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易传》和《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两部思想丰富、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这两部著作分属于儒、道两家,现代也有论者认为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还有人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后来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本文对此有不同看法。下面试从《易传》和《老子》二书哲学的根本体系、基本思想方法和认识论观点,以及在一些具体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点等方面,来论述二者基本思想体系的一致。比较《易传》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必然首先要涉及到它们在本体论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亦即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看法。关于这个问…  相似文献   

2.
汤一介,原籍湖北省黄梅县,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汤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他注意研究哲学与文化的新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见解。晚年主持《儒藏》的编纂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主编有《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儒藏》(精华编)、九卷本《中国儒学史》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政治辩证法是早熟的,它与中国哲学的产生同步,或者说,中国政治辩证法的产生,乃是中国哲学产生的重要标志.因此,如果要对中华民族的政治辩证法进行溯源研究的话,那就要把目光投射到中华民族哲学产生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然而,在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政治文明的古国,至今还找不到一本专论政治哲学产生时期的政治辩证法的著作,读者们只有在中国哲学史或中国古代辩证法"通史"类的著作中零星地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辩证法的一鳞半爪.2001年4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吴显庆著《中国古代政治智慧--春秋战国政治辩证法思想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吴先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和科学精神,积12年之功,并得到其师北京大学张岱年先生、楼宇烈先生的具体指导和帮助,在《北京大学学报》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22篇这一主题的论文,厚积薄发,最后写出了这部24万字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4.
任继愈先生关于老子哲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主编的三种中国哲学史著作和他对《老子》一书的注释之中。他在196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老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197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中改变了看法,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者。1983年在《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他全面地审视了上述两种看法,认为它们都"犯了把古人现代化"和"片面性"的错误。他在老子哲学研究中在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以及他勇于自我超越的学术精神,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与激励。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出版一百年来,人们以“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来评述它。本文把《文通》放到中国文化的发展长河中考察,认为《文通》提供了中西文化结合的范例,为各个领域吸收西方文化开创了路子;《文通》成功地构建了汉语语法体系,促进了汉语语言学的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文通》广泛地选例,促进了诸子各家思想的传播、融合,弘扬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变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早形成的范畴之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和”、“奇”、“神”等关键词的分析入手,描述“变易”观念的萌芽;并通过对《易经》《老子》《易传》三部代表著作的分析,认为《易经》开启了以“变易”来关照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先河,《老子》进一步在理性的层面上扩展了它的内涵,《易传》集其大成,确立了传统的“变易”观念。《老子》的“反”、“道之动”与《易传》的“变通”、“刚柔相摩”的变易模式及变易动力观念,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影响了历代思想家对自然、社会以及思想等演变的看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美学思想,没有美学体系。没有美学体系的原因在于美学所赖以存在的哲学没有形成体系。马克思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只有关于美的论述,这些论述散见在他的多部著作中,尤其是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很多人发现了一个不同的马克思。中国马克思美学的兴盛与中国学者对《手稿》的阐释密不可分。但在这种阐释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经》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已经汗牛充栋,但王长华、易卫华《〈毛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的出版,依然让读者眼前一亮。因为这部关于《毛诗》学的专门著述,是一部并未止步于文本分析和史料梳理,而是通过《毛诗》学的发展与演变来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专著,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以探讨中国文化精神为旨归。一部专著的视野决定其研究高度。汉初,三百零五篇《诗》、《诗》大小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老子》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性著作。这部书可以说是一部言简意赅、含义深奥的哲理诗,也是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据以讲求治道治术和制订战略策略所必读必备的教科书。因此,人们要想弄清老子思想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政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认真研究《老子》一书。而要研究《老子》书和老子思想,又必须首先弄清老子生活在哪个时代。  相似文献   

10.
张梦阳 《东南学术》2006,(3):125-130
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两部十分厚重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著作:田刚的《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与廖诗忠的《回归经典——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其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这两部著作学术价值不限于局部和表层的突破,而是上升到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对“五四”文化的认识模式和泛政治化意识形态模式有所冲决,对鲁迅映象的整体调整与内涵更新有所推动。文化走向是新世纪鲁迅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鲁迅文化渊源研究,追根溯源地理清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从全球视野和世界文化源流的角度,重新审视鲁迅和他的思想、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将会是未来鲁迅学发展的总趋势。需要的只是:广阔的视野,扎实的功底,锐利的眼光,科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为标志。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便已发生。他的"哲学革命"是一个过程,《批判》是这一过程的真正起点,后来的马克思著作不过是推进、深化了他的"哲学革命"而已。《批判》是真正开启马克思"哲学革命"思想历程的"初始性著作",是他的第一部"新唯物主义著作"。澄清这一点,有助于科学评价《批判》这一早期著作的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评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十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一期,对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一定的分析,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93年,季羡林同志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天人合一新解》,引述了钱穆先生遗作《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赞扬天人合一,于是引起广泛的讨论。许多学人写了关于天人合一的文章,赞扬天人合一者有之,批评天人合一者有之,其中确有许多佳作。这些文章,我未能完全见到。近来我又考虑天人合一的问题,又有一些感想,写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宗桂 《学术界》2002,(2):256-267
5 .文化哲学的研究到八十年代后期 ,出现了一些综合论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这些著作 ,由于是从思想的层面进行的文化探讨 ,而且以中国哲学为重心 ,因而被学术界看作文化哲学研究的范畴。就史的层面而言 ,有不少从论的角度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其中 ,《中国文化概论》〔1〕是中国大陆自 1 949年以后出版的第一部从宏观上、总体上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探讨的论著 ,也是第一部高校中国文化概论教材。该书对于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 ,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核心…  相似文献   

14.
《老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思想、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战国,它就启迪了庄子·在汉代,佛教传入时,士大夫消化佛经用它为酵母;道教创立时,道士们树旗帜奉它为经典·魏晋时代,作为“三玄”之一,它成为“玄学”的精神食粮。唐以后,儒佛道三教诤争不休,它总免不了成为议论的话题,舌战的口实。我的这篇文章,通过方以智对老子其人其书评价和阐述,来揭示《老子》对方以智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思想结晶,作为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卓越的哲学著作,马克思运用当时所掌握的哲学观点来概括其经济学研究成果,异化劳动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学哲学范畴。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逻辑联系的四个规定来探索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老子》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千五百年前,我国产生了第一部长篇哲理诗——《老子》。由于它思想奇特、哲理精妙、知识深博,学术上独树一帜,二千多年来,对我国政治、思想、学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在国内,历代《老子》注家之多,仅次于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国外,早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广为流传,研究者也大有人在。新中国建国以来,哲学界曾对《老子》的哲学性质问题进行多次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林锋 《东岳论丛》2011,32(4):54-60
在以往苏联与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中,《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被定性为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长期以来,由于上述"不成熟论"的影响,这两部著作及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哲学价值被严重低估,其深刻内涵远未得到充分发掘和透彻研究。事实上,《问题》、《导言》不仅不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而且是他一生中关于人类解放问题的基本著作、主要著作之一。它们是马克思本人探索人类解放问题的思想历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代表了他早期人类解放研究的最高成就,具有重大哲学价值和强烈的启发意义。本文依据马克思这两部著作的文本,对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基本思想做了重新开掘和阐释,并对前苏联和我国学界中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问题》、《导言》不成熟论"进行了质疑和驳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易经》并称。这不仅因为《老})《易》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许多共同的概念范畴,而且因为《易经》是老子学说的源头,而老子学说又极大影响了《易传》作者,使之成功地把卜篮神学之书改造为哲学人文著作。一、《易传》的学派归属与成书《易经》是老子学说的来源之一。《易传》是对《易经》的哲学阐释。它的作者是谁?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孔子晚而在《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y”。此后,直到北宋,学者们普遍承认孔子作《易传》。北来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对孔子…  相似文献   

19.
冯契先生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80年代出版的近百万字的两部中国哲学史著作和最近即将出版的《智慧说三篇》(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的自由和真善美》)。显然,前两部著作是研究哲学史的,后三部著作是研究哲学理论的。对于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冯契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他是这样来研究哲学和哲学史的,也是这样来贯通他的智慧说和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从而显示出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杨义 《学术研究》2012,(12):128-138
《史记》是一部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和思想文化形态的大书,它在三个方面可以称为文化典范,一是中国正史的典范,二是中国文章的典范,三是中国人物行为的典范。作为第一部完整形态的中国通史,《史记》把民族记忆写进了历史,为中华民族植下了文化共同体的根脉,在历史的纵向演进中展示了横向融合,是中国多元一统历史观的伟大尝试。《史记》具有诸子著作写作情结和先秦诸子思想自由的遗风,司马迁不仅从民间实地获取材料,而且获得民间思想,改造了历史写作的形式,他的历史观也因此带有深刻的民间性和开放性。《史记》以人物为本位的史学体系,反应了人的意识觉醒的新主题。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或精神谱系形成的角度来看,《史记》所塑造的一系列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久远地作用于世道人心,应该把它放到模塑中国精神这一高度去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