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在社会学思想史上,现代性诊断的视角主要是“理性Vs.非(反)理性”,即从工具理性同非(反)工具理性之间的对抗关系出发探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灾变的症结。无论是理性主义者、历史主义者抑或后现代主义者都是从这个视角出发的。这个视角虽然可帮助人们洞察到现代性的“双刃剑”形象的诸多表现和成因,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当代大学生发展的理性诉求。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对领导力进行合理的诠释,避免“早期领导力教育的盲点”.避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中“贴标签”现象的产生。领导力教育并非易事,它不仅关涉领导理论,也关涉教育实践,同时还要求领导力研究者与教育者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3.
“反身性”的基本含义是“自我指涉”(self reference) ,从哲学发生的角度看,这种“自我指涉”又表现为自我反驳(self refutation)即悖论(paradox) ,自我反思(self reflection)即理性的张扬,以及诠释学循环(hermeneuticcircle) ,即在人的各种活动中不同主体、对象之间的相互诠释和建构(肖瑛,2 0 0 4 )。反身性的这三个面相之间具有相互反动的性质:悖论与自我反思对立;诠释学循环一方面使诠释成为可能(方法论诠释学) ,另一方面却消解了启蒙理性所建构的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哲学诠释学) ,因此也与自我反思对立;反过来,自我反思作为一种理性能力,…  相似文献   

4.
夏光 《社会学研究》2005,20(3):133-155
本文从文化与现代性之关系的角度探讨了韦伯对现代性的理论解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韦伯之将现代性的一般文化特征归结为形式合理性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的观点,这种观点使他既看不到现代性与非西方文化传统共存的可能性,也看不到现代性在西方也有超越形式合理性的可能性。韦伯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是因为其社会行动类型学对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区分过于僵化,这种区分使他无法解释传统文化(尤其是非西方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也无法理解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共存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重建刘少杰在后工业社会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者对以结构论为中心、以理性化为实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展示了批判;反后现代主义者站在维护现代性的立场上,试图重建西方现代化理论。二者的共同点是强调人际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未现代化民族...  相似文献   

6.
新书一瞥     
《中外书摘》2014,(11):89-89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 涉及“如何理解当代哲学问题”中的“当代”、“什么是20世纪的主导逻辑”、“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社会转型中的信任问题”等几方面的问题,核心是反思现代性,重点是直面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并在这一转型中突出经验、记忆、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要从考古学视角重新理解50万年前出土于周口店的“北京人”,而是试图诠释一个非常有趣也关涉我们自己的北京现代性问题。北京,一个日趋开放的城市,在她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居民却遭遇到一个“市民身份”问题——同在一片蓝天下,在自己是不是北京人这个问题上却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传统与现代的斗争游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启蒙理性所衍生之“现代化”,自从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帝国主义之军事与经济势力东渐以后,扩展至亚非社会,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对亚洲社会而言,大体上,“现代化”乃经由社会精英(尤其知识分子)的诠释和推展而呈现。这样透过具社会正当性之象征权力持自发推动的社会革命,其特色在于制度机制的构筑,是一种由上而下的重构过程。因此,“现代化”的推进乃是一种强调战略之总体阵地战,它的特质是攻击的,以极具体系性的理路为后盾。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思想界一度盛行的后现代思潮,可以被看成是对"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批判、反思和突围。后现代主义思潮包含了整个西方思想和文化非理性、启蒙之外的另外一个真实面向与可能。我们抛开文化批判、理性形而上学批判不论,后现代主义思潮最早在现代性最"根深蒂固"的经济领域,对增长瘾、增长癖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率先提出"零增长"的可能性,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学习。尤其许多后现代主义者借鉴了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的资源,对于生态经  相似文献   

10.
司蕊  刘海霞 《现代交际》2023,(11):17-24+121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经济思想,体现了对现有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其对于生态理论的超越在于化解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理论的超越在于发展了传统生产力理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理性和经济理性的辩证统一。“两山论”对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的意义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和生态与经济的相互转化、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许传新 《社会学》2007,(2):37-41,20
面对日益升温的“公务员热”,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理性选择理论,,为框架,分析“公务员热”形成的社会原因,认为:日趋成熟与完善的公务员制度是“公务员热”形成的社会制度背景,众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是他们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三个角度做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近代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其基本特征是反理性主义,反权威主义,消解主体性,解构统一性.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对我国当代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系列正负交织的影响.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消除其对青年产生的负面影响,要从提高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增强辨别能力等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3.
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现代性”密切相关,每个人也不得不承担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的现代性带来后果。英国结构化理论社会学家吉登斯在其代表作《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按照文化与认识论的研究笔调,用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和描述方式,对现代性作出了一种制度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反现代的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连续性与转型、决裂与突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国自改革开放和经济后的主体性丧失以及是否真正实现了去权威化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15.
青年与现代性——从19世纪末德国的“候鸟运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由一群青年学生兴起的”候鸟运动”迅速风靡了整个德语世界.其宗旨是反对学校教育,崇尚自然,反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这种反现代主义的倾向与后来纳粹主义的兴起不无关联。从同时代的德国青年桑巴特身上可以看见青年对现代性看法的剧烈转变。青年运动并不具有天然的”正义性”,越是像德国和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的国家,越是要警惕反现代的青年运动或青年思潮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相似文献   

16.
和竞争对手“反着走”:别人极度细分,我就横向发展——“人走我不走,杀出新血路。”这是我想提醒企业的一句话。企业的生存,首先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选择,然后是营销思维的选择。一旦选定了市场和竞争对手,那么就必须在营销思维上和竞争对手“反着走”。不是试图做得比竞争对手好,而是要区别于它。所以,当许多企业选择纵向营销思维开拓市场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启用横向营销思维杀手锏。  相似文献   

17.
反右前后的北大仿佛是两个北大,尽管头顶的天还是同一个天,脚下的地还是同一片地。之前还有民主、自由、活泼的气氛,是相对平稳、讲理性的时期;之后便是对人性、人权和文明的蹂躏或摧残。记得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知识和知识分子受到尊重。据说在一些大饭店有几张铺着白桌布的餐桌,那是专门供有证的高级知识分子就餐的地方(这种做法估计是向苏联学来的)。很遗憾,这种讲理性的日子很短暂。黑格尔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理性产生出来的。”如果1956年的政治秩序和总路线,一直延续到今天,中间没有热昏的反右,没有“…  相似文献   

18.
赵庆东  傅芳  韩静 《职业》2014,(18):76-78
师生关系历来是教育中的热点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正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后现代主义追求开放性、情境性,推动了当代教育理论的师生观转向,将教师与学生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互的过程视为教育的本质,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交往关系,追求相互理解。对话与理解成为后现代师生观的两大主题,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师生关系由传统走向开放,有了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9.
吴经熊先生曾说过:“在法律的艺术里,法官要做诠释的艺术家。真正的法律不能在法典和法规的书籍中找到,而是在法官的诠释中,因为就像音乐不是音谱上的东西,法律也不是书本中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淌。”首《春天里》打动了千万人的心,但这里要说的,不是汪峰对生命的深刻反思,也不是旭日阳刚对沧桑的独特诠释,而是一种真的让人涕泪交加的困扰.一种春天里的“流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