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帮助马来人追上经济上处于优势的华人,马来西亚建国之初推出了肯定性行动。随着马来人在现代经济部门的就业结构与全国族群结构相一致,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大大缩小,这有助于马来西亚社会的稳定,但也导致了马来人过于依赖政府,没有完全建立起与他族公平竞争的自信心,不利于族群间的和谐相处及马来西亚的长远发展。马来人和华人在经济领域的结构性差异得到根本性改善之后,马来西亚有必要从"争取族群之间利益分配平等"的观念逐步转向"争取个人之间竞争机会平等"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早期从中国大陆到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从效忠中国到效忠马来西亚,经过了一段感情挣扎。许多作家在建国初期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认同,积极呼吁参与国家建设。他们抱着理想,希望从移民变成公民,可以长期在这片国土上生活。可是,从1957年独立到21世纪的今天,华人感受到族群日渐被边缘化,他们对国家不公平的政策感到失望,部分作家甚至选择到别的国度发展,显示了华人在马来西亚建国过程中的坎坷际遇。  相似文献   

3.
华人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人是马来西亚经济现代化的先驱者,二是华人是马来西亚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推动者,三是华人是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4.
云里风 (马来西亚华文作协主席 )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 ,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读他的每一篇散文 ,都感受到鲁迅精神的闪光。他对鲁迅的《野草》钻研透彻 ,烂熟于心。他的散文似有模仿《野草》的痕迹 ,但能袭故弥 ,他从现实的压迫和人情的冷暖中 ,从“虚无飘渺的梦境中”吸取了灵感 ,精心地构造他的散文。云里风注意改选、移植鲁迅的作品并加进南洋色彩 ,这一艺术经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从基层采购员到企业掌舵人 20世纪70年代,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的詹友何出生于马来西亚.由于生长在商业世家,詹友何从小就梦想成为杰出的华人企业家.自懂事起,他就深谙,华人要在海外生存,需有更强的竞争力,需比别人付出更多.因此,虽然他是力倍特集团家族企业的第四代传承人,但是他决定从底层做起. 1998年,刚从马来西亚大学毕业的詹友何决定趁年轻磨练一下自己.他从公司最基层的采购员干起,赴中国、美国及欧洲各国去采购原料与产品.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有近七百万的华人,是中国以外保留中华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国家。华人精英在教育领域及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成就卓著。马来西亚华人常常自许马来西亚拥有从小学到大专的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但是,究竟马来西亚华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保留有多少中华文化,这是一个笼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可通过华文小学的课程内容窥探一二,因为马来西亚有超过九成的华人在华文小学接受教育。因此,华文小学的华文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相似文献   

7.
诉说离乱与建构主体——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坛的重要现象.马来西来华人新生代在创作中甚为繁复地诉说着离乱的过往与身世的漂泊,这不但反映了他们成长期所经受的国族认同危机,而且透露出他们试图通过离乱历史的叙事而建构其马来西亚"国境内少数民族形象"的族群意识.但这种建构虽然以寻求认同为旨归,却天然地和当局打造马来西亚国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这冲突的双方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似乎又共同面临本真性幻觉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华人宗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是以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多元宗教著称的国家,华人是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而宗教则是凝聚这个族群的文化纽带之一.本文就马来西亚华人宗教的衍变和特点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旅英华裔作家欧大旭以《丝之谜》获2005年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奖。该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的马来西亚为背景,通过华人林强尼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生故事,叙写马来西亚华人在英国殖民势力和日本帝国主义夹击之下的艰难图存,多舛命运,况味人生。殖民时期的华人,必须与不同的族群及政治利益集团结交周旋,以寻求自存之道,他们的奋斗故事错综复杂有如"丝"之谜团,裹挟着复杂的人性,精彩纷呈。小说采用多角度叙述手法,不同叙述者讲述同样的人生故事,产生多层次艺术效果,历史真相扑朔迷离,小说故事真假难辨,给读者的启发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齐顺利 《国际论坛》2012,(4):74-78,81
马来西亚建国以来一直被民族建构的问题所困扰。巫统作为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执政党,主要依靠公民权和族群政党联盟对马来西亚进行政治整合。以出生地为原则的公民权有助于华人认同马来西亚,精英合作下的族群政党联盟也有益于社会稳定,但二者均强化了人们的族群意识,使人们倾向用族群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和马来西亚民族建构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