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岳上铧 《社科纵横》2007,22(5):83-84
汉末士人多忧患,面对经学衰颓,经历了党锢之祸的汉末文人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怀疑,他们为社会的危机重重而感到悲观,四下弥漫着的悲观情绪交织着他们狂狷与张扬的个性,感叹时光易逝,何不及时行乐。八首“人生”题材的诗中充斥着这种矛盾的情绪,但恰恰是这些诗却体现出了一种人性的复归,诗中更加关注“人”这个本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生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文化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诸文化的影响及制约。个体人格在形成期要受家庭文化、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纯观念形态文化的影响。另外,个体人格的发展还深受个体自我发展动机、人生体验、社会实有人格和文化理想人格的推动。文化扩展了个体的生存境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但个体人格也为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文化与人格就是在这个双向运动中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新理学之人生四境界理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与方东美生命哲学之人生六境界理论--"行能的人"、"创造行能的人"、"知识合理的人"、"符号人"、"道德人"、"宗教人",二者虽在划分标准、具体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因其同样作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者,其境界理论又在划分层次、最高境界理想等方面具备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理想人格的设计与塑造,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从孔子理想人格设计的总原则、人格应具有的品质、志向、胸怀以及人生态度等方面,对孔子理想人格模式进行了系统论述。旨在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修养、人生追求和自我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试论沈从文散文的生命意识皮传荣在重构现代意义上的人格的总体思想下,沈从文以生命意识为突破口,提出了他的生命哲学,并以自己的创造实践,丰富了他的生命哲学。一、沈从文的生命哲学观沈从文的生命哲学观是在将“生活”与“生命”相区别中建立起来的。在沈从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苏轼继承和综合了儒道两家所标榜的理想人格思想,并根据宋代特定的政治气候,提出了“君子如水,随物赋形”的人格理想:不自为形而变化无方;看似随和柔顶而蕴藏着无坚不摧的力量;最为平淡无奇却包孕着酸咸众味;外若平静无争内却拥有丰富的智慧和信念。苏轼的人生境界、文学艺术追求,都鲜明地打上了这一理想人格境界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李金宇 《阅江学刊》2012,4(3):139-144
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对后世的景观题名、诗歌画作、饮食烹饪等方面影响很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有重文、重人品伦理、崇尚自然的传统,以及中国文人内心深处的“桃源”情结。在后代文人心目中,辋川别业不再只是一个具体的、没有生命的园林,而是一个承载了中国文人审美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8.
天宇 《东西南北》2011,(20):44-46
8月17日,“棋圣”聂卫平在京城迎来“六十大寿”。对于老聂来说,他的人生就如同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而且让人敬佩的是如今步入花甲之年的老聂似乎也已步入了“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9.
葛荣晋 《唐都学刊》2007,23(6):25-32
根据老子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价值观,从"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等七方面,全面揭示了道家的"上善若水"理想人格的社会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它对于塑造现代理想人格和智慧人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培养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中国古代讲求培养理想人格,是集中体现封建伦常道德的圣贤或大儒,是人伦之师,万世楷模。近代则要求有一种全新的理想人格。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说,提出培养新的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和措施。梁启超继承了严复的思想主张,提出“新民”说。他所说的“新民”,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新的理想人格。 一、问题的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击碎了中国天朝大国的沉沉睡梦。从此,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围绕着救亡图存这个时代主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寻找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11.
萧红选取“童年回忆”这种叙述模式,不仅写出了地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而且借助追忆,一次次重返乡土童年,真切地看到和认识了自身的历史,并在情感的宣泄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时,这种回忆也是她介入人生体验,展开生命审视的一条途径。她通过“童年回忆”深刻地认清了现实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2.
张进 《唐都学刊》2003,19(4):90-93
苏轼文化人格往往呈现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极情感奔放,又极理性涵养;极刚褊孤介,又极仁厚平易;极超然脱俗,又极寻常入俗;极参透生命,又极珍重生命.这种矛盾及其统一,缘自他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吸纳,缘自他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双重性.也正由于此,使得他的文化人格更具丰富性,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13.
刘岸挺 《阅江学刊》2010,(2):107-110
人类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对于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首先表现为科学、进步的时间意识。在李大钊的时间意识里,时间是一维的、向前的,人是时间的主体,人在时间的创造构成了历史和人生;“时间”“历史”“人生”是三位一体的;“今”和“新”是核心价值元素。李大钊时间观的理论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率先提供了现代哲学诠释的“大视域”,并将学术研究与民族独立、社会革命结合起来,从而超越了纯学术,为历史变革提供了批判武器。  相似文献   

14.
人生在世,在做人与做事的交替中悄然成长。有的看重于做人,在平凡的一生中,展示出人格的伟大;有的倾向于做事,在漫长的人生中,尽显事业的辉煌。或许,做人与做事是生命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因子。做人,是人生延伸的基础,做事,是这基础上构筑的美丽。前不久,我被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教授在二战时期的人格坚守所感动:纳粹上台后,教授因妻子的犹太人身份,遭到当局迫害,失去了工作,著作被禁止出版。其妻不想连累丈夫,要求教授放弃自己。当时,雅斯贝尔斯正面临被送往波兰集中营的危险,但他却坚定地对妻子说,我如果这样做了,我全部的哲学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尤战生 《求是学刊》2003,30(5):106-109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核心观念.朱光潜认为,"人生的艺术化"意味着人生的情趣化、超脱化、道德化和完满化.在朱光潜看来,文艺能够怡情养性,有助于人生情趣化的实现;要实现人生的情趣化,还必须以超脱的精神观照人生和创造人生;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因而艺术化的生活即道德化的生活;人生的艺术化还意味着人生的完满化,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出全面完满的人,才能创造出真正完满的、艺术化的生存.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擅长在说理文的写作过程中运用比喻,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美学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一种和谐自然的人生观。朱光潜在阐述其人生理念时,采用了一系列比喻,人生好像是一幕戏,演戏、看戏、既演戏又看戏是基本的人生态度;人生又像是一部作品,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严肃认真又充满情趣,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人是自然中的有机体,自然本色的生活,张弛有度,培养生机,自然出演中射出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镜像人生。文艺是人生土壤盛开的花朵,又是平凡人生旅途中的诗意栖息所,正是从文艺中,朱光潜修得了一双慧眼,掌握了一种通透豁达的人生艺术。  相似文献   

17.
烟花总是在燃放到最后一刻时,才会迸发出最绚丽的美。 那年春天,他陡然跌入生命的严冬:晚期鼻咽癌,医生说,他最多还有两年时光。他才28岁,生命本如夏花般灿烂。妻子抱着不到两岁的孩子,哭得死去活来。他的心境也无比悲凉:”家里一贫如洗,我走了,妻子和儿子咋过呀?一定要在离世前,为他们做点什么……“怀着沉重的歉疚和对妻、儿的至爱,他在病历背面,写下了人生愿望:  相似文献   

18.
人格与人的“价值生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格作为人之为人的价值规定,被诸多学科所共同关注和研究。哲学的人格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历史中现实人的“价值自我”,即人的自然生命经过社会“类化”后所形成的“价值生命”的实现,哲学人格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的自我确证与人之为人根本性质的历史获得。文章正是在论述这一主旨基础上,揭示了人格范畴的价值蕴涵,并为人学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舟的独特品性使它深入历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成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从实用走向审美.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舟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特性是心灵自由的象征,代表了文人的一种自由人格.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的文人士子们居于舟,临于水,钓于鱼,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相似文献   

20.
文化改造将会取代劳动改造,成为犯人改造的主流方法。依照文化解释的手法去“教育”犯人,重塑犯人文化人格,将对其教育改造开辟新的有效路径。一是用“外化”“入世”的理想人格确立其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用“内化”“出世”的人格精神使其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并懂得接纳与珍惜,以净化心灵;三是用诗歌小说戏剧的美学人格打造诗意的人格理想。如此,犯人的灵魂改造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