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3.01"事件发生后,分别属于中美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其进行了集中报道。从分析样本中发现,《人民日报》将"3.01"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事件,《纽约时报》则认为这是一起中国维汉民族矛盾所引发的袭击事件。两报在报道中选择差异甚大的报道议题、关键词、图片、信源来印证和强化自身对这一事件的判断。报道呈现如此分野,与两报的价值立场和办报定位有关,《人民日报》以"喉舌框架"来报道"3.01事件",而《纽约时报》则以"冲突质疑框架"来审视它。《纽约时报》对"3.01事件"的报道固然有其意识形态偏见,但其多元立场、多种视点的报道框架与思路对中国媒体亦有启发,对于中国媒体提升对境外受众的舆论引导力和话语影响力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对我国妇女事业的报道与女性形象的呈现具有示范与引领的作用。研究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情况分析,党和国家对于妇女事业的发展保持了一以贯之的关注与重视。通过语料库话语分析的方法,借助关键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与LDA主题建模,从微观语汇与宏观主题两个层面,发现《人民日报》女性报道呈现四个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被保护的中国女性;第二阶段是与世界接轨的妇女事业;第三阶段是积极主动创造价值;第四阶段是走向前台建功立业的女性形象,我国女性发展事业与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出从被动赋予向主动创造转变的趋势。在报道呈现中,《人民日报》努力弥合社会分歧,并通过主动引领的方式,推动多重话语在女性议题讨论上的互动、互补、互融。  相似文献   

3.
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近30年来有关四川藏区的报道为依据,分析其对四川藏区的形象建构。主要发现,在报道主题上,《人民日报》涉及社会、政治、文教、军事等各个方面,《纽约时报》主要关注社会方面;在报道立场上,《人民日报》以正面报道为主,《纽约时报》以负面报道为主;在媒介形象上,《人民日报》建构的四川藏区形象比较正面和丰富,《纽约时报》建构的四川藏区形象负面并且单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被提上议程.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辅之以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与央视网关于乡村振兴的微博报道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报道特点,并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探讨《人民日报》和央视网微博关于乡村振兴的案例框架、领导人活动框架以及微博话题框架,以期为创新主流媒体报道乡村振兴的体系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2011年发生在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件再一次将"风险社会"拉进人们的视野。在这场全球性风险中,媒体的参与使风险有了媒介化的语境。本文选取《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对日本核泄漏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观察两报在风险报道上的框架差异。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呈现风险科学框架,《人民日报》呈现风险控制框架。前者易形成对风险的过分放大,后者对风险后果估计不足并刻意管控,两者都不符合有效风险传播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1956—2012年间的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为例,对我国党报党代会报道进行分析。通过《人民日报》报道信源、报道议题和报道类型的历时与横向分析,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对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过去单一型政治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松动和面临转型;同时,其新闻框架分析显示,党代会报道与政府议题能够形成互动,并对政府议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外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体育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我国体育形象建构。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相关英文报道为例,基于自建语料库探索中美体育新闻文体特征,以期为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提供启示。研究发现:两家媒体的体育新闻中既有共同使用的高频名词,也有各自的独特用词;中美体育新闻文体呈现出的相同点在于体育专业名词的使用和通用名词在体育领域的专门用途;不同点在于《中国日报》重在呈现北京奥运会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推介中国特色文化。《纽约时报》的报道为迎合美国受众,着重强调美国及其他冬季运动强国的奖牌获得情况。  相似文献   

8.
再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 ,文章以 1998- 2 0 0 2年《人民日报》对再就业群体的相关报道为依据 ,在描述《人民日报》建构的再就业群体形象的基础上 ,分析再现中存在的偏差 ,研究发现 ,这些偏差是媒介的转述动机导致的。  相似文献   

9.
2005年3月19日,山西省朔州细水煤矿发生爆炸,导致了72人死亡的特大事故。这次事故造成的社会影响很大,《人民日报》也进行了连续性的报道。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自3月19日之后对于这次矿难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来探究朔州“3·19”矿难的社会传播过程,从而思考山西政府、朔州地方政府的公共关系工作。>新闻报道的过程及形式1、时间。报道频率呈现由紧渐松的态势。矿难发生后的1周内报道密度最大,从3月21日第一篇对于矿难的报道,到3月26日,总共发布了4篇直接针对“3·19”矿难的报道;之后的报道都是间接提及矿难的,4月份报道减少,有2篇,5月…  相似文献   

10.
胡乔木是中国当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宣传文化和历史编纂领域的重要领导人,被邓小平誉为"党内第一支笔"。1948年5月底,胡乔木担任新华社总编辑。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时,兼任《人民日报》社长。胡乔木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中担负领导职责,对《人民日报》的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关于“7.21北京暴雨事件”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立足新闻框架理论,通过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以量化数据分析媒体对事件的主题框架、时间反应框架、消息来源框架、新闻来源框架、报道角度框架等方面的建构,从而探究新闻框架建构影响因素及其框架效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革命话语到技术话语到人民话语,从集体主义的呈现到个人特色的凸显,袁隆平媒介形象的生产与演变,真实地映射着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对科学家的态度变化。《人民日报》对袁隆平媒介形象的建构具有鲜明特色,其话语生产模式包括: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价值宣传、以英雄原型为根基的形象塑造和以集中报道为主要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3.
具有168年历史的英国《世界新闻报》因陷入窃听丑闻而停刊。在默多克"市场新闻业"的办报理念下,突破了新闻伦理和法律的界限,对新闻自由、民主制度、新闻独立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媒体自律机构对市场新闻业的艰难抗衡以前者的失败而告终。这些教训对中国内地媒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电报潮流的兴起,电报知识首先成为近代中国报刊传播介绍的内容,电报新闻成为近代报道的重要信息。上海至欧洲海底电报线的修通,催生了近代中国新闻通讯业。《字林西报》和《申报》等近代报刊的电传新闻揭开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序幕,推动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极大提高了新闻时效和新闻业务水平。新闻界为争取新闻电报减价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斗争,促使近代中国新闻业迈入新闻电讯时代。晚清电报的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在中国近代化的转型中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编者按:《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是《试谈新中国新闻业的"十大关系"》(见《山西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85-118页)的姊妹篇。在七万余字的《试谈新中国新闻业的"十大关系"》一文中,作者以"十个关系"统摄新中国六十年新闻业的风云际会。其一,变革与延续。新闻业变革表现为前三十年的新闻业不仅诀别了私有制基础上的"私人办报"的历史,而且更为新中国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气象和心理空间,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业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不断完善,正视新闻的商品性,使广告、媒介经营、文化产业等一步步渗入新闻与文化领域,日渐影响甚至相当程度上主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近30年来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总体数量偏少,侧重于告知信息。《人民日报》通过“中立”为主的立场,重点关注少数民族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生产方式方面的报道。在报道中多采用事实叙述的方式,采用肯定成就、民族团结、样板号召等策略,使得少数民族在报道中总体呈现出开放发展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播格局的转型,传统媒体不断遭受新媒体的冲击.《人民日报》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在积极寻求与新媒体融合的同时,也应注重利用自身优势,探求新的传播方式.在介绍解释性报道的基础上,通过对改版后的《人民日报》解读新闻特点的梳理,试图阐释解释性报道是信息时代党报求生存、谋发展的又一利器.  相似文献   

18.
近来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钓鱼岛事件。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为文本,从报道议题、报道体裁、报道倾向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其在关乎领土主权问题这一重大政治报道中对外报道的倾向和策略,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期望进一步改进我国的对外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 1998年4月19日上午,北京化工大学爱心特快基金成立仪式在科学会堂隆重举行。这是由我校学生自发设立的,用以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帮困基金。《人民日报》4月28日以《北京:学子帮困—化工大爱心特快基金启动》为题做了报道,这个“北京高校中第一个由大学生自发设立的帮困基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人民日报》之前,新华社《每日电讯》、《北京青年报》、《中国化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教育新闻》等也先后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20.
《绣荷包》是中国广泛流传的民歌,其蕴含的传统意义上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来源于女红,转换为歌唱,在民歌《绣荷包》中蕴含了古典形态的情感因子。四川地区的绣荷包又有其巴蜀文化特色。本文以四川地区民歌《绣荷包》的歌词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比对,以呈现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