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介词研究方面,原有的介词定义尚有不够严密之处,并从介词的介引功能及其分类等角度展开讨论,认为不能将介词的功能和介词短语的功能混为一谈。从介词的语义功能角度对介词的功能进行了检查并重新分类,分出方所介词、时间介词、对象介词、原因目的介词和方法条件介词五大类。  相似文献   

2.
《清平山堂话本》中引进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共有23个,本文分析了每个介词的用法,归纳出此类介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元曲选》中方位短语作动词宾语、介词宾语是其常见的功能。方短作动词宾语时 ,就与不同类别的动词发生了不同的联系 ,据此将方短所表示的处所大致分为表存在、判断、前往到达、前来所达、返回、由外至内、由内达外等类。方短作介词宾语构成的介方短语入句后主要作状语、补语。当其作状语时可表处所、时间、处置对象等 ;当其作补语时主要表处所。方短作介词宾语就与不同介词、动词有着较复杂的、直接的联系 ,尤其是方短表示的空间位置的意义与介词、动词的不同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 ,由此可分出所在、所到、所从等类。与方短发生联系的介词不多 ,但不少介词具有多种作用 ,有的介词仍具有明显的动词意味。这也反映出元明之际部分介词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4.
“问”作介词,不晚于两晋南北朝,它是动词“问”在“问 询问对象 曰”这一句法环境中经由重新分析而来。在成为介词的初期阶段,“问”所在句中的动词主要为言说类动词,后来逐渐扩大到索取类动词。“问”在近代汉语中曾发展出表处所的介词用法,但很快被当时成熟的处所介词“往”所淘汰,使得“问”的处所介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被继承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被”、“叫”、“让”、“给”是表示被动语法意义的介词。把现代汉语中这四个介词各个所适用的格式分成七类而考察七类格式对动词的选择。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出现在七类格式中动词的位置上,即有些动词能进入由四个介词形成的被动格式,有些不能。但能够出现在由四个介词形成的被动格式的动词在具体被动格式之下还不能出现。总的来说,能否出现在七种被动格式的动词受动词表达的意义、音节、语体色彩与格式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在"问/对+NP1+Vt+NP2"结构中,介词"问"只能接"人"宾语、"取入类"动词;"对"则可接各种宾语、不接"取入类"动词。二者用法相同之处源于上古它们同处一个固定的"问对结构"中、语法化过程相似;不同之处源于二者起点词的语义、虚化后语义滞留程度和使用频度范围等不同。  相似文献   

7.
介词的主要作用是介引,介引实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置于谓语中心语的前后。文章主要讨论了吴城方言的两类介词。一是与普通话字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介词:“跟、拿、过、随”。二是完全不同于普通话,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介词:“等、得、望、捉、遮、走、儘”。  相似文献   

8.
介词省略这一现象在非正式英语或日常口语中日益普遍。本文论析了可以省略介词的各种情况,对英美用法的异同作了一番比较,探讨了由此引起句子成分功能转变的可能性以及产生歧义的可能性,最后概括了制约介词省略的句法及语义因素。  相似文献   

9.
英语介词是二语学习者较难掌握的词类之一。本文通过定性研究方法,考察了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的子语料库St3中的介词in错误。本文将错误类型划分为替代、缺少、冗余以及结构错误四类,分别描述了错误形式并探讨了错误根源。研究发现,大部分介词in错误是语内、语际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其中替代、冗余、结构错误,语内因素影响更明显;缺少类错误,语际因素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英汉介词比较与翻译徐锦凤,刘树阁英语和汉语中的介词是一种虚词,不能单独使用,常和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或词组连用组成介词短语在句子中作某种成分,英语中,介词虽然是一种封闭的词类,数目有限,但使用非常频繁。它可以和名词、代词等构成介词短语作各种不同的句子...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宪法具有根本法的地位已经得到认可,但宪法是否还是公法却有诸多疑问。从其他大陆法系和地区的现行立法和理论来看,宪法仍然具有公法属性。从美国宪法的发展来看,其宪法只规范国家行为,具有实质上的公法属性。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宪法具有公法属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了毛细管柱SE-54柱,气相色普法测定氯乙醇的含量。面积归一法测定氯乙醇相对含量,标准偏差为0.33,回收率为98.6%~99.8%。为氯乙醇中控及产品检测提供了一种简捷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了电磁介质受力中的一种错误,并给出了各向同性电磁介质表面所受的电磁力和合力的普遍关系式。  相似文献   

14.
冠状病毒(CoV)宿主范围广泛,具有高度变异性,对冠状病毒的研究一直是难点。本文描述了冠状病毒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以及引起的SARS、禽流感的冠状病毒特点,希望能为进一步这一病毒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用和善用比喻是《诗经》和《荷马史诗》这两部诗作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但在比喻形式和用动植物作比的侧重点上,描写战争的喻体与被喻体的选择以及比喻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出不同民族迥异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6.
<荒原>和<情人>是20世纪享誉文坛的著作,二者虽然在体截上有所区别,但在主题、雌化处理、身体叙述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心理孤儿”现象的成因及初步探讨了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王的名称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中祖母的名称王母,男子中的强力人物因其同王母的性关系成为王父并随着家庭的出现成为祖父.王母王父因其辈份、势力和能力上的原因成为氏族组织中的领袖,于是王获得社会领袖的意义.王字的写法可能源于古人祭日用的玉版或玉串.远古时巫因在祭祀与原始宗教活动中的作用进而实现对世俗的行政管理成为世俗领袖王.随着社会的发展,王作为最高行政领袖的作用和地位突显,巫成为王权的附属与工具.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了中国民法诉讼时效的适用对象与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民法的诉讼时效和国外民法的消灭时效本质上相同,并且通过对国外消灭时效适用对象的分析得出结论: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消灭时效的立法政策,立法政策决定了时效的效力规定;对象与效力之间具有逻辑性;立法技术上,以请求权为适用对象,能和消灭时效效力规定桓和谐是较佳选择。立足中国市场经济现实,借鉴国外先进立法对完善我国诉讼时效适用对象的规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当防卫的规定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关于正当防卫的正当化根据应解读为自我保全、优越利益以及法确证原理。否定防卫挑拨成立正当防卫应从挑拨者基准说、被侵害者基准说和防卫者基准说三方面进行把握。第三人为保护挑拨人利益实施防卫的,成立假想防卫;被挑拨者对第三人实施攻击,第三人自己以及挑拨者为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实施防卫行为,成立正当防卫。唆使、帮助正当防卫行为的,不应评价为共犯予以处罚;利用他人正当防卫杀人,不成立杀人罪的间接正犯,而是成立杀人罪的教唆犯。数人共同实施防卫行为的,是否防卫过当,应进行相对性、个别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