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学界研究《左传》礼制,将其作一整体看待,失之粗略,不利于梳理西周礼制从春秋到战国初的演化情状。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变化,西周王室衰落,作为维系宗周社会稳定的种种制度,尤其是礼制出现与周礼相异的变礼,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晋文公去世为界将春秋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较多承袭西周礼制,后期变化较大。春秋丧葬礼主要涉及敛奠礼、奔丧礼、安葬礼,以及与丧葬礼密切相关的丧服。总体来说,涉及对周王的丧葬礼仪有降等趋势;涉及一般诸侯或其他贵族的礼仪则保留为多,但也有部分呈降等趋势;而对大国强国所行用的丧葬礼仪,有保留西周礼仪等级乃至提升等级的情况,显示出霸权政治下礼制变化之特色。  相似文献   

2.
祈谷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部分,它既反映了古人迷信愚昧的一面,也包含有祈盼丰收顺遂的心理。其兴衰变化,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思想状况相联系。对祈谷礼进行考察,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唐代"开元后礼"的建设可以分为不同时期,开元后期与天宝时代以皇帝为首对《开元礼》所建制度大兴改革,并建立国家祭祀中的道教崇拜体系。安史乱后面临对《开元礼》和天宝改制的选择,从建中贞元初以《开元礼》的继承和回归为主,到贞元后期和元和中更多地纳入新制而进行调整,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加。而对《开元礼》的"删定施行"则通过对制敕的删修得以实现,体现了礼制以皇权为中心的意义和时代对变革的需求。与此同时,道教祭祀与代表皇帝私人和家族性质、表达皇帝个人意旨的"私"礼(或云"家礼")进一步结合,与作为国家公制的礼仪同存共融,形成了中古时代礼仪的新概念和新特色。  相似文献   

4.
吕坤是晚明重要的思想家和礼学家.他的礼学以"真情"、"自然"为核心,折中古今,调和繁简,所撰礼仪贴近普通民众,具有"庶民化"的特征.吕坤还特别强调礼与"中"道之间的必然联系.吕坤所谓的自然、真情之礼就是符合中道之礼,中道也是规范人处世行事的标尺.吕坤的礼学思想与他的特立独行的治学精神、治世重民的实学思想密切相关.吕坤礼学思想成为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5.
杨辉 《船山学刊》2009,(4):67-70
对春秋“礼崩乐坏”现象,学界多从诸侯对旧有礼乐制度的僭越与破坏之事实层面切入考述。实际上,与西周礼乐一体的政教制度相比,春秋时期,乐仅保有微弱的意识形态地位,礼之意识形态地住衰落而其法治内涵得到强化。礼与乐遂出现分流倾向。这一变化,促使苟子发掘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优势而首倡“移风易俗”.重新在理论上实现了乐与礼的并举、相济,巩固了礼乐一体在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礼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有一个“损益”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礼得以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演进的基础。本文试从三代之礼的“因革”入手,考察先秦时期礼的发展脉络并对西周、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来揭示先秦时期礼乐文化在鼎盛和转型时期的特征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敦颐既是理学的开山祖师,又是推陈出新的礼学大家。周敦颐一方面强调礼乐的社会面相,另一方面着力挖掘礼乐的哲学内涵,为新儒学的创新与拓展指明了方向。周敦颐认为,"诚"是太极和本体,也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更是圣贤的修养工夫,其以"诚"论礼的思想为宋代礼的哲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周敦颐看来,"中"意旨天下大治,是"至善"之性的呈现,体现于礼乐制度中,其以"中"代礼的思想为宋代礼学与理学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相较二程和朱熹,周敦颐礼学思想理学化程度还不够深入,致使人们容易忽略其礼学思想在宋代礼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春秋以降,诸侯国间盟会频仍,会盟礼也形成较为完备的行礼模式。楚国作为五霸之一,七雄之长,更是众多盟会之中的主要角色。楚国出身于蛮荒之地的特殊身份,使其在盟会过程中表现出与中原强国不同的行礼方式,透过这些礼仪探微,楚国实力的浮沉呈现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礼——中国文化传统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沿的主要形态。礼有多重含义,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制度之礼,从春秋以来就有这样的区分。礼制、礼律、礼教、礼治从不同层次表述礼的内容和功能。一个礼字,内涵外延之深广,曾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10.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德的外在实现形式,是中国古代为政者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我国封建王朝在两千多年的延续中通过修订礼典,完备礼制;维齐非齐,明礼以维护等级之"分";礼法结合,以礼入法等方式实现其德治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试论儒家的"礼因人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周及秦汉儒家在"人情"之中为礼乐制度的合理性寻找依据,认为礼乐之宜,本诸人情.但由于人们对人情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对礼与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在"礼因人情"一说的总体态度上,礼学家们的主流思想认为,一方面是对人情起着节度和文饰作用,另一方面,"人之常情"是每个人的正当需要,理应无条件的得到满足与尊重.  相似文献   

12.
《礼记》与中国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对"礼"作综合阐述,形成中国礼文化系统.中国礼文化包括三个主要内客:礼义、礼节、礼仪.礼义,是礼文化的精神统率与核心意义;要实现礼又需要做到的行为的节制与规范,这就产生了礼节的德目;而礼仪则是礼的行为表达与仪式表现.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阐扬与践行,而<礼记>一书所阐述的礼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宝藏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民间家礼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宋代统治阶层充分认识到民间家礼的重要社会作用,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都积极投身于民间家礼的建设之中,他们倾注大量精力制订家礼条文,宣传家礼规范,试图通过家礼的推行来重建封建宗法宗族制度,强化家族对家庭及家庭成员的约束力,从而达到稳固基层统治的政治目的。在制订具体家礼条文时对古礼、俗礼的抉择取舍,体现了宋代家礼思想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试论贾谊的礼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贾谊的礼学观华友根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他在世32年,时间虽短,但对西汉一代礼乐、正朔、服色、官名等制度的建设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礼学观对于西汉一代的礼乐建设关系重大,在中国礼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贾谊为礼下了不少...  相似文献   

15.
论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礼的产生 礼是古老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礼不仅起源早,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有关礼的观念与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调整着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关系。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法文化。  相似文献   

16.
先秦礼文化与语言的雅化有直接的关系.从语源上说,先秦“雅言”一词就是指合乎礼仪规范的言辞,是先秦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先秦著作中那些被誉为语言典雅的文本,字里行间都打上了礼文化的明显印记,显示了礼文化对语言雅化的影响.礼文化与雅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礼之“敬”促成了雅言的谦逊、委婉;礼之“别”确立了特殊场合语境中的雅言规范;礼之“饰”推进了雅言的修辞技巧.  相似文献   

17.
"礼"既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亦是中国古代社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儒士们对"礼"进行了持续不懈的论究:从具体事物的礼仪规范,到普遍的社会规则;从礼的内涵本质,到礼的价值功用;从制礼的准则依据,到礼与法(刑)之间的关系等。《礼》有"三礼",其中的《礼记·曲礼》提出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著名论题,由此也引发了历代学者的争议和探幽。对这一论题进行当代诠释,既有助于深化对古代社会礼治思想和制度的理解,也有助于当今中国在"新时代"实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方略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5,(3):115-125
执手是中国礼文化中众多礼仪行为的一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执手礼,既有对前代历史的继承,又有前代所无的新内容。继承和更新,主要表现在所反映的情感意向和所作用的社会人际关系诸方面。与先秦两汉相比,魏晋南北朝的执手礼更具时代特色。其植根社会的深入程度是以前历史无法比拟的,所反映的情感意向更加丰富,所涉及的人际关系背景更加多种多样。表达友善情感的功能、人们赋予手的美好特质、习俗的稳定性、礼仪制度的保护推动是执手礼得以传承的四个因素。四个因素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既决定着执手礼的传承,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影响着执手礼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赖换初 《云梦学刊》2003,24(6):56-59
儒家礼育是关于礼的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层面、全方位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体系。重新审视和探讨儒家礼育思想,研究其规律与特点,对于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易于且乐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新型的礼育形式,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子之礼学     
孟子强调礼的宗法等级性,肯定礼的政治价值和人生价值,用礼区别人与禽兽以及君子与小人;从人性之维证明礼之于人的内在性,从心灵之维说明礼内在于人之身体之中,为礼的存在寻找内在根据;重视丧礼,坚守三代丧礼的厚葬久丧特征,与孔子重久丧而轻厚葬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