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近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型,一方面与“五四”前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这些变迁为文学观的转换提供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另一方面与文化思想界盛行的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着更为直接的精神联系,它强调了人的自由与平等,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人文理想与审美旨趣。但我以为还有一个为许多人所忽略的原因,即20世纪初传入的西方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它加入到当时中国各种文化思想撞击、整合的漩流中,加速了近代“政治文学”观向现代“人的文学”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胡明 《殷都学刊》2004,(4):49-54
陈独秀 2 0世纪 30年代初在上海被捕 ,南京受审是陈独秀政治生涯接近尾声时的一个重要事件。陈独秀大气凛然的政治表现———法律程序各环节的抗辩与斗争 ,很值得我们作历史回顾与文化分析 ,国民党“训政”下的法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独秀晚年的政治思想和舆论立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既不赞成无视当下时代文化提供给我们的思想资源,仍然一味赞美邓拓包含着盲目服从成分的忠诚品格;也不赞成无视当时时代文化的历史限制,用自由主义标准从整体上否定邓拓及其作品的价值。本文通过文本与时代思想的细致分析,认为《燕山夜话》不仅从思想方法上全面否定大跃进的“左”倾狂热,而且与60年代初虽然受到批判但实际上仍然远没有真正退场的“左”倾思想相对峙,更与政治生活中的投机取巧作风格格不入。《燕山夜话》是可贵的纠“左”之声,是当时时代政治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有思想锋芒的杂文。  相似文献   

4.
徐锋华 《社会科学》2012,(8):158-168
民国时期交通银行被国民政府两次改组后,定位为发展全国实业的银行,其职能和业务愈趋专业化,积极开展铁路交通建设和纺织业放款,对近代中国实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近代化作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但同时,由于被国家资本控制和受国民政府不良行为影响,其业务重心发生偏离,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交通银行难以对实业发展有更大的作为,这不是其自身所能决定和改变的。民国时期交通银行对实业贷款扶助的实绩,揭示了交行与实业间的互动及其与政府方面的利益纠缠,进而反映了这一时段银企关系的复杂与微妙。  相似文献   

5.
重新理解东亚模式:演化经济学的新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 ,人们对东亚模式的评价已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2 0世纪 80年代 ,随着东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关东亚成功的三种学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一些经济学家从东亚经验中概括出了经济发展的“东亚模式” ,一时间它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楷模 ,“2 1世纪将是东亚经济的时代”成为当时流行的看法。然而 ,自 2 0世纪 90年代初以来 ,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 ,克鲁格曼首先对“东亚奇迹”提出疑问 ,此后持不同意见者逐渐增多 ,特别是 1 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最终使流行的学术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原先占主导地位的三种…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5·3 1”讲话中提出 ,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所说的发展 ,当然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全面发展 ,但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和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密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实现途径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人的发展既是历史的 ,又是有条件的。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 ,它的全面发展既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 ,又依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2 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 ,在历史上几乎被彻底遗忘 ,但在今天的美国社会又获得了“再生”与推崇。她的被遗忘与再生 ,同样具有深刻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审美根源。在今天 ,探究赫斯顿被遗忘的原因 ,可以更好地为了解赫斯顿本人和她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整个20世纪中国都处于社会转变之中,即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变。如果我们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将社会视为人类文化的系统,经济文化、政治文化、思想文化为其子系统,那么,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就是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在这种巨大的变迁中,中国社会时时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不能脱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但真  相似文献   

9.
叶启绩 《文史哲》2001,3(2):22-26
2 0世纪的哲学发展 ,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就西方哲学发展的进程来看 ,经历了从“上帝死了”到“人死了”的变革 ;就中国哲学发展的进程来看 ,经历了从“哲学的断裂”到“哲学无用”的变迁 ;就世界范围哲学发展的情况来看 ,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展望 2 1世纪 ,哲学发展将呈现如下特征 :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将从交锋到交汇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姜明 《阴山学刊》2005,18(2):80-82
邓小平民族经济思想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提出“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搞上去,否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句空话”;20 世纪80 年代,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提出“两个大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17-18世纪由于欧洲社会转型对文化的需求,他们在文化发现中找到了中国文化,并引入欧洲,到18世纪形成“中国热”。这“中国热”是欧洲文化需要同中国文化的特别是人文文化特点和先进性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结合,是欧文化创新之始;中国文化对当时欧洲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主要表现在:1.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为启蒙运动思想家提供思想资料,形成他们理性的批判旗帜;2.中国古代的伦理政治为启蒙思想家的开明专制主义理论提供例证和榜样;3.中国古代政治的民主性和国家治理的经验给予启蒙思想家以启迪,提供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思想参考;4.儒家的仁爱思想为启蒙思想家提供借鉴和理论根据,促进了他们关于博爱观念的形成。可以说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产生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朱英 《江苏社会科学》2001,1(5):133-139
中华民国建立后 ,孙中山对发展实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主张 ,而且将其列为新时期的首要任务。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运动从“破坏”到建设的一个重大转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但孙中山认为当时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两大目的均已达到 ,只需致力于实现民生主义的认识与实际不无偏差 ,从而导致孙中山忽略了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政治斗争 ;同时 ,由于经济实力与客观形势的诸多限制 ,孙中山发展实业以富国富民的良漠宏愿事实上也难以完全付诸实现  相似文献   

13.
宗族文化与乡村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磊 《理论界》2004,(6):187-188
宗族是中国传统宗法文化的重要因子,新中国成立之初被革除,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复兴。宗族复兴根源于传统宗族观念的不可断裂性和国家权力对宗族的弱控制。宗族复兴对当今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此我们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让宗族文化的变迁有利于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世界来说 ,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是发展的世纪 ,“发展才是硬道理”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在以往任何一个世纪都无法取得的成就。但从 2 0世纪 6 0年代末以来 ,发展的负面效应开始显露 ,其突出表现就是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出现并日趋严重 ,一批“生态悲观主义者”和关心人类前途的人担忧继续发展下去会出现“全球性灾难”。在这种背景下 ,生态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 ,并且把人类的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叶 ,上海现代化开始起步 ,由于受自然地理、行政隶属关系及地方政治等因素的局限 ,作为上海近邻的南汇游离于上海现代化发展进程之外 ;至 2 0世纪上半期 ,随着与上海经济联系的加强 ,南汇相应突破不利因素限制 ,开始与上海现代化进程接轨 ;进入 2 0世纪后半期 ,南汇将自己的社会发展纳入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划 ,逐步实现郊区农村与中心城市的融合。这种历史变迁 ,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和研究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元书 《文史哲》2004,(2):141-145
政治社会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经历了以儿童和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以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以苏东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和内容有:个体学习政治知识,获得政治取向,形成和完善政治人格;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变迁过程;政治体系的运行、变迁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政治角色的获得和扮演等。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炼表述,从根本上回答了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经济、文化和政治方面高度概括了我们党的建党宗旨。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我们党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秩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主要缘于思想政治文化的变迁.人的社会角色变换与思想观念的更新,促使社会结构由封闭稳定走向开放流动.要确保社会结构转型的平稳过渡,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9.
陆炎 《东岳论丛》2002,23(3):80-82
在 19世纪末和 2 0世纪初兴起的立宪思潮中 ,孙中山不但择取了共和立宪的社会变革主张 ,而且对清末新政时期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的君主立宪论均有深刻的认识。尽管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都带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但 2 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共和立宪的选择反映出孙中山的这一变革思想更为顺乎民意。  相似文献   

20.
战后国际局势对新加坡华文教育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5年新加坡独立 ,鉴于当时国际关系的影响和东西方冷战的制约 ,新加坡采取了追求认同东南亚、认同马来亚、迅速“脱华”的政策。华语虽是新加坡多数民族———华族的母语过 ,但新国家领导人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考虑 ,未将华语定为国语 ,华文华语的使用价值每况愈下。 2 0世纪 90年代后 ,国家重新重视华文教育 ,采取各种措施 ,提高母语教育水平 ,但华族的母语教育前景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