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论述了儒家的贵和精神与社会和谐思想;和谐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儒家人文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涂爱荣 《社科纵横》2006,21(5):18-19
儒家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天人合一”、“尚中贵和”、“厚德载物”“诚实守信”等丰富的和谐精神,它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实现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都有巨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张兆林 《学术交流》2006,(6):168-171
中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畅想是人类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四大文化意识范畴;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分为五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集中展现为哲学与美学相统一的“理想国”、虚幻的永恒和谐的“上帝之城”、文学浪漫气息浓郁的“乌托邦”、唯理论阶段的“理想社会”及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价值追求”等丰富多彩的论述、梦想、设想和实践。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的丰富思想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优秀沃土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4.
林娅  孙文营 《探求》2006,1(1):16-19
古今中外思想家有很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可以成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借鉴。中国先人的和谐社会理想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实现社会稳定为首要目标追求;重视社会个体的人格完善和身心和谐。西方思想家的和谐社会理想启示我们:要将和谐社会的实现视为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确立科学合理的和谐社会目标追求;要充分发挥社会个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礼”和“仁”都是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礼”的不和谐就是社会的不和谐,对全民族进行具体的、深入的礼节再教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最急迫、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性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作为一种理念和精神始终贯彻在社会发展中。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在新时期的建设目标,其正在指导着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充分发掘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社会和谐模式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理论中,儒家的社会和谐模式论居于主导地位。儒家社会和谐模式论可以概括为一个“一二三四”的模式:中和———社会和谐的核心;仁与礼———社会和谐的两大纲领;养均齐———社会和谐的三大基石;君本论、官本论、民本论、农本论———社会和谐的四大支柱。儒家的社会和谐模式论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继承与发扬儒家孝道的精华,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宁;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代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因此,弘扬儒家孝道对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构建和谐大学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德静 《学术交流》2006,(8):145-148
构建和谐大学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谐大学的核心在于“和”。和谐大学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统一性,具有学校与社会、教育主体、教育功能、学生群体、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等诸多特征。构建和谐大学要处理好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刚 《社科纵横》2009,24(8):117-119
“和”与“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它表现在中国古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关系中,体现于传统文化的方面面面。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资源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儒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而倡导“和谐”思想的传统儒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因此,在21世纪,弘扬传统儒学文化,吸取儒学智慧,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盛书刚 《探求》2007,(1):12-16
从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某些组成部分的和谐到党的十六大在旗帜上出现“社会和谐”,标志着认识的一个飞跃;从党的十六大的“社会和谐”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和谐社会”,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广,目标更远大,任务更明确;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和谐社会”到胡锦涛的“2.19讲话”,表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已初步形成;从胡锦涛“2.19讲话”中的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到胡锦涛“9.15讲话”中的建设“和谐世界”,以及后来提出的建设“和谐地区”“和谐亚洲”,从外部环境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表明了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世界意义,从而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道家是以“自然的和谐”为基础,继而推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这四个层面具有一种历时性递进式层次关系.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与之相反,是基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以求“自我身心的和谐”,由此出发而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推至“自然的和谐”.儒道两种不同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环环相扣.从横向空间上看,恰成首尾相连的回环结构,构成了作为传统和谐社会观集中体现的“普遍和谐观念”.追求“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用现代系统论对之加以重新诠释,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于哲学的发展史。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全新视角的探索,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魅力的哲学家。通过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与道家"贵己"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达到"本真"的途径与道家"复归于婴儿"的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个体化"理论与道家形而上之"道"的对比,可以发现:道家的"道"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不同。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天人合一",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虚守静",弘扬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提倡社会生态观。海德格尔与道家的思想都是本国度和本民族正统思想传统的反对之声,它们在主张贵己、返真、不为外物所累上具有高度相似之处,但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重视"个体化"原则;道家则主张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因而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根植于中西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开拓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5.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定春 《社科纵横》2006,21(1):23-2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并多次使用“和谐”一词,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把它作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邵亚伟 《社科纵横》2008,23(6):11-14
2002年中国共产党发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号召,2003年又提出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如今又开始倡导"和谐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外传统文化精髓的凝结.探讨传统文化资源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理解和谐、体会和谐、构建和谐、共享和谐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中来论证传统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和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精神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雁 《浙江学刊》2008,(2):130-13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关系.而对人、自然、社会的关心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其直指和谐人格的道德理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充满仁爱的群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透视人文情怀的和谐生态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杨威 《社科纵横》2006,21(8):16-17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三个方面的主要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是当前生态危机的主要社会根源的理论;生态文明是人类和谐社会程度的标志理论。在全球性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理论为我们建构和谐生态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构建和谐生态观主要包括构建和谐的生态经济观,和谐的生态消费观,以及和谐的生态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19.
余华 《浙江学刊》2007,2(5):132-135
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辩证对待市民社会的生长,充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明霞 《社科纵横》2006,21(3):84-85
儒家传统伦理中的合和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更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合和思想,对构建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