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世均  白珍 《民族学刊》2013,4(6):28-37,99-104
2012年,我国的羌学研究状况与2011年相比较,反映了我国学术界更加重视羌学的研究,具体表现在研究成果增多、研究重点有所突破、研究质量有所提高,特别关注羌族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同时存在着对羌学研究中微观研究较多,宏观研究较少;对文化、艺术、宗教研究较多,对文学、法律、历史、体育、医药研究较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张世均  王博 《民族学刊》2015,6(4):71-80,118-123
2014年,我国学术界对羌学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成果增多、研究质量有所提高,特别关注羌族及羌族地区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刊载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为主体,兼有全国其他地区零星的学术刊物,说明反映羌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增多;研究方法上注重了对羌学研究中的微观研究、中观研究、宏观研究三者相结合,新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得到运用;研究的薄弱节点与2013年相比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对文学、法律、医药、体质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张世均  王博 《民族学刊》2017,8(5):77-86, 123-128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学术界对羌学研究的热情依然如故,反映在研究成果增多、研究质量提高、研究手段丰富、研究领域全面等.但是,2015年中国羌学研究的"冷"、"热"点与2014年相比较,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热"点主要在于关注羌族地区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冷"点主要在于对羌文学、法律、医药、体质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另外,2015年的中国羌学研究中仍然存在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世均  白珍 《民族学刊》2014,5(6):52-62,108-113
2013年,我国的羌学研究与2012年相比较成果丰硕,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羌学研究持续升温,具体表现在研究成果增多、老专家研究热情不减、中青年学者成果增多。研究成果的载体仍然以西部的学术期刊为主;研究内容以羌族经济、教育、艺术、历史、文化、宗教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为主。但是,2013年的羌学研究中,仍然存在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范雨涛 《民族学刊》2018,9(2):52-58, 114-116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尤其是“5?12”地震后羌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羌族传统文化生态遭受极大的冲击,面临着文化空间退化、特色文化资源流失及利用不足、传统村寨凋敝、包括羌语、羌族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趋势加速以及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亟待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基于文化的多元共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狭义传承和广义传承以及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框架等理论视角,在分析羌族传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维护羌族传统村寨的传统文化生态;恢复和重建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构建和完善羌区城乡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和拓展羌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借助新媒体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手段保护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建立羌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及其与社区的互惠和回馈机制。  相似文献   

6.
杨田华 《民族学刊》2014,5(1):94-95
2013年10月26日,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筹办的"理论与方法:羌学研究中心2013年学术年会暨灾难人类学成都论坛"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同时也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3年年会的分会场之一。研讨会围绕"理论与方法"的主题,探讨如何在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及西方经验的基础之上,提高羌学及灾难人类学的整体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7.
赵秀云 《民族学刊》2013,4(1):94-94
2012年11月10日,“灾难与发展:羌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二届灾难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由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和西南民族大学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共同筹办。研讨会紧紧围绕“灾难与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冉光荣 《民族学刊》2015,6(2):46-49,107-109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第一本民族史——《羌族史》一书的撰写起因及背景,在《羌族史》成书的背后,既有胡鉴民、冯汉骥、葛维汉等中外专家杰出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又有徐中舒先生的支持和期盼,更有特定历史时期,羌学研究者的忧患责任意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建立催生了四川大禹学会,大禹学会成立十余年,对全球大禹文化资源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收集和研究,提出了禹羌文化的研究课题。而汶川大地震后,羌族地区灾后重建所激发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发展机遇,极大地扩展了羌学研究的领域,有待学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晓宁 《民族学刊》2022,13(7):50-56, 143
表征的空间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重要议题,但在民族村寨领域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民族村寨空间生产是关于空间-人-文化三者共存秩序的复杂建构过程,其中村民弱小、碎片的空间实践机制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一 个移民羌村为案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空间生产的微观视角出发,对羌村的居住信仰、释比信仰、习俗信仪、羌年祭典四个方面信仰习俗的空间化表征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空间-人-文化三元互动中,羌民弱小、碎片化的空间实践使特定信仰习俗得以自洽地存续,新村表征的空间背后既是羌民“化他乡为故乡”的主体性呈现,更是羌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持守。  相似文献   

10.
程玲俐  张善云  吴铀生  侯燕 《民族学刊》2012,3(5):75-78,95-96
羌族地区的中草药资源是羌民族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潜在优势,羌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病治病临床经验,有独具特色的羌医羌药。羌族医药虽散见于民间,在羌民族种族延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羌族医药必须加大投入,走产业化道路,并依托医药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促进羌医药文化的传承,这些措施对羌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扬羌医药文化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梅 《民族学刊》2012,3(5):79-83,96
深入分析“美”、“羊”、“羌”等字的原始意义及其与羌民族文化起源的关系,并从陈良运先生的“美”字的原初审美观念(即性美说)中寻求羌族对华夏文化的“美”形成的影响,进而从羌族阴阳观、和谐观的哲学思想来探讨其对民间艺术的审美影响.  相似文献   

12.
白珍 《民族学刊》2016,7(6):50-54,109-110
The Qiang are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ethnic groups in China, and their rich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is a unique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in China, which has an exceptional foundation for transmitting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However, the county’s transmission of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still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poor teacher resources, lack of ethnic cultural inheritors, and students’ lack of ethnic self-confidence. In view of series dilemmas faced by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in trans-mitting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s:1 .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schoo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lack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measure be adopted: 1 ) increas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from various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increasing special in-vestment in transmitting Qiang ethnic culture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2 ) raise funds from the public;3 ) have the schools engage in their own fundraising, and 5 ) make efforts to get foreign aid. 2 . Strengthen the investment in improving teacher resourc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 of poor teacher re-sources,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1 )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teacher resources through traini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2 ) invite Qiang cultural inheritors to be teachers; 3 ) strengthen the technical training of the school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 teachers’ skills;4) add more teacher positions, and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teachers;5 ) encourage teachers to devote their life to the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Qiang culture. 3 . To promote the motivation for studying eth-nic culture In view of the students’ lack of motivation for studying ethnic culture, and the lack of people who go on to inherit the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 1 ) Beichuan Autonomous County should help the young Qiang people to be locally employed through developing ethnic econo-mies, and to inherit ethnic culture via developing tourism with ethnic characteristics. 2) Family edu-cation should b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chool edu-cation;3 ) to include an exam on Qiang ethic cul-ture in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ethnic culture study;4 ) to add some ethnic culture courses in schools for na-tionalities. 4 . To strengthen the ethnic pride and confi-dence of Qiang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issue of Qiang students’ lack of ethnic confidence and pride, we suggest the follow-ing:1 ) open Qiang language courses in schools in Qiang areas; 2 ) enlarge the usage range of the Qiang language; 3 )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harm of Qiang culture, and let them feel eth-nic pride. 5 . To standardize and promote a common Qiang language In view of the issue that Qiang have no written language, their spoken language is too complicat-ed, and there are too many dialects, we suggest that the National Languages and Scripts Work Committee should work with Qiang scholars and ex-perts to create a basic dialect of the Qiang-a com-mon Qiang language, which should be promoted in school education, just like mandarin Chinese in schoo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
蒋彬 《民族学刊》2014,5(6):34-45,103-105
就文化十大产业来看,羌族地区仅有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传统产业,而新兴的动漫产业、游戏业、文化会展业、网络文化、艺术创意和设计、文化产品与数字相关服务等新兴产业基本上还未起步。即使已有的产业,也发育不全。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起步低、规模小、效益差、同质性高。虽然存在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缺少文化产业人才等制约因素;也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覆盖、区位优势明显、良好的机遇、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发展羌族地区文化产业应该创新管理机制,健全文化产业市场;融合文化科技,发展创意农业产业;壮大市场主体,培育龙头企业;突出特色,塑造品牌。  相似文献   

14.
由于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强调,"藏彝走廊"问题开始被学者们所关注,学者们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调查、研究。然而"藏彝走廊"的概念中缺失了本应该包含在内的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对于走廊的历史及现状的理解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近年来的羌语支((Qiangic或Kiangic))研究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为弥补这一明显缺陷,本文首先由历史及现状出发,强调古羌在民族走廊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提出民族走廊的正确命名应该为"藏羌彝走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历史及现在的研究路径,并指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是"藏羌彝走廊"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杰宏 《民族学刊》2013,4(6):18-27,96-98
羌族口头传统的口头传统遗留较为完整,在灾后重建中获得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呈现出传统文化生态恶化、释比减少、羌语濒危等诸多危机,文化展演、释比城镇传承成为羌族口头传统的新特点。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尊重传承主体,达成政府、学者、民众、企业等多元力量的有效整合是传承口头传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多康藏区藏族是藏族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与卫藏地区藏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记载来看,远古时期的多康藏人与汉文史籍所载之“羌”人关系密切,藏文史书中的“董氏人”与氐羌系统人群应属同一部落群体。董氏人的部落群体从雅隆河谷一带向北、向东、向南移动和迁徙,又通过一系列分化和整合,最终形成这一特定区域的特殊族群,在不同文种以不同名称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7.
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走向一体化 ,与此同时 ,佛教也在北方社会广泛传播。我们认为 ,作为该时期各族人民共同信仰的佛教 ,对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一体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