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背景下,宪法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宪法意识的启蒙对于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意义深远。宪法意识由主权者意识、权力意识和权利意识构成,使人们能够具备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相互关系、公民的宪法定位等内容的正确认知。宪法意识及其启蒙的目标是在全社会范围达成宪法共识,全体社会成员拥有发自内心的对宪法的真诚信仰,能够将宪法所确认的价值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并自觉地运用宪法原则和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宪法意识的启蒙需要解决启蒙的内容、启蒙的对象以及启蒙的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浩林 《学术论坛》2012,35(4):158-161,188
在现代违宪审查制度中,作为直接保护公民宪法权利的宪法诉愿制度为个人面对国家寻求直接的基本权利救济提供了有效的机制,也对维持宪法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韩国作为第一个将宪法裁判制度,尤其是宪法诉愿制度引进亚洲的国家,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韩国宪法诉愿制度的性质依据《宪法裁判所法》,可分为权利救济型宪法诉愿和违宪审查型宪法诉愿,宪法诉愿的对象是公权力的行使或不行使,且在提请时需遵循补充性原则。文章对韩国宪法诉愿制度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宪政制度的完善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宪法上的人格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尊严是一项独立的基本权利,它不同于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也不属于人身自由的范畴。我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与国际人权宪章和外国宪法所规定的"人的尊严"实属同一概念,但其地位和内容不同。宪法上的人格尊严与一般法律上的人格尊严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救济方式,但二者也有联系,宪法上的人格尊严是一般法律上的人格尊严的立法依据和违宪审查依据以及解释依据。"合宪解释"是当下中国宪法上的人格尊严在行政执法和司法实践中适用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4.
宪法的属性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通观宪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史,以时间为维度,从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力量对比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妥协"主导着宪法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尤其是在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其"妥协"的属性更是明显,可以说,近代宪法就是"妥协"的产物,而妥协也正是近代宪法的本质与功能所在。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2):60-65
我国现行宪法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文化成果进行了最高的法律确认,并对文化事业的最终管理权、公民从事文化活动的自由权,以及国家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分别具有的国家文化领导和管理的权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虽然现行宪法中并没有出现文化产业一词,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产业促进法不能以宪法为依据。研究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宪法依据,首先应根据国家现行的文化产业政策分析和确定文化产业在宪法中的位置,其次分析和研究文化产业促进法可以援引的宪法条款,最后分析和研究文化产业促进法不得违背的宪法条款。以宪法为依据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不必过分拘泥于宪法条款,关键要使其符合宪法精神、宪法原则和宪法规定。  相似文献   

6.
秘密监听所维护的追诉、惩罚犯罪的公共利益与隐私权的隐私期待利益发生冲突时,法益衡量是秘密监听规制的标准和方法。按照犯罪的危害程度可将犯罪简单分为严重犯罪和一般犯罪;个人隐私权可划分为敏感个人隐私和非敏感个人隐私。两种法益的竞争通过不同的比例关系可表现出四种公式。依据这种权衡公式,立法中应确立重罪原则、必要性原则和令状主义对秘密监听措施进行法律规制。我国现行立法对秘密监听规制存在宪法规定薄弱、部门法规定空白的情况,应从立法和司法两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一切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依据,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关于我国宪法的法律特性的表述,已经得到了我国法学理论界的公认,同时,也有着非常明确的法律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宪法文本可分为文字文本与非文字文本两种基本类型。各国宪法文本受宪法传统和宪法理论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发生变迁,其中宪法解释是宪法文本变迁的一种重要模式。它具有权威性、灵活性、渐变性、法律性和程序性的特点,既有利于宪法文本在变迁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稳定性,又能使其与所处的社会情势相适应,同时还具有防止宪法文本的突变所引发的社会不适、避免宪法文本的内容受非法因素的干扰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在强调创新发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和保障个人权利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梳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宪法理论和治理观念,可以发现秩序正统性构建的基本要点:个人权利与社会契约、分权制衡与集体公意、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价值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从不同的角度上进行解读,现代宪法各种价值之中存在着内在矛盾:个人、社会和国家构成价值观念的基础,但它们之间的利益需求往往存在着张力。多元化的社会应通过开放、民主和公正的程序或者机制去协调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0.
宪法的属性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通观宪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史,以时间为维度,从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力量对比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妥协"主导着从古代意义上的宪法,进而到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最后至现代意义上的宪法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特别是随着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发展成熟,以及宪法价值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扩张,作为阶级妥协产物以及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法律秩序基础意义上的现代宪法,在日益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其"妥协"的本质与功能所在。  相似文献   

11.
刘志刚 《阴山学刊》2004,17(2):85-93
世界各国的宪法诉讼制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普通法院型模式;另一类是宪法法院型宪法诉讼模式,后者又可以分为德国式和法国式,由于各自的产生背景不同,两大类模式的特点各有不同。总体来看,宪法诉讼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下面几个方面:1、在宪法审判的方法论上,两种模式有形似之处。2、在处理宪法裁判事务的方式方面,两种模式日趋相似。3、在对基本权利的保护方面,欧洲大陆国家的宪法法院正越来越多地吸取美国的判例经验。4、在宪法法官的行为方式方面,两种模式均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法官宪法意识除了包括应具备的宪法知识外,主要包括法官宪法理念、宪法职声意识和宪法思维三个方面.法官宪法意识对司法中贯彻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法官宪法意识具有什么样特点,有又哪些变化?调查数据和访谈情况表明当前我国法官宪法理念、宪法职责意识反映中国宪法制度的特征和时代变迁,但是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宪法意识不足.如何进一步培养宪法思维,加强法官宪法意识,在司法实践中贯彻宪法规定既是现实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宪法理论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宪法权利三个基本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利入宪有三个基本问题:宪法为什么必须包含专门的人权条款;宪法应该规定哪些人权以及对人权条款的遗漏的补救.现代宪法的人权的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思想的综合,人权由此在理论上可分为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两大部分,这使得现代各国宪法的人权内容在基本的内容上呈现出一致的面貌.但各国宪法的具体规定仍然取决于该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我国,将公认的基本权利规定进宪法,有益于吸纳和宣传现代自由主义在人权方面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行政诉讼中,不同的依据在诉讼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行政裁判对不同诉讼依据的适用方式的不同,将之分为强行适用、选择适用和漏洞填补三种具体情形。本文主要探讨了强行适用的若干问题,认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国际条约等在行政裁判中具有强法性质。  相似文献   

15.
日本“和平宪法”的制定过程与明治宪法制定的过程有相同处,亦有不同之处.这其中涉及国民参与对宪法意识的影响.尽管两部宪法是不同历史背景和国民舆论下诞生的产物,但它们同样都是东西两种不同文化及不同社会利益交锋与妥协的产物,两部宪法的制定和参与过程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更体现了制度突破所带来的文化变迁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教育法规,其广义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颁布的一切有关教育方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通观各发达国家,无论是出于控制教育,还是推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无不是借助于教育法规来开辟道路。一、教育立法依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国家赋予宪法以最高的法律效力,因而这一“法律的法律”便成为其它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制定教育法规也不例外。但有的国家除依据宪法外,还要依据“教育宪法域“准宪法”——教育基本法。这样,各国便因教育立法依据不同而形成两种不同类型。1.单一型。即制定教育法规仅仅依据宪法的国家。法…  相似文献   

1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既然是法律就应当可以在司法领域中运用,这就涉及到宪法司法化的内容.在中国,目前宪法在实际生活中实施现状堪忧,所以必须让宪法与人民群众生活拉近距离,在实际生活中增加其可探作性,那么中国的宪法司法化就十分必要,由此可以成为加速中国宪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论宪法上的社会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宪法对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文化权等社会权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虽然目前宪法尚未明确规定基本生活水准权和健康权等社会权,但仍可以通过宪法解释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宪法上的基本权利。社会权在性质上不仅仅是一种积极权利,它具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的双重属性,相应地国家对社会权负有消极尊重和积极保障的双重义务。宪法上的社会权具有特别的价值,它是普通的社会法上的社会权的立法依据、审查依据和解释依据。  相似文献   

19.
所谓宪法意识,就是关于对宪法的心理、观点和思想的总称。宪法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核心部分,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就是提高公民对宪法的性质、内容、作用的认识,增强宪法观念,做到掌握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宪法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尚书·说命下》:“监于先王成宪”;《国语·普语》:“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管子·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宪于国。宪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不赦。”《管子·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法矣。”;《韩非子·定法》:“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周礼·秋官·小司寇》:“宪刑禁。”郑玄注:“宪,表也,谓悬之也”;《中  相似文献   

20.
现行宪法文本中共出现了 79处“法律”一词 ,依据波斯纳对“法律”一词含义的三分法和我国传统上对“法律”一词的广、狭义分类法 ,宪法文本中的“法律”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及所指。这种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