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晓军 《天府新论》2011,(6):98-100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是对城市社会资源的一种分配,它代表广大市民的利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增强公众对规划方案的认可度。公众在城市规划中扮演自身利益代表者、规划过程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等角色。通过对公众角色的定位,可以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和完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公众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监督优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建立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是实现公众监督优化的关键。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政府职能根本转变,改革我国公民组织管理体制和培育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分析研究了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规划从技术手段到公共政策的性质转变,实践中封闭的规划编制程序逐渐成为许多城市规划问题的源头。通过对公众参与功能和外国公众参与实践的分析,我国应增加公众参与的操作性规定,发挥社区组织和居民团体的作用,构建一个开放、透明、包容、公平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程序。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彩梅 《理论界》2006,(4):49-51
公众参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公众参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存在公众参与渠道少、公众参与的组织性质单一、参与制度不够完善、公民参与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对此,应从观念的层面、技术的层面及制度的层面构建我国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城市化。而市场化和城市化几乎是同步发展,这是一般的经济规律。我国城市化水平目前才28%,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更落后于发达国家;至20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由此可见,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进行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农村城市化是社会主义市场建设的必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是要求工商企业进入市场;二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现代城市规划编制及决策过程中分阶段分析了法、德、日三国的公众参与形式,对照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现状,认为应把规划制定决策过程分为从研究规划制定的必要性到城市规划决策的四个阶段,并探索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编制及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试论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公众法律信仰的缺失仍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公众法律信仰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良法”的制定,使法律深入人心;对国家公职人员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在其公正执法中树立法律权威;改革普法教育中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着力进行基本价值观和基本运行原理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对城市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我国城市形象建设问题作初步的探讨。简单地说,城市形象就是人们对城市的看法和评估,是城市与人们之间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具体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历史等方面,涉及发展规模、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0.
党管干部与公众选择之间的关系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社会异质性增强,两者关系被误读与异化的现象愈加明显。为进一步缓和、纾解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张力,在正确审视党管干部与公众选择内在含义的同时,应从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扩大民主选举范围、规范"一把手"的职责权限、加快法治中国建设进程、探索"两官分途"的改革路径诸多方面加以整改完善,以期达致彼此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公众参与,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政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推进公众参与是其重要职责。然而,政府在推进公众参与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强化公民意识、健全参与机制和公开社会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既为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内在要求,也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促进作用。顺应城市化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扩大城市社区的民主参与,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形成民主意识,完善民主制度和程序。研究中国城市化与政治发展的关系,不仅对于更好地实现城市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园区建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稳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由发达地区率先兴起的工业园区,作为一种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平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然而,我们不能无视我国城市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滞后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现实。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如何依托工业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文洋 《理论界》2006,(11):45-46
建立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文明社会的共识,而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国家的立法过程中或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某些政策的执行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是完善法治进程的必经之路。这种由公众或其代表参与政府的有关决策和管理活动的理念就是所谓的“公众参与”,中国政府已经对此“理念”的实施做出了相当程度的努力。目前,体现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公众参与,主要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但该制度在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本文试图从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过程进行“量化”,“计算”出建立合理的公众参与制度,我们到底还要走多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有制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赵志浩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非常深刻地触及现行的经济、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而且极其广泛地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8,(4):225-230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文化遗产。城市化过程中,我国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根本的原因在于公众缺乏历史文化意识、法制滞后以及公众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因此,只有强化公众的历史文化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的法治机制和健全公众参与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走出我国传统村落整体身陷的危机和困境。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素质多维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众参与是加快我国行政法民主化建设的重要方式,文章力图从研究我国公众参与行政法治建设的现状出发,全面分析公众参与行政法治建设存在的若干不足之处,通过总结公众参与对行政法治民主化建设的积极意义,提出公众参与行政法治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从而加快我国行政法治法民主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主要是设定规划主管部门以及相关行政机构的职权内容和范围,而对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公开程序和审批程序几乎没有涉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今天,我国的经济组织日益多元化,城市规划所涉及的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传统的以实体性规定为主的城市规划法就难以解决新的矛盾与冲突.为了使生态城市规划做到科学与合理,就必须为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公开与审批建立一套严格的程序.  相似文献   

20.
郭玉琴 《中州学刊》2006,(5):146-147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势下,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各种矛盾交织复杂,城市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伴随突发事件的是人们各种心态的表露:有的人处变不惊、紧急规范;有的人焦虑不安、沮丧消极。这些都为心理应激干预提供了可能。因此,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构建城市社会突发事件心理应激干预体系势在必行,这种干预体系是公民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