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对旧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做了修改,但笔者认为新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中的有关不法侵害的界定、防卫过当方面制度、无限防卫权的规定、“行凶”的指向问题以及文字表述方面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2.
特别防卫权是刑法基于防卫的特别情状而设立的一项无限度的防卫权,在国外立法中也不乏规定,但特别防卫权扩张了正当防卫的范围,赋予防卫人更大、更充分的防卫权,对该规定有检讨之必要。  相似文献   

3.
无限度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采取可以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防卫行为。这是对正当防卫权利的进一步完善。要正确认识无限度防卫 ,必须弄清其防卫范围、防卫时间和防卫目的三个要件 ,同时要搞清它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偶然防卫     
偶然防卫是正当防卫制度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问题,表面上它产生了正当防卫的防卫效果,但是它不是正当防卫。对于偶然防卫,作者发现遵循我国传统分析思路存在有诸多缺陷,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偶然防卫的性质、特征及比较各国不同之学说,提出新的辨别偶然防卫与正当防卫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刚 《广西社会科学》2004,(12):103-106
自新刑法对原有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修改以来 ,人们对无限防卫关注过多而对逆防卫则鲜有提及。提及者也多持否定态度。阐述了逆防卫的成立条件 ,论证了逆防卫是一种特殊的正当防卫 ,并就其正确把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当防卫法律界定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防卫是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之一,各国刑法均对其作了规定.各立法例规定正当防卫时,在立法模式、主观要件、客观要件、无限防卫权、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等问题上,既有共同性的规定,也表现出了一定差异.这些共同性的规定反映了各国立法者对正当防卫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论法律上的防卫权——人权角度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将“法律上的防卫权”界定为“通过法律实现防卫的权利”和“在法律上防卫的权利” ,认为法律上的防卫权由获得公正的公开的和及时的审判的权利、对席辩论权、程序抗辩权、获得法律帮助权和获得国家赔偿权组成 ,阐述了法律上的防卫权与个人在政治国家中的自主性的关系 ,并就法律上的防卫权分析了中国法的现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8.
防卫权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为使自己、他人、公共及国家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急迫的不法侵害,在公力救济无法及时实施时而对不法侵害者进行有效反击的权利。防卫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法定的权利,是社会合法权利在特别情形下得以及时救济的一种特别方式,是对国家刑罚权的有益补充,是一种排除社会危害性的有益行为。其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防卫权必须具有取得的合法性、目的的正当性、客观的社会排害性及其实施的限制性。  相似文献   

9.
陈伟 《学术界》2024,(2):60-74
聚众斗殴行为能否认定为正当防卫的学理分歧明显,在司法实践的规范认定中同样留有诸多争议,由此带来聚众斗殴罪与正当防卫成立的性质差异。聚众斗殴作为事实层面的存在,需要结合正当防卫的规范判断进行对照,以容纳防卫权在私力救济之下的正当性存在空间。聚众斗殴与正当防卫不是互斥关系,聚众斗殴作为对合行为在单方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另一方的防卫权并不因秩序法益的侵害而随之消失。聚焦于聚众斗殴的案发起因是否正当、斗殴发生地点、自招侵害行为、动手先后顺序、事先准备工具等,并不能从形式上带来正当防卫的绝对否定性评判。聚众斗殴中加害行为与防卫行为具有混同性存在,应在法理与情理的充分融合之中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在突破传统误区的基础上进行规范认定。  相似文献   

10.
对“无限防卫权”法律规定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殿美 《文史哲》2002,4(4):52-56
我国新刑法关于无限防卫权的规定有悖于权利有限说 ,容易弱化对不法侵害者应有合法权益的保护 ,诱发更严重的暴力犯罪 ,导致防卫人与犯罪人两败俱伤的结果 ,也不符合国际社会防卫权发展的总趋势。在司法实践中 ,应限制这一权利的行使。  相似文献   

11.
行政相对人的防卫权是行政相对人对违法行政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制止、回避,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制约权力恣意的一种权利行为能力。它是从行政法律关系中设置权力平衡机制的内在要素。行政权力的公定力与相对人的防卫权不矛盾。与民事、刑事上的防卫权相比较,行政相对人防卫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保障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新学术》2007,(1)
正当防卫制度在各个国家的刑法中都有规定,本文从正当防卫的法律地位、不法侵害、防卫时间、防卫意图、防卫限度方面比较了我国与英美国家正当防卫制度的异同,分析优劣,以完善我国正当防卫制度。  相似文献   

13.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种权利。但在实践中出现以下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不法侵害的面前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不敢大胆实行正当防卫;另一种是把非正当防卫行为当成正当防卫。因此,就正当防卫进行充分学术讨论,求得学术解释的一致,十分必要。本文仅就一些争论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擦鞋匠邱福生防卫致死艾滋病人案曾引起学术界和民众对司法的关注,使正当防卫的认定成为争执的焦点。文章认为,特殊正当防卫不存在防卫限度。在正确把握正当防卫的限度时,不法侵害的缓急程度、不法侵害的手段和强度、不法侵害的权益等因素对于认定防卫限度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立法上的模糊,警察防卫问题一直以来便存在着诸多争议。而学界的主流观点"职务行为说"和"正当防卫说"在警察防卫的刑法定性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的问题。其实,警察防卫的实质具有"二元化"的特性,并不是单一的职务行为或是正当防卫行为。因此,在出现严重危及警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对警察适用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对警察的过限行为也可类推适用防卫过当。  相似文献   

16.
正当防卫的权利之本是正当防卫成立条件设置的基础与解释之源,但国内学者大多停留于介绍国外理论学说而没有进行必要的追问,以致正当防卫的权利之本没有达成共识,这是有关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解读百家争鸣却难以平息的主要原因,也是有关防卫案件的司法裁判难以让人信服的深层根源.由于法益大小的衡量、法益位阶高低的判断变得越来越困难,"法益衡量说"和"优越利益说"的解释力越来越低."社会秩序维护说"难以发挥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解释功能,"个人的自己保全说"无法演绎出正当防卫的边界."社会相当性说"贴近正当防卫的自然法之源,可以实现法理与事理的对接,会使正当防卫制度更接地气,得到最高司法机关发布的指导意见及其指导案例的间接肯认.另外,将社会相当性作为正当防卫的权利之本,不会重回法律与道德的混同,社会相当性的判断标准模糊的缺陷可以克服,判断要素无限、判断标准多元的问题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能否对单位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的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在理论上存在争议,本文在对不法侵害予以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客观角度分析认定不法状态,防卫人就无刑事责任能力者和单位实施的不法侵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行使防卫权。  相似文献   

18.
正当防卫、不当防卫之间有各自的成立范围与标准。正当防卫是防卫意图与防卫效果相统一的现象 ,而不当防卫是防卫意图与防卫效果相分离的现象。各种不当防卫类型的区分应以防卫条件的缺如为标准。不当防卫之性质 ,应根据防卫人之主观心态与防卫行为所引起的结果 ,结合防卫意图或防卫效果之有无来认定 ,可成立意外事件、一般违法行为或犯罪  相似文献   

19.
偶然防卫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偶然防卫是涉及对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理解的一个理论及实践问题。目前的理论研究中,对偶然防卫多排除基于过失的偶然防卫,而且,就偶然防卫的处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同认识。在对此类问题的疏理中,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陈阳  管彦杰 《东岳论丛》2004,25(3):199-201
在司法活动中 ,对正当防卫的认定 ,必须要符合下列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几个条件 :防卫目的 ,必须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防卫起因 ,必须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 ;防卫时间 ,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防卫对象 ,必须是不法侵害人本人 ;防卫限度 ,必须适当 ,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这样 ,才能鼓励和支持广大公民同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