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立龙  张勤 《金陵瞭望》2011,(24):52-54
前不久落幕的秦淮区第十次党代会指出.今后5年.秦淮区将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在全市努力实现“三个争第一、三个争跨越”的总体目标。在秦淮抢抓第三次重大机遇、奋力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秦淮区住建(房产)局将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会、区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彰显人文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幸福秦淮”的战略取向.以“三个争第一、三个争跨越”为目标.坚持“向文化要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跨国交往和相互依赖的加深,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日益突出。奈和基欧汉通过对跨国关系的研究阐述了国家间互动、跨国互动、跨政府间互动对世界政治产生的影响,这从理论上冲击着传统的“国家中心”范式,促使国际政治研究向世界政治研究的“多中心”范式转变,因而奈和基欧汉的跨国关系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开鑫先生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中存在明显的偏颇和不足,集中反映在其“动态对等”、“读者反应”、“翻译即交际”等新概念上。笔者认为,周先生对奈达理论的批评是不正确的;而他作如此站不住脚的批评的原因在于他没有真正理解奈达的著作。作者在本文中就周先生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批评做了一些辩驳。  相似文献   

4.
周开鑫先生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中存在明显的偏颇和不足,集中反映在其“动态对等”、“读者反应”、“翻译即交际”等新概念上。笔者认为,周先生对奈达理论的批评是不正确的;而他作如此站不住脚的批评的原因在于他没有真正理解奈达的著作。作者在本文中就周先生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批评做了一些辩驳。  相似文献   

5.
读《诗经》,看到《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原以为“谓之何哉”,即“还说什么呢”。后查阅王引之《经传释词》和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才知“谓”和“为”二字相通,常常互相借用。看来,“谓”作“说”讲:不妥了,应作“为”解。“为”有向、对意,“为之何哉”,即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呢。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译作“教我还说什么话”,但注释时又取王引之“谓即奈”一说,似不太明确。“谓”有“奈”意,“奈之何哉”,即对此有何办法,直接作“为”讲,不更贴切些吗!再,《王风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代末,上海某杂志要出版女作家专号,向丁玲约稿,丁玲拒绝道;“我卖稿子,不卖‘女’字。”不管作家的意愿如何,“女性文学”接纳了丁玲的创作。判定作品是否属于“女性文学”,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女性文学的特征。女性文学的特征绝非阴柔之美等表层形态,主要在于表现“女性意识”的内在底蕴。丁玲“不卖‘女’字”,正曲折流露了她感觉到自己与男性的性别差异而企图与男性作家一道驰骋于文坛的愿望,这正是女性争平等、争人格、争自主的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7.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不少论著在谈到“如(若、奈)何”、“何如(若)”时,免不了陈陈相因,判“何”为宾语;当谈到另一种格式“如(若、奈)××何”和“如(若、奈)之何”时,“何”却又被判为补语,造成彼此矛盾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论著者忽略了“如何”结构的宾语可以前置的思考和研究,以致将前者之“何”判为宾语。 “如何”结构的基本类型是:“如(若、奈)××何”,其借代格式是“如(若、奈)之何”。这种类型,其宾语置于动词“如”、“若”、“奈”之后,“何”作补语,近已有人论及,迄无异议。 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被众多论述一向忽略了的“宾语前置”这种变异类型。这种变异类型大体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文献里,常常可以看到把“如××何”、“若××何”、“奈××何”用在主语之后(也常有省略主语的),或用为状语。在“如”、“若”、“奈”与“何”之间插入的是名词、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或代词。“如”、“若”、“奈”在不同的著作中的使用情况也有不同。笔者抽样调查发现,《论语》、《孟子》中只使用“如××何”;《左传》中使用“若××何”,只两见用“如××何”;《韩非子》使用“奈××何”,只一见用“如××何”;《国语》多用“若××何”,少用“奈××何”;《史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性”损害患者认知功能;盐酸多奈哌齐联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疗效。方法选取血管性损害患者300例及无血管性损害患者100例,采用简短精神状态测量(MMSE)评定并比较;对VCI各30例分别采用单用盐酸多奈哌齐、单用银杏叶片及盐酸多奈哌齐联合银杏叶片治疗并比较。结果“血管性”损害患者MMSE明显降低,且以记忆障碍为主;VCI患者单用银杏叶片无效,单用盐酸多奈哌齐有效,而银杏叶片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是最有效的方法。结论血管性损害患者认知功能明显降低;血管活性药物银杏叶片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争《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有两个“争”字值得注意: 1.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 2.客人道:“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这两处“争”,显然不能用现代汉语中“争”的词义“力求得到;争执,争论”来解释。对于前一句中的“不争”,课本注释是“不要紧”,这样释义当然不错。但是学生并不能通过这个注释去正确理解后一句中的“争”字。因此有必要把两个句例联系起来,弄清其中“争”的词义。实际上,这两处“争”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在乎,计较”的意思。“不争”即“不在乎”,也就是“不要紧”;“何争”即“何在乎”。  相似文献   

11.
桂花赞     
罗爱华 《老友》2012,(9):20-20
带着春的心态, 带着夏的情怀, 一往情深向秋开。 莫说秋季晚, 只要真睛在, 争秋飘香园内外, 问谁不敬争秋派?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的“言必称奈达”到90年代以来的“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奈达的等效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大有全盘否定之趋势。文章分析了等效翻译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指出等效翻译理论并没有过时,相反,它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成为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13.
姬桂玲 《金陵瞭望》2011,(30):12-13
近日,市“三争一创”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第一次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市“三争一创”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金万指出,开展“三争一创”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拓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各区县、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三争一创”的目标要求,在突破重点难点、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创优上下功夫,推动“三争一创”全面提速、提效、提质。就这一主题,本刊特邀南京相关区县、部门主要负责人精彩撰文。  相似文献   

14.
嘉靖初年的“大礼之争”,表面上是在争“考”争“庙礼”,实质上是皇权与阁权之争。嘉靖由藩王入登大位之时,左右无植根之党,皇权弱于阁权。在母妃蒋氏支持下,他利用干进之臣张璁、桂萼辈排陷阁臣,抑制阁权,从而不仅取得了争“考”、争“庙札”的胜利,而且大大强化了皇权。“大礼之争”影响了嘉靖皇帝的性格形成,改换了明代中叶的政治面貌。  相似文献   

15.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工作在“三争一创”活动中具有政治核心作用,它是“三争一创”活动开展的生命线;是“三争一创”活动中正确处理矛盾的根本方法;也是“三争一创”活动开展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再论奈达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姆斯基的语言思想首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引到他的翻译理论的。与翻译界一般只就奈达翻译理论本身进行评论的作法不同,本文试图从乔姆斯基的人类句法普遍原则来探讨奈达的“逆转换”和“动态对等”的思想,目的在对奈达翻译思想的理论基石─—以句法为中心的生成转换的语言观,取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何能无讼?     
杜丹 《今日南国》2007,(4):25-25
古人云:‘‘争罪日狱,争财日讼。”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无讼”,“无讼”的前提是“无争”。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争财之事,都会有纠纷与诉讼。为了达到“无讼”的理想境地,古人采用的是一种泛道德化的方式。以期通过教化而去“私”,强调义务,压制权利,从而使民无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改革进程中, “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的争 议一直没有间断过。近来有的学者又提出中国经济学有 没有“主流派”的问题,并指责批评以“华盛顿共识” 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是所谓“冷战思维”,还有人说强调 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加强宏观调控和注重社会公 平是“向旧体制的意识形态后退”、注重公平“有某种民 粹化倾向”。这些理论上的争议,关系到中国经济学的发 展方向,也关系到深化改革的取向,应当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0.
屠康敏 《金陵瞭望》2011,(27):35-36
秦淮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了“彰显人文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建设幸福秦淮”的战略取向.首次提出了“文化发展争第一”、“向文化要生产力”等新思路、新要求,把文化工作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凸显了新一届区委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