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这两个社会群体在网络文学的审美活动中折射出不同的审美方式。如果说,数字移民在网络文学创作与阅读审美上主要表现为一种传统取向,本质上还是一种传统文学的网络延伸,一种载体的变化,仍然重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现实性,仍然喜欢一种深阅读、经典阅读方式,仍然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担当;那么,数字原住民则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数字移民的审美流变,这就是: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从群体神圣到自我中心,从实用优先到娱乐至上。随着手机阅读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审美将向碎片化、动态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网络文学的文体学创新进行研究,认为网络文学的文体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体裁创新、语体创新和风格创新。三者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较之传统文学不同的文体特征。它们赋予网络文学以生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形成了后现代性的审美范式。在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层面上,作者和读者的传统身份渐趋模糊,双方共同参与创作,形成主体间性式的审美交流。从接受层面来看,由于文本的不确定性,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就只能寓于每一次的文本体验当中。从网络文学的自身特性来看,它也表现出游戏化、娱乐化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现代性;网络媒介带来了读写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却遭受到现代性立场的批判;数字现代主义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区隔,主张文本内容及其主题的新现代性,陷入媒介文艺学的内在矛盾中;它们存在着文学内容和主题的困境、媒介作为中介的片面性以及语言文本的过分重视等不足。要把握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必须回到后现代的原初含义,认清其是建立在可操作、多元呈现和融合生成的界面上,且在读者、阅读文本和审美效果等方面具有“虚拟后现代”特性。新媒介文学阅读体现出阅读文化的范式转型和阐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的平民式游戏特点,解构了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教化作用;网络文学的数字式传播方式,解构了传统文学的纸质存在方式和生产传播方式;网络文学的自由写作状态和作者、读者的界限消融,解构了作者中心地位,并且在这个解构的过程中,以特有的方式重构了网络文学独有的审美体系,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网络文学作文化学的本质诠释,需要廓清这种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图—底"关系,即后现代主义文化诗学的逻辑背景。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情结和网络对诗学的后现代价值解构,就是这种逻辑关系的耦合方式。前者表现为:网络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祛魅"模式,浸润着后现代文化的知识态度;网络文学的消解中心话语模式,坚守了后现代的边缘姿态;后现代主义的平面化理念与网络文学无深度的游戏规则之间,也有着文化逻辑的同构与并置性。后者则表现为:网络化的欲望写作以自况性展示价值替代诗学深度的膜拜价值;网络对诗学信念的技术化演绎如游艺化、超媒体、超文本、链接修辞等,造成了对宏大叙事的能指飘浮和理性逻各斯的消解;网络作品对文字书写的淡化和对图像感觉的强化,抽空了艺术审美体验的心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兴起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也渐入佳境。那么,由网络而来的新媒体对文学将会产生怎样的深刻影响?新媒体能否引发一场文学革命?这一组文章正是就此进行探讨。周海波的《新媒体与新的文学革命》一文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学是具有挑战意义的、革命性的文学事件,必将引发新的文学革命,带来新的美学原则,标志着旧的文学时代即将结束,同时标志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李宗刚的《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一场新的文学革命在孕育》一文认为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正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变革向文学革命转化,这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秩序,而且还将孕育着一场新的文学革命,从而改变文学的版图。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基于新媒体之上的文学还没有真正地蜕变为新文学——一种区别于五四文学所奠定的"文学成规"、具有"新颖的文学形式"的新文学。李钧的《网络文学: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认为网络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新媒体革命,其无纸传播、超文本功能和全民模式,标明网络是人类文明进入后现代状态的一场新媒体革命,而依托网络而来的网络文学则是一场没有宣言的"新新文学运动",这除了新传媒革命引发的写作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外,还表现在语体革命和文体革命等方面。贾振勇的《网络时代诗意如何栖居?》则不无忧虑地指出,网络世界作为"精神的自然世界",其鱼龙混杂的境况实在是让人欢喜让人忧,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到底为现代中国文学带来什么,依然是一个前景暧昧的命题。他最后期盼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带给我们的文学艺术世界的力量,能够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在促进文学回归、文学大众化和文学反馈机制形成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网络文学也存在着诸如审美与非审美、功利与非功利等诸多矛盾。我们期待网络文学正视矛盾,解决问题,与传统文学建立互学互补、共存共荣的和谐关系,在新世纪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作为文学家族中不可忽视的一名新成员,现已摆脱雏形,越过草创阶段,表现出生机勃勃的亮丽景观。但是当我们回望网络文学便会发现它与生俱来地伴随着游戏审美色彩。在文学观念的层面上,网络文学的游戏化倾向是不是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和互联网的特性铸就了网络文学的游戏审美特质,这是它区别于传统文学创作的。网络文学游戏审美不但是它自身的特质,而且让文学回归了它的本质要素。  相似文献   

10.
网络超文本技术不仅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而且形成了对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文学认知与阅读体验的不可避免的改变。超文本网络文学作为最具网络特征的网络文学形态,充分显示了它与传统纸媒体文学不同的诸多特点。本文力图疏理超文本网络文学的简短的发展历程,并阐明它与传统文学相较之下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1.
李娟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0):47-50
网络文学写作是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全新写作方式,网络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网络文学写作与传播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时尚。网络文学产生于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带有明显的即时交流性、科技化、商品化等当代流行文化特质。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在创作上有着与传统纸质媒介文学不同的特点。网络文学写作改变了文学的本质属性,在写作主体、写作受体、写作题材及其写作文本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文学的写作是对传统写作理论的颠覆与重构,而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又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学审美命题是文艺理论研究的视角之一,随着现代和后现代的延伸,其内涵也在不断改变和扩充。传统审美“静”与“虚”的传统思想受到了“道”与“行”现代冲击。同时,审美思想在时间和空间的论域下也不断相互耦合。现阶段的审美重心、文化形态和审美观念也不断在变化中受到冲击,美学研究发展的多元性和混杂性日益明显,自由与和谐成为现代审美的主题诉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当前对网络文学的定义 ,从三个方面分析说明了网络文学出现的当下可能性。一是网络媒介的出现引起文学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群落 ,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的文学受众。二是作为写作的网络文学 ,实际上是对当前出现的知识霸权和文学生产麦当劳化的反拨 ,使文学向着自由无功利和审美愉悦性传统回归。三是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题材 ,与传统文学无本质上的区别 ,是网络出现后形成的一种特定群体生活状态的反映 ,从而在题材选取 ,主题表现及表现技巧上具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与传统文学相区别,网络文学有着独特的美学原则,具体表现为自由本色、开放精神、民间视野、多元取向、变革魅力、审美升华等。正是在这些原则下,网络文学显示出勃勃生机,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文学景象。  相似文献   

15.
赵国付  周军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3):68-70,142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其本身特性决定了网络文学必然会对传统文学的审美价值产生冲击。并在解构的基础上试图建构起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系。本文拟从话语权力、阅屏模式、文本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重点讨论网络文学在解构传统文学的“宏大叙事”,“语言的韵味”、“形式的整一”等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建构了独特的“心灵自由”、“立体感受”、“叙述的可多元发展”的审美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逐渐打上了后现代社会的烙印.文学与影视的联姻,网络文学的崛起,文学的视觉化策略,已经成为后现代性文学的重要表征.在文学的书写与传播中,大众传媒无疑成为了后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中国人被动或主动打开国门、使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或让现代世界融入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过渡带上生产出来的文学,有明显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相杂糅的复合元素。这些复合元素主要是由文学市场化趋势中的“文化审美过滤”中介:1)现代汉语白话新文学运动,2)人类中的另一半——女性开始以主体身份审美化,3)文学生产因编辑出版复制批量化,4)翻译行为现代价值取向化,等等,一一呈现出来的,以至于回观“20世纪中国文学”,我们与其论断它的属性是前现代的、现代的或后现代的,不如说它是现代过渡带的,它已不同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气质促狭和辗转反侧在皇室庙堂与民间江湖间、不再品格摇摆在非此即彼的传统二元文化夹缝中,而是显示了创生出“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自我”的多元审美的可能,具备了一些有别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国”思想、情感与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文学网站、网络文学频道及个人文学主页应运而生。它为网络写手、网民中的文学读者、网络文学评论家提供了与传统文学迥异的在线写作、在线阅读、在线评论这种新的文学活动方式和文学活动空间。网络文学蔚然兴起。它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是突破了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 ,实现了从口头文学创作到书面文学创作再到网络文学创作的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世纪之交的特殊时期 ,作为传统的文学写作与研究也出现了若干值得人们关注的新问题。研究文学分类、网络文学、作品主题、文学危机、作家队伍、中心话语的转移以及跨文体写作与跨文化研究等问题 ,对当下文学写作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是文学和技术联姻的结晶,具有自由性、互动交流性、超文本性和多媒体性等特征,它的迅速兴起蕴涵着深层次的文化及时代色彩,开辟出与传统文学迥异的审美空间,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文学现象。文章通过对网络文学兴起的背景和其内在特征予以透视来分析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