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示和思路作一番认真的考察十分必要,通过正确解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并且从中探讨“五四”运动带给人们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4日是伟大的“五四”运动70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华民族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解放事业和精神文化建设工程,中国人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过了70年后,痛苦地发现精神解放和社会解放的需求远未真正实现,而通过改革开放加快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实质上乃是与“五四”运动未竟的事业一脉相承的。因此,我们应当重温“五四”精神,我们更应当反思“五四”以来的历史!本文两位年轻的作者作了这种尝试,尽管文章难免有不成熟之处,但其中蕴涵着的忱患意识和探索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极盼通过编发此文来引起对当前人们关注的思想文化领域内重大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性事件,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五四”运动期间的李大钊得益于十月革命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向新的方向发展,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提出了革命—现代化的新途径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这些,为“五四”运动在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地位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林毓生教授最近于《学术集林》卷六中,以《创造性转化的再思与再认》一文,综论他对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化要求相衔接的看法,文中表示了他之所以提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缘,是来自对“五四”“整体性反传统主义”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纠葛,五四运动的风云及其遗绪,的确提供我们痛切省思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革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起点,对中国现代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七十年了。当我们在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今天回顾“五四”时,感到它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亲近:遥远是时间上的距离,亲近是精神上的“神会”。“五四”先驱们高扬的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当前仍然有紧迫的启蒙意义,仍然是改革开放所热切呼唤的时代精神。这种矛盾的现象启示我们: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人格的塑造,远比经济、政治的变革来得困难,虽然经济、政治的现代化也必然伴随着重重阻力和困苦。  相似文献   

7.
5月3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五周年,邀请本市近20位专家、学者,举行“五四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五四精神的继承、新的文化建设以及如何面对全球性的西方文化冲击、传统与现代化、秩序与民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 在商品化、市场化、世俗化的今天,“五四”精神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有没有研究的意义?有没有继承的必要?与会者指出:“五四”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特定的涵义。“五四”精神就是批判精神、科学、民主和人本主义精神。“五四”时期是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本刊不久前举办了一次座谈会.与会者就“五四”与文化,发扬科学与民主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五四”是一场对传统文化进行价值重估的文化批判运动,它提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化(主要是儒学与现代化)关系的命题。如何正确看待儒学与现代化关系,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五四”时期,陈独秀把儒学批判作为价值重估的伦理革命和文化批判的契机,并展开了有力的批判,以启蒙国民的独立思想,为其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辟道路。①陈独秀对儒教纲常礼教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礼教之精华日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陈独秀文集》第73页。以下仅注页码。)建基于孔  相似文献   

10.
“五四”启蒙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 ,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给世界和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 ,并开始了对国民性进行总体性和自救性的理性批判 ,从而为重铸中华新民族魂提供了一条基本思路。本文从现代化的视角 ,对“五四”启蒙独特的思想背景、现代化的张力、历史价值作一客观评述 ,以实事求是地揭示这场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思想元典,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五四”运动这个现代中国的本源性事件不断被“当代人”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新叙述,大致存在“文艺复兴说”、“破坏传统说”、“资产阶级启蒙说”和“新民主主义说”等关于“五四”运动的主要话语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当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自然地会想起鲁迅。“五四”运动和鲁迅的名字是分不开的。列宁说过:“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伟大的“五四”运动造就了伟大的鲁迅;而鲁迅也在“五四”运动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五四”为标志,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同样,鲁迅也从辛亥革命时的“精神界之战士”,进而成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下的文化革命的英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过去70周年了,其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的华裔学者们都要年复一年地纪念它,需要从对于“五四”的反思来确定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有人把“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五四”学者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乃是为中国传统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支配;也有人虽然肯定“五四”提倡科学与民主,却反对“五四”打倒旧道德,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至上主义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还有人批评“五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认为“五四”学者由于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是反民族主义的,因而难以提出正确的文化方案。本文试对上述观点作一“反思的反思”,以廓清人们对“五四”学者所作的某些隔膜的椰揄和不合史实的判断,并阐明笔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上,“五四”运动是第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全民族的思想革命运动。八十年过去了,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可以说,不仅“五四”精神没有过时,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所面对的任务也没有过时。而正是后者,使朝着现代化目标奋进的中国人民,特别应当...  相似文献   

15.
贺立华 《文史哲》2002,(4):23-27
中国加入WTO顺应了世界文明的潮流 ,WTO原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当今时代的深刻主题之一 ,其结果必将促使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跃迁和升华。这次文化转型是 2 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血脉延续 ,是“民主科学”启蒙口号的法制化的具体实践行动 ,它将是比“五四”更深刻、更切实、更有效的文化现代化转型运动。在全球化的文化流动中 ,中国的有识之士当在“对内促转型、对外促互动”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已过70年,然而它留下的课题远没有完成。“五四”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以前,不论皇朝如何更替,人们的思想总是被禁锢在严整的封建主义的桎梏中,只有到了“五四”,从对立面的西方发现了一种新的迥异于东方封建传统的文化形态,人们的脑子才开了窍。可是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五四”运动的前期完全是一种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7.
五四成为一个爱国反帝的政治运动,人们已经作了深刻的总结。五四作为一个文化运动似乎值得人们更多的回味,因为它揭示的历史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问题,仍然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人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从文化的层面上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对我们...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是一个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又是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封建思想和制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化革命运动。李大钊同志当时所发表的许多辉煌的政治论文、学术文章等,代表着“五四”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最高水平,起到了树立旗帜、指引方向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化思潮,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思潮。这种思潮同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精神与科学精神有着内在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五四”的开放精神却较少留意,这势必影响我们对于五四运动的正确认识和正确评价,也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 五四运动与开放意识 五四运动是在近代一系列事变的推动和  相似文献   

20.
《新青年》在五四现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乃至胜利的全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往学界在论述《新青年》对现代汉语形成的贡献时,往往局限在《文学改良刍议》等少数有意提倡白话文的文章上,忽视了《新青年》所倡导的思想革命在语言变革中的作用。《新青年》走在汉语现代化变革的最前列与其高举“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进行思想文化革命密不可分.而这正是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根本性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