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生态视野下消费时代的文学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消费时代的产生对物质环境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消极影响,并通过对当前社会下文学消费和商品消费的比较,指出解决精神上的污染问题比治理环境污染更为迫切。开发精神资源、提倡文学消费以代替过度的商品消费,将是帮助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一条要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态文学面临着受众与之隔膜、缺乏社会辐射力的现实困境。生态文学的宣传目标与文学审美属性的冲突、生态文学的终极忧虑与人类现实生存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这种困境的内在因素,而传播流程中信源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不足、刊载媒介影响力弱、信息过载的影响等是生态文学绿色传播的外在限制。本文主张构建多样化的生态文学体系,形成多层次的生态文学创作群,利用融合媒介优势,转变对生态文学玄化的超人类倾向,促进生态文学的绿色传播。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生态危机的日趋严峻,生态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样式日益受到关注。在生态文学繁荣的背后,在创作内容和艺术表现力上,还有许多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中国生态文学的症结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生态理念的模糊与迷惘、生态审美思维中的二元对立以及生态批评的边缘化地位及功利性等等。  相似文献   

4.
“自然文学”偏重于写实类作品,而“环境文学”带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相比而言,生态文学的概念最适合概括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思潮。新时期的生态文学创作,经历了浅层生态文学向深层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徐刚为代表的浅层生态文学只是停留在生态破坏的揭露层面,本质上还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以苇岸为代表的深层生态文学在艺术上弥补了浅层生态文学的缺陷,是生态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10月11日,《当代外国文学》杂志、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了“‘双碳’背景下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本届论坛议题丰富,不但涵盖了“当代外国文学中的气候危机书写”“当代外国生态文学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书写”等前沿议题,还设置了“当代生态文学研究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研究”“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外生态文学比较研究”等议题,以期推进生态文学研究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为打造中国学派生态批评话语体系贡献学术智慧。  相似文献   

6.
文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生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学是西方人文主义者通过对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反思、质疑及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而展开的课题。它在文艺学领域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迅速发展为一门显学。拟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背景,探讨生态文学的研究价值,呼吁文学研究对生态文学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依托学校在环境、生态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文学研究,逐渐形成学术研究特色。2019年12月27日,第四期“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成功举办。本次高层论坛由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和南京林业大学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办,主题为“生态文学研究前沿选题设计与撰写”。来自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鄱阳湖学刊》《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社,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主编就生态文学研究各抒己见,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论坛议题包括生态批评中的植物与动物研究、深层生态学前沿趋势、人类世能源叙事研究、新物质主义话语的生态维度等生态文学研究前沿热点,有效呈现了新世纪生态文学主要研究面向。本次论坛关注的热点之一是生态文学如何在新的话语语境中实现创新。与会专家们从生态文学批评选题拓展、生态批评最新理论前沿、生态文学研究论文撰写等不同层面展开积极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周丽萍 《南都学坛》2011,31(1):52-53
《女乡长》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另类表达,它通过小说的方式展现当代生态文学的魅力。昭示读者和谐生态是人类永远的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课题亟待破解;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永远的命题。揭示了当代中国生态危机的"人祸"因素,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观。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代生态文学,以其特有的文学及社会属性,将中国当下所面临的现实生态危机与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处独特的景观。但从根本来说,生态文学的创作较为贫乏、单一,程式化的写作模式使文学成为时代的传声筒,不但缺乏对人类文化系统的深入思考,而且忽略了文学自身的审美要求。对于此问题,新疆哈萨克族作家朱玛拜·比拉勒创作的大量结合本土文化的生态文学作品,为生态文学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他用自然元素的书写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以诗意的文学语言间接表达出民族智者对于本土生态危机的忧虑,使生态文学的写作在反映时代主题的基础上不失文学自身的审美属性,从而散发出久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文学:寻找人与自然的和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学的兴起是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一种回应,是生态思潮在文学界的体现,也是文学对现实责任的自觉承担。中国生态文学已经走过了初始阶段,需要深化,需要发展;需要重新认识自然与文学的关系,感悟人类的根本需求,承担社会责任。在当前全球化语境和跨文化对话中发展生态文学的关键,是将人文关怀与生态关爱融合起来,寻找人与自然互动的和弦。  相似文献   

11.
今天,人类正处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前夜,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关注生态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末以来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它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对于我们批判反思西方工业文明,获取建设生态文明启示上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生态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它的合理性具有内在的限度。实际上,生态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其价值的依归。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尝试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指导下,探讨软新闻的汉英翻译,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译者在软新闻汉英翻译过程中居中心地位,需从翻译生态环境层面做出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等多维度的适应性转换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观念,如自然观、系统观、保护观、科学观和宗教观等。先民们对自然的看法以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为主,提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并且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产生了系统的生态观念,在此基础上,先民主张实行生态保护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生态科学观及实践是其重要的表现。此外,生态观念在文化中还有一个显著的体现,即生态宗教观念。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将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和促进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陕西榆林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是有沙漠化潜在因素的地区,该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当人类活动超过自然生态的负荷时,沙漠化的潜在因素便被激活,土地沙化便蔓延、扩展,本文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榆林市境内的历史地名资料)佐证了这一观点。榆林在建成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过程中,要吸取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教训,避免生态历史的悲剧再度上演。  相似文献   

15.
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演进进行对照性阐释,既可以分析文学生态化趋势与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格局的建立、精神资源的汲取及其审美特征的形成的内在关联,又可以揭示出中国作家对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理解状态、接受途径、改造方式及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翻译的文化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构;二是外建。纵观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只是“单向通道”,只有内构,却忽略了外建。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较量,需要以生态翻译为手段,提倡“译有所为”的翻译策略,积极推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建构,主张在他文化中建立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的建立,需要在他文化中取得话语权力,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翻译文学经典化;二是“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生态视域下文化的建构,不仅重视“东学西传”,更提倡“东学西转”,以期补过拾遗,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文  相似文献   

17.
“尚中”观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 ,影响和渗透至传统文化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尚中”引导的中和协调、优化选择思想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实践充分体现了“尚中”的观念 ,在宏观上表现为自然环境 (天地 )、农作物与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调和平衡 ,即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 ;具体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则注重农业生态关系的利用、选择及优化 ,即以人的生产实践实现各种生态因子 (非生物环境因子和生物环境因子 )的优化组合。“尚中”观决定了传统农业的生态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生态美学从聚焦人与自然的美学关系出发,将审美的视野既投向自然事物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折射,又关注大自然作为地球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独立的生态和谐美图景。这两种审美取向,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都有不同的体现,值得挖掘和开发。  相似文献   

19.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伦理问题。生态危机的特征 ,生物共同体的联系以及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都客观地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加强全民性的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梳理了西方生态思想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简述了西方环境保护运动开展的基本情况,从传统生态理念的哲学基础、国际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以及公众在环境保护运动中的表现等方面,阐述西方生态思潮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