言符号属性、政治文化符号属性以及政治传播符号属性进行解读,为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国梦"这一政治语言提供有意义的思考,从而提高人们对"中国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谷鹏飞 《学术月刊》2012,(4):115-121
作为前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辅助形式,审美形式因其公共性精神本义而为上层阶级所据有;作为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主导形式,审美形式因其符号性价值而为人们所争夺。审美形式与身份认同由此呈现出如下递进关系:特定的社会群体通过特定的审美形式强化自己的群体属性,特定的审美形式经由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提升自己的符号价值,审美形式由此超出美学而进入政治哲学题域,成为现代性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但唯礼器信仰的前现代身份认同夸耀审美形式的公共性价值,舍弃其所蕴涵的自然生命根基;唯形式扮饰的现代性身份认同高扬审美形式的符号性价值,忽略其所深潜的公共性精神本义,二者均导致身份认同的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需要在现代社会生存论视野内,重返审美形式的源发性属性和自然生命根源,凸显审美形式的自律—他律性,以此建构自我—他者型的身份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国内的有关电视现象,对三篇西方学者的电视论文作了评论与发挥.电视能够提供幻觉,为"电视的孩子"建构一种文化身份,使他们以这种身份来建立与社会的关系,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这个过程让我们既看到电视在全球化时代所起的作用,也看到全球化时代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这种"身份政治学"揭示出身份认同的精神文化特征,以及它对社会政治生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视阈中公民身份的双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公民身份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调权利的自由主义模式和重视公民责任的共和主义模式.将公民身份这一核心政治概念引入当代中国追求和谐社会的视阈之中,我们发现,臣民文化传统和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平等公民身份的现实障碍.通过国家-公民与公民-国家来双向建构公民身份,使政府形成以公民权利为本的民主政治和公共行政理念,让公民通过公民社会等途径形成对国家的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各种义务,从而才能为中国的政治、社会发展勾勒出一幅和谐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13.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与混杂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式身份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模式:从共和国建立至今,教化实用主义的服饰审美风尚、个性化的服饰审美风尚、世俗化的服饰审美风尚、多样化的服饰审美风尚渐次成为主流的审美风尚,并先后承担了规训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启蒙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感性化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多元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功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所承担的直接身份认同/区隔功能,遂在现代性条件下演变为多元认同主体的合力建构与秘密争夺。  相似文献   

14.
在物质丰裕社会中,消费行为的动因很多,政治动因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主义的奢侈消费,主要是源于消费者对身份政治的需求。以符号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新消费主义,更是出于对身份政治的迫切需要。大众日常消费行为中渗透着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消费行为还是政治参与、政治表达,甚至是政治抵制的策略性行为。消费行为动因不同,消费问题的治理也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略,一旦消费行为受政治动因驱动,那么相关消费问题的治理就需要在政治层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鲍德里亚认为,物品成为某种文化符号从而使消费预期使用价值相分离乃是消费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实在古代(例如中国西周时期的贵族社会)物品也同样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只不过那是政治权力的产物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看上去"在消费面前人人平等"的消费社会较之任何一种物品都确证着使用者政治身份的古代社会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在处处离不开金钱的消费社会,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知识分子如何自处呢?中国古代文化可以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音符号是政治仪式中的常见元素,与政治社会的基本规范之间存在密切的映射关系。在政治仪式中,声音符号的力量被编码为一种象征性的权力形态,其象征意义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经过解码后被转换为政治权力。在不断重复的从象征权力到政治权力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声音符号通过替换、消除、依附和"独奏"等各种方式,实现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并最终服务于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布鲁塞尔化"的独特一体化模式在"高级政治"领域建构了欧盟的集体身份.本文考察了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框架下,欧盟集体身份的政治建构进程,在此基础上运用建构主义学派的角色理论分析和比较了欧盟国家中以法国、英国、德国和波兰为代表的大国与小国之间、老成员与新成员之间的角色认知偏好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选择差异,指出欧盟各国在参与共同外交与安全合作中形成的时而相互合作、时而相互制衡的复杂互动是导致欧盟集体身份政治建构"布鲁塞尔化"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8.
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传播是构建合法性的有效工具,边境地区通过“政治现实符号化”和“政治符号日常化”的连接,使边民的国家认同在边民与国家政治符号体系的交流互动中建构起来。通过国家政治符号系统围绕“理想政治模式”在边境地区展开的合法性叙事,将以制度认同、政策认同、身份认同等方式构建边民的国家认同。边境H县国家政治符号传播的整体情况较好,党政领导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思想上很重视国家政治符号的宣传工作,政治符号传播的场域较广,种类也较为丰富,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国家政治符号的宣传方面突出重点,该县边民对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国家政治符号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对中华民族和国民身份的认同度较强,能够较为自觉地捍卫国家利益,对祖国的繁荣富强认同感较高。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提升:拓展国家政治符号在边境传播的场域,创新传播的媒介与载体,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定边民的政治信仰,持续贯彻落实兴边富民政策增强边民的政策认同,增强基层治理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鲍德里亚认为,物品成为某种文化符号从而使消费预期使用价值相分离乃是消费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实在古代(例如中国西周时期的贵族社会)物品也同样具有"文化符号"的意义,只不过那是政治权力的产物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看上去"在消费面前人人平等"的消费社会较之任何一种物品都确证着使用者政治身份的古代社会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在处处离不开金钱的消费社会,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知识分子如何自处呢?中国古代文化可以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消费模式的嬗变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后现代社会的消费以"符号消费"为中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消费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实用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表达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的过程。符号消费的逻辑是,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根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采取消费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的形式,以此实现消费者的社会认同或社会区分。"符号消费"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体现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它的某些具体消费样式,如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陷入异化之中。"符号消费"这一范畴在其本意上应该是具有伦理意蕴、伦理限度与伦理反思精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