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神信仰作为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徐州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徐州水神信仰兴起的主要原因。在明清国家的倡导和推动下,徐州地方官员和普通民众建立起了众多用于祭祀水神的庙宇和祠堂。水神信仰的盛行使明清时期徐州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为保障漕运而导致的运道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徐州商品经济的兴衰。漕运在明清小说和徐州地方戏曲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徐州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影响徐州城市选址和建设的若干因素中,漕运的影响可谓重中之重。漕运无疑是影响明清徐州城市兴衰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山东运河田野考察中,笔者在汶上县蜀山寺中发现一块明代碑刻,该碑内容虽为游记性质,但却对明清漕河水柜之一蜀山湖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记述。通过对水柜浅涸的研究,并结合百姓的现实生活,进而探讨当年山东发生的严重旱灾,分析中央、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的赈灾措施,以揭示传统中国灾荒对区域社会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4.
在明清时期为避开日益严重的黄河水患而开挖的几条新运道中,以泇河的开凿最为曲折,同时对徐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显著,泇河开凿后的徐州地方经济由繁荣逐渐走向了衰落,运河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代徐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兴衰。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来以农为本,是世界上农业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农业的盛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存亡。然而,农业的发展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灾害就是威胁农业生产的—个大敌,并往往导致国家的动乱和衰败。因此,历代政府在灾荒时期,都要采取相应的救荒政策以减少破坏,挽救损失,稳定统治。而荒政的好坏,又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盛衰。本文就我国明清时期的农业灾荒及其对策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荒多发的区域,有关灾害的记载内容丰富而久远,晚清也不例外。举凡水灾、旱灾、蝗灾、瘟疫等灾害不仅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而且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极为严重。造成晚清淮河流域灾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诸多社会因素,如政府的腐败和人口增加的过快等。研究灾荒史不仅对掌握和理解过去的历史十分重要,而且对今天的建设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1936年春夏迁延至1937年春的四川灾荒,由于川省地方政府未能对灾荒有一个精准的统计,使整个报灾和赈灾显得异常被动;同时由于川省政要的地方观念,外界对川灾知之甚少;且当时蒋刘之间的特殊关系,更使南京国民政府对川灾的勘察和赈济滞后,致使万千灾黎蒙受了巨痛。关于救济川灾一事,其表层反映的是报灾与救灾过程中刘湘与蒋介石之间的政治纠葛,实质上反映了特定时空中地方与国家之间的艰难互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荒政文献中,官方对生员这一特殊群体之赈济颇为常见.究其原因除灾荒因素外,更多与生员在传统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生员生存的经济基础发生动摇与危机;生员出现相对贫困化且不断加剧的趋势以及生员出现社会流动引发对传统社会之冲击等因素不无关系.以灾荒为切入点对其考述,不仅能展示此时期生员群体人格特点变化之侧面,更能管窥明清社会萌发的诸多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清代宁夏地区是全国灾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灾荒的发生有其自然成因,但社会成因更为主要.环境破坏、粮储不足、腐败、战乱等社会因素使人民丧失了抵抗灾荒的能力,人民饥馑潦倒,政府财政窘困,最终导致灾荒频发.  相似文献   

10.
山西是中国北方移民发生的重要地区.明清以来,这里不仅是移民的输出地,而且也是历次战乱、灾荒之后移民的输入地,移入民村成为山西乡村社会中重要的聚落景观.  相似文献   

11.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建立厉坛制度,随之向全国推广,后被清王朝所继承,而与乡村社会密切相关的则是乡厉坛。作为帝国的符号,厉坛制度的建立成为国家控制地方乡村的重要途径,经过明清两代政府及地方官员的推广,虽然其间屡有荒废,但成功地融入于乡村民众生活之中。在政府主导下的乡厉坛逐渐荒废之后,地方民众结合自身社会组织及历史传统的乡厉坛却不绝于缕,成为明清乡村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12.
灾荒赈恤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是中国古代民政事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灾荒赈恤在对前代的继承中又有新的发展,呈现出操作程序制度化、动员面广和形式多样等诸多特点。各朝政府的赈恤行为频繁有序,及时向上级汇报灾情是所有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中央政府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灾荒赈济政策,颁布后交由各级地方政府执行。这一时期灾荒赈恤以官方为主,辅以民间自救,其中官方赈恤程序较为严格、复杂,整个过程务必照章办事,同时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疏漏和腐败,赈恤行为每每被置于朝廷专职官僚的跟踪监督之下。而对那些贫穷、孤独、年老不能自存或失去生活保障者,政府则专门为其造籍,并最终使依格赈赡成为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地方精英是指除当地政府官吏之外对地方公共事务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群体。明代河南地方精英参与灾荒应对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儒家思想长期熏陶形成的道德约束,国家奖劝产生的政策激励,地方官员忠于王事的努力劝谕,以及因果报应信仰带来的强制都对他们的救荒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自身经济、安全、名誉等利益的考量则是明代河南地方精英积极应对灾荒更为现实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灾荒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问答形式,探讨灾荒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关于湖南改赈为贷的问题;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荒政的差异;政府和民间人士在赈灾活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明清琼州府灾害以飓风为代表,其多在夏秋季节发生,影响范围包括整个海南岛,甚至广东及其他沿海.飓风常常伴随着暴雨、暴潮,毁屋坏船,损禾伤稼,溺毙人畜,带来较大的灾难.明清琼州府官员查勘灾情,抚恤慰问,救灾救荒,甚或祈求飓风神来减少和免除灾害;而平时修沟挖渠,修建水利等防灾,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飓风对琼州造成的损害.明清地方政府应对飓灾的措施对今天海南的防灾减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其中光绪初年的大旱灾、民国17—21年的大旱灾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灾荒尤为严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陕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离,使得劳动生产力锐减,农业生产凋敝;灾荒使陕北生态环境和气候进一步恶化;灾荒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冲突与失范;同时灾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形势,为革命思想在陕北的广泛传播及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灾荒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破坏:首先,陕北地区地处西北高原,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其次,水利工程的失修和不完善;以及过度的开荒、造田、毁林使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近代陕北的灾荒给我们以诸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社会,国家作为肩负养民之责的权力实体,一直承担着灾荒中的救济职能。民国时期处于社会大转型期,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使传统的社会整合方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国时期苏州地区的民间社会力量在灾荒救济中很大程度上承担并填补了因国家缺失而留下的空白,在维持苏州地方区域社会的转型和稳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运河徐州段部分运道借用黄河,黄运关系十分密切。从明朝中期开始,由于黄河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运,明清黄黄黄徐州黄黄黄黄黄黄黄黄开黄黄黄黄黄河黄黄河黄中河等几条黄运道。运河河道黄变迁对明清时期徐州黄黄黄黄黄黄黄农业生产黄商品经济黄社会秩序都产生黄重要而深远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封建政府重视幼儿的生养与保护,采取多种措施对幼儿进行救助和保护。宋代的幼儿救助,从贫困家庭的孕妇妊娠、新生儿出生,到灾荒、饥歉年间幼儿的遗弃,都有明确的救助和保护措施,而且宋代还设有官方幼儿济助机构。宋代的幼儿救护政策,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幼儿救助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灾荒与社会紧密联系,灾荒是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灾荒可以揭示出特定社会的许多本质内容,而社会对灾荒也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嘉道时期灾情严重:一是长江水患骤然加剧,二是东南各省灾害发生频次增加,三是特大灾害频发。为此,政府实行荒政,主要采取以工代赈形式,并积极鼓励民间赈济,可见这个时期救灾特征与特定的社会状况紧密关联,是特定时期社会运转状况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