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并在道德建设实践中不断寻求创新与发展 ,既是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的道德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应当调整思路 ,注重观念创新、体系创新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
王涛 《东岳论丛》2003,24(6):70-7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必然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冲突和要求作出相应的调适。当代中国道德文化建设面临的选择是:一方面,应正确地对待道德的继承与借鉴,开创道德建设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握准先进道德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理论指南和核心元素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过程和各个方面,是新时期全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反腐战略的需要。为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重塑“尊廉抑贪”的廉政自律理念,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机制,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为反腐倡廉提供优良的社会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各项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现阶段必须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充分发挥"以德治国"方略的指导作用,深入贯彻落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官成 《学术论坛》2005,8(4):28-3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动力;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发展先进文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根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 党的十四大确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部工作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工作的有效配合。既需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还需要有思想、道德、文化方面工作的协调配合。就某些方面或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的作用是其它手段无法代替的。因此,加强道德的现代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如何搞好当前的道德建设,已成为我们必须迫切思考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7.
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作为对政党制度的一种完善和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完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契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系统建构与重塑,应从多层面推进。首先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入手,构筑起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培育与现代民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转变传统政治观念;中国共产党的权威作为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主导,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效遏制腐败,确保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地位;在客观认识与正确定位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及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究其本质来说,建构与重塑我国政党制度权威就是对我国政党制度的完善。无疑,强化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是建构与重塑我国政党制度权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盖伯琳  吕进军 《河北学刊》2005,25(3):132-137
道德是对人现存性的内在超越。具有现实性的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重属性的统一体。人性于道德有本源意义。人的三重属性是进行低、中、高三层次道德建设的客观根据。根据人性明确道德建设的层次、内容和理由等是道德建设的第一层面。道德建设是在与人性的幽暗面作斗争。因此,仅仅靠认清人性,用以颁布道德律令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必须借助于既基于理性又超越理性的信仰。信仰为解决应然与实然这一道德的根本矛盾给予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担保,具有本体的价值。将信仰重构作为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是道德建设的第二层面。凡是道德的必是信仰的,但是并非任何信仰都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依助的对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融为一体的哲学信仰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是道德建设的第三层面。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是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角度看,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战略抉择;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以德治国"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意义是在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应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突出道德建设的作用,在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上下功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提出,确立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研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现存问题、探索解决对策及发展路径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落实便民优惠政策,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弘扬传统文化,适应现代文明建设;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健全文化市场,扩大文化消费能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文化产业动力;鼓励企业创新,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能够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初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治国方略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概念虽缘起于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的批判,但其文化表征在当下中国有着众多表现.其原因主要是文艺大众化时代的众声喧哗为消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间隙;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内部结构失衡也潜伏着消费主义诱因;西方文化殖民消费主义对中国进行的话语侵略及中国文化本身落后思想的沉渣泛起.应对消费主义文化,既要看到其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人性回归个体和去意识形态化作用,也要建构批判性的文艺价值观,核心就是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文艺的人文关怀去重塑人的道德良知和精神信仰.并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文学生产——消费流程本身加强警醒和自律,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3.
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需要加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道德至上的良好风尚,是消弭社会负面情绪、增加人们正能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加快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构建信仰极地、道德高地、法律基地、文化阵地,在逐步形成橄榄型社会物质形态的过程中,筑立起社会意识形态的金字塔。  相似文献   

14.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信仰必然会受到城市文明的更为深刻的冲击和震荡。由于他们的综合素养、社会阅历、对城市生活的期望等与现行的户籍制度、城市文化、和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态度等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道德信仰的弱化和扭曲。社会应该从制度革新、组织关怀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来化解他们的道德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实现他们向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渐近和归依。  相似文献   

15.
近来,“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的哥”李泽勇、“最美司机”吴斌的英雄事迹传遍中华大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与之相随,社会道德重塑问题,再一次被媒体聚焦,成为当下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期“每期一题”聚焦“重塑社会道德”问题,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传统美德、加强“四德”教育、社会诚信建设等维度提出重塑社会道德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信仰     
刘志敏 《社会科学论坛》2011,(8):197-201,20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政治信仰,对超现实的精神客体的信仰是精神信仰。"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信仰,但没有建立起新的健康的精神信仰。中国现代社会精神信仰的缺失,人们的良知失去了根基而日渐枯萎,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7.
祁广森 《理论界》2001,(4):14-15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步入21世纪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审时度势地提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仅就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问题略表管见。 一、关于继承中国古代传统道德问题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国古代道德主要是指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它…  相似文献   

18.
耻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耻感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耻感文化有助于激发人的进取、向上精神;耻感文化有助于强化主观道德修养,加强自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吸收和发扬耻感文化的精华,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促进全民道德水平提高,对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对社会道德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大学生主流道德价值观教育;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占领网络阵地,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20.
胡杰荣 《理论界》2007,3(1):122-123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廉政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廉政文化主要包括信仰、道德、制度、氛围四个方面。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应该以信仰建设为核心。以道德建设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氛围建设为基础,惩防并举,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