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秋阳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31(6):30-35
通过对沪杭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察和文献资料的考证,对良渚文化有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肯定了蚩尤和良渚文化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中华文明史的实感和了悟。 相似文献
2.
陈纪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220-222
华夏各族的“部落中心主义”使“中国”一词倍受青睐,而且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中国人形成了自高自大的心理,轻视乃至忽视周边各族。这种现象在现实的一个体现即是历代王朝选择首都地址是都在寻找“天下之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逐步形成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的交流日益扩大 ,带动了文化交流的频繁。但由于地域、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面对差异 ,必然会出现冲突 ,而人类对文化精神的共同理想势必将这种冲突归于融合。《刮痧》就是通过对中国知识分子在他者环境 (美国 )生活 ,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行为观念上的差异的尴尬境地 ,反映出中西文化在冲突中走向融合这一世界性的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全球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晓峰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73-76
全球文化的出现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同一个过程 ,世界市场与信息技术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全球文化的融合趋势有利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建立 ,但却存在着文化交往的不对等问题。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全球文化的融合过程也就是全球文化的冲突过程。多种文化与文明应该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多样化是当代世界文化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5.
姜正君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8-34
马克思从哲学、历史和政治三个维度对国家的起源进行全面考察,既探讨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内部因素对国家起源的决定作用,也分析了自然环境、社会意识等外部因素对国家起源的重要影响。在马克思看来,国家既是社会分工、阶级斗争的产物,也是公共权力分化的产物,是社会内部和外部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与其说马克思的国家起源观是典型的“冲突论”,还不如说它是“冲突论”和“融合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郭磊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9-12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文明冲突论”随着9·11的发生日益甚嚣尘上,不同文明之间究竟如何相处的问题也越发凸显。作者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辩”入手,阐释“和而不同”思想的渊源、内涵以及孔子的对这一思想的总结、应用与后人的丰富、发展;分析多元状态下文明冲突的实质;指出只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盛洋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60-64
法律文化是法律制度与行为的精神因素,是理解法律制度与法律行为的关键。在学界里, 人们为了研究的必要,对法律文化作出各种类型划分,其中,中西法律文化是一个最基本的划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文化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与广泛。而没有比较就意味着没有相互的吸收与借鉴,就更难发展与升华。因此,中西传统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8.
朱鸿博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2):11-15
拉丁美洲文明的形成和拉丁美洲的现代化进程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不同文明的融合进程比较顺利的时候,也是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较为顺利的时候,表现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反之,当文明的融合不顺利和困难的时候,也是其现代化进程发生困难的时期,表现为社会冲突、经济停滞和政治局势的动荡。 相似文献
9.
从思想基础、价值目标和标准、实现途径、制约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中西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冲突的原因和特点,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融合和冲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进程中中西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思想基础、价值目标和标准、实现途径、制约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中西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冲突的原因和特点,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融合和冲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1.
熊吕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140-144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种规律。如果没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就会走向故步自封,最终走向灭亡。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就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同时,随着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呈现出各种特点,并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学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杨志强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103-113
自1992年开始兴起的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以来,在20世纪初期民族主义思潮中诞生的“炎黄子孙”的言说又被重新提起,并成为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围绕着“炎黄子孙”这一提法以及在全世界华人中兴起的“炎黄热”,却引起了来自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异议与争论。本研究拟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汉族社会和苗族社会中兴起的“炎黄热”以及“蚩尤热”的追踪和考察,对在清末民初形成的“炎黄子孙”与“中华民族”这两个概念所代表的近代中国国民整合路线的不同内涵加以初步的整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孙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3)
东西方都曾经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但二者的表现形态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非一端可尽。本文就意识形态领域观察,论述了明显不同的一点,即:西方突出表现为从神到人,而中国则突出表现为由圣到凡。文章并对中国形成此种特点的根源,从中国管制架构即政权、神权、教权(教化)相互关系的基本传统,和明中叶以来心学空前昌盛的客观形势,以及王学左派的独有特质所提供的契机等方面,做了扼要的分析,具体阐明了从圣到凡的转化轨迹。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演变及其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入党动机经历了一元、二元、多元的复杂演变。尽管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主流是端正的,但我们必须高度正视信仰型动机下降和功利型动机抬头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入党动机演变过程中时代变迁是主要因素,党的形象是关键因素,个人三观是核心因素。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演变历程与原因启示我们,高校应当坚持"三点认识"以坚决捍卫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恒守"三因理念"以始终确保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性,贯通"三个课堂"以推进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体系化,探索"三关测评"以逐步提高大学生入党动机评价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改革的进程来看,每一个阶段的改革都是由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开启的。这些理论创新和突破为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入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中国经济领域改革的进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创新和突破与实践探索互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走西口”习俗对蒙汉交汇区村落文化构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西口”是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移民运动,它始于清前期,终于建国前,历时长、规模大。这一运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原因,随着移民进程的展开,它对于移民原住地和移入地的社会变迁都发挥着作用,尤其对内蒙古村落的选址、形制规模、民俗文化构建都影响深远。这种村落文化是汉、蒙两个民族的民俗渐趋融合的产物,是既有别于内地农耕文化又有别于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新型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前后七子”的诗文复古与明代文化复古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毓庆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5):104-108
前人论明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兴起,多将其原因归结于对"台阁体"文风及宋元诗文流弊之反动上.实则诗文复古乃是明代中叶兴起的文化复古思潮下的文学变奏.它与"书必篆隶"、"器从旧式"、"官名从古"、"礼从古制"等社会风气以及经学领域的汉学复兴、学术领域的考据学兴起、藏古之家的大量出现等,乃是同一种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