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举办了"公民评议政府"活动。究其本质,它是公民表达其政府评价的一种方式。本文将介绍公民的政府评价的含义,并重点讨论其三种途径:大众舆论、政治参与以及公民评议政府绩效。  相似文献   

2.
追求"善治"的实质就是公共生活领域由政府与公民进行合作治理.民主政治要求政府决策必须广泛而深入地吸纳公民政治参与,并让公民的政治参与贯彻到政府决策的全过程.为此,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策与公民政治参与的互动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网民的政治参与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网络民主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推进我国政府治理和网民的政治参与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如何面对我国民主的新形势,积极促进网民政治参与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正确认识网络民主的作用,积极引导网络民主健康发展,对于我们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市场经济对中国政治参与的推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参与被广泛用于分析和衡量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政治参与是普通民众的事务和权利,而不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运行对于推动政治参与乃至整个政治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当代中国,肯定和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在客观上有助于增强政府责任政治,有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参与方式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目前政治生态条件下公民自发表达的无效,以及渊源于匿名性和平等性的网络参与在规避可能遭遇的实然表达所带来的政治风险方面的优势。但是网络政治参与在推动新型政治输入的情况下,也带来了一些诸如极端自由、网络话语强权等可能冲击社会稳定的新问题。目前,网络方面的技术困境和网民分散化,以及政府自身的网络规范缺失、决策封闭性等,都成为政府应对这些新问题的障碍。所以,政府维稳应着重于完善网络参与规范、推动网民理性化和实现政务公开。  相似文献   

6.
目前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是其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社会转型以来,我国公民生活上的诸多压力使其无暇进行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使其不愿意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使其不能广泛参与,因此,只有增强公民对政府、制度以及政策的认同程度,建立与健全各种公民权利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才能使其进行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珠海市"万人评议政府"的评议主体、评议方法、评议结果及其使用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然后提出了研究假设,假设评议主体既会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对评议对象进行打分,又会根据受到来自评估信息的约束对评估对象进行打分.统计分析的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体制内主体的打分高于体制外主体,同时,评议主体和评议对象相匹配的一致性程度与评议得分呈正相关.最后,提出了改进珠海市"万人评议政府"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叶敏 《中州学刊》2012,(4):7-12
网络政治参与是当下中国的"大事件",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如何将网络政治参与上升到更为高级的网络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当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两大致命"软肋",即无序化释放和代表性质疑。"疗治"网络政治参与的"软肋",需要官民合作构建一种以理性化网络政治参与为本质内容的网络民主,政府要做网络民主的推动者,网民要认真对待自身的网络义务。  相似文献   

9.
非营利组织作为政治活动中一股活跃的力量正在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影响政府决策与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推动着公民进入政治生活系统的进程。基于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政治参与,型塑了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发展。后现代情景中公共行政提供了这样一种公共能量场,在此场域中,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间形成一种结构性关系并使其话语权得以实现,而这是以非营利组织话语表达符合话语正当性原则为条件的,即符合政治参与的规则。  相似文献   

10.
公众网络参与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众网络参与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有着自身的政治发展逻辑,公众参与的"网络依赖症"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反映出现实中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过程的缺位.尽管公众网络参与是我国目前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参与形式,但它并没有消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冲突.因此,加快互联网立法步伐,明确政府在公众网络参与中的组织引导职责,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解决冲突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1.
郭琰 《天府新论》2008,(6):22-25
互联网技术推进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但数字鸿沟与无序性网络参与的存在,也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努力实现、扩大公民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可以考虑: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扩大参与主体;加快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文明化;实现政府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政府有限,国家至上"的观点对国家和政府作以界分,具有自利倾向的政府应作为策略参与方纳入到政治博弈过程中参与重复博弈.由于规则是参与各方博弈的结果,这种内在规则的产生和演进有助于监督"第三方".在三种可能性的政府类型下政府扮演着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特点,而民主型政府有利于提供重复博弈的可能性,却也存在着内在的悖论,重新定位其政府角色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网民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平  董珏 《理论界》2010,(2):24-26
在中国,近年来网络政治参与的广度不断扩展、深度不断深化、宽度不断拓宽,其影响力日益增强。政府能否对网络政治参与作出及时、恰当、有效的回应,成为影响政府形象、制约公共管理效率、涉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以广度、深度和宽度三个维度为衡量标准,当前网络政治参与不但具有政治参与的一般属性,而且相比于传统政治参与模式,具有更加能够提升政治参与水平的特点。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迅速、有效地作出回应。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反应速度、处理效率和处理结果等三个指标,则反映出政府回应的水平。政府对于网络事件的回应属于被动型回应,而政府主动和网民进行互动,则属于积极的主动回应,后者是政府回应网络政治参与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4.
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强烈地冲击和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政治参与行为,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拓展参与广度、培育公民意识、强化权力监督。而网络政治参与的限度主要体现在挑战传统政府理念、考验政府治理能力、凸显非理性因素。同时,促进网络政治参与需要着力缩小数字鸿沟、构建电子政府、增加制度供给、加强网络监管。  相似文献   

15.
有效政府着重表现在有限性、民主性、法治性、学习性、服务性等方面.作为新兴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对构建有效政府有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网络政治参与约束着公共权力的运行范围、限制政府的规模、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助推参与型政府模式的建立、监督依法行政各环节、暴露法治方面的缺失、推动着网络时代官员的学习、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敦促政府力行公共角色、提升政府回应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公民全面参与以及公民与政府直接沟通的可能性,它作为协商民主的一种新形式与协商民主精神是耦合的。网络政治参与对协商民主既有积极效应又有制约作用。有鉴于此,网络政治参与促进协商民主实现的路径就需要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发展 ,其负面影响纷至 ,而要规避网络风险和解决网上危机只能依靠政府行为。政府要迎接互联网的挑战 ,应承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族自主的信息产品、建立电子政府、电子软件中开发和管理服务的标准化体系、整合政府资源、提供信息服务、控制网上信息领域、占领网上政治和舆论阵地、维护网上国家安全及用新技术改造政府等责任。  相似文献   

18.
网络参与已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并因其鲜明的特性而对社会政治发展具有双重效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参与将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个普遍手段与形式,政府必需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规约完善.要继续推动社会信息化建设,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管,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加强对网民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以使网络政治参与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政治参与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参与模式,把政治参与的主体局限在充满傲慢与偏执的当代人,政治参与的价值在于维护政治统治,政治参与这一活动也只是发生在公共领域的遵循既定规则的工具性政治实践.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和代际矛盾宣告了这种参与模式的致命缺陷.生态文明的构建要求政治参与模式的转变:政治参与的主体应包含对自然和未来人的利益的肯定;政治参与的价值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政治参与遍及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自在世界;政治参与是依据一定规则而有效运转的政治系统的规则.  相似文献   

20.
王琳  高洪成 《理论界》2012,(11):177-178
充分有效的公众参与是克服政府内部评估模式缺陷的重要途径和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公众参与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在当前的评估实践中得到完全落实,公众参与尚局限于浅层的"有限参与"阶段。基于近几年保定市效能建设及社会评议工作的实践调研,在总结归纳公众参与阻碍因素的基础上,从制度和技术的层面提出了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现路径,以提升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