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傅爱毛着眼于底层小人物身上所闪耀着的人性之光,并运用充满生活质感的语言给予描绘和赞美。《嫁死》描绘和赞美了"真诚"和"弃恶从善"等美好的人性;《天堂门》描写并赞美"敬业乐群"或"爱岗敬业"、"关爱"等美好的人性;《换帖》描写并赞美"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美好的人性。  相似文献   

2.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并非仅限于官僚统治欺凌等社会外在原因,同时还有"小人物"自身固有的内在原因,其中,因循守旧不思转变观念的思维模式是酿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思想原因,软弱怯懦、不思反抗的逃避行为是酿成"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性格原因.作者再现"小人物"保守思想和懦弱性格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小人物"灵魂的拷问,完成人格形态的批判,把他们从沉睡中唤醒.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小人物”钟露鑫高秀珠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上,“小人物”形象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普希金、果戈里、陀里妥子夫斯基、契诃夫等著名的文学大师以他们饱蘸同情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小人物”形象。今天,我们观赏“小人物”画廊,仍能...  相似文献   

4.
朱万曙 《江淮论坛》2012,(2):164-172
由王振忠、朱红整理的近代徽商自传小说《我之小史》自2008年出版以来,没有引起徽学和文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认为:这部小说形象生动地记述了徽商由"儒"而"贾"的人生历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以一个小人物的眼光,反映了近代乡村和都市的社会变迁;由于作者注重写一部"信史",故小说缺少必要的情节和叙事技巧,但作者有一定的诗才,作品中多穿插诗词,或抒情言志、或描绘山水、或记录民俗风情,仍然有其审美价值;作者多处写自己看戏的经历,保留了丰富的近代乡村和都市戏剧演出的史料。因之,这部小说有着难得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晨 《理论界》2008,114(3):145-147
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最重要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兔子五部曲”是他的成功代表作,覆盖了20世纪后半个世纪整整50年的美国社会生活史,将一个小人物"兔子"贯入动荡变迁的社会大背景中,并以他的生活为半径,生动地描绘出当代美国社会的现实。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明显地影响了厄普代克对书中女性人物的态度,小说的写作重心从男权主义倾向转移到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科技"小人物",一般是指在年龄、资历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周期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已经成长为"学术权威"、"著名学者"的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群体;科技"小人物"具有年龄小、资历轻,却又处于科技创新"高发期"的特征。科技"小人物"的成长应遵循个性化规律、能量渐变规律、师承效应规律、竞争优势规律、结合应变规律、马太效应规律、期望效应规律、共生效应规律、累积效应和最佳年龄等规律。科技"小人物"成长规律的实现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支持条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为"小人物"创造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试论《外套》中"小人物"的复仇鬼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复仇鬼魂形象启迪"小人物"的觉醒意识,是《外套》人物描写的一大特色。"小人物"巴施马奇金的鬼魂复仇影射了对公理难辩、正义难申的俄国黑暗现实的揭露;蕴含着平民阶层不平则鸣、讨还公道的思想以及反抗压迫申冤复仇的愿望。不仅如此,通过鬼魂复仇胜利时获得心理平衡情节的描写,体现了对历史转折期"小人物"生存意识的审视,标志着对"小人物"形象社会情结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8.
杨柳 《云梦学刊》2009,30(4):119-120
契科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小人物”形象。这些“小人物”身上具有一些共性:人性的异化与思想的套子,而这些共性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浅析池莉小说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她关注城市底层市民的庸常生活,表现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揭示他们卑下的地位和坎坷的命运,尊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乐趣,肯定他们的世俗欲望和世俗追求,用各种艺术手段去表现小人物的“烦恼人生”。她的作品被称作是“过日子”小说。本文试从小人物的烦恼、婚姻爱情两方面去分析池莉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带来了工商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逐渐成为社会阶级成分中的重要角色,其审美价值取向开始左右着艺术体裁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平民艺术逐渐代替了贵族艺术的主导地位,艺术面向广大市民阶层张开了双臂。南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将普通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把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市井语言和流行词调表达出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受到了市民阶层群众的欢迎,在城市市井演出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取代杂剧而成为当时南方的主要流行剧种。  相似文献   

11.
周营 《学术探索》2013,(5):120-124
当前我国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在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的社会背景下异军突起,众多优秀的影片不断刷新着国产票房的新纪录。以小人物为表现对象的国产喜剧电影基于平民化意识在叙事结构、电影语言、文化内涵方面有着鲜明的审美特质。广大受众对于小人物的审美认同无疑是国产喜剧电影得以成功的基础,同时也是国产喜剧电影能够得以长足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相似文献   

12.
黄春明是台湾省的重要“乡土文学”作家,他一九七二年以后的作品比起以前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明显的转变。关于这一点,黄春明有过坦诚的自白:“在我写以小人物为主的那一系列的小说的时候,我获得了‘有良心的作家’、‘人道主义作家’、‘小人物的代言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等等这一类的称赞。……自从我看清自己的  相似文献   

13.
王薇 《重庆社会科学》2006,(1):66-69,81
巴金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寒夜》是其写“小人小事”的巅峰之作。作品中“小人物”形象和冷峻的基调与巴金的其它作品相异,却与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人物”系列形象及其一贯基调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从《寒夜》与契诃夫小说表面的相似性中找出差异点,在更深的层次上找到巴金受契诃夫影响的契机,分析了产生这种影响的途径和实质,以及在《寒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寒夜》,是巴金旧时代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享誉世界文坛的一篇力作,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它恰如一幅冷酷的、血淋淋的社会图画——善良无告的“小人物”们在那凄清的寒夜中、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呼号,渴望黎明;它又如一支敲人心扉的心灵交响曲——“小人物”们在对各自命运的挣扎中,尽情地倾吐着内心郁积的哀怨,抒发着伴随这种  相似文献   

15.
小厮茗烟,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书童,在《红楼梦》里,是一个小人物,作者对他着墨不多,只是粗笔大抹,略加点染勾勒,一个聪明勇敢,机智活泼,善于观察,料事精明,既是主人公的奴仆,也是主人公的朋友,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同情者和赞助者的生动、鲜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活在人们的心中了。由于茗烟这个小人物的存在,宝玉  相似文献   

16.
从普希金开始,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形成一个写"小人物"的传统.在这一系列反映"小人物"悲剧命运的作品中,体现出不同于欧洲人道主义的俄罗斯的普世同情心.这一同情心与俄罗斯的宗教传统以及饿罗斯文化本原有关.在十九世纪末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把这种普世同情心上升为圣母情怀,在当时产生极大影响,并形成圣母情结.他们赋予圣母情结以现实救赎功能.圣母情结也开启了俄罗斯信仰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台湾作家黄春明小说的人物形象迥异于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上乡土作家们笔下那些苍白、麻木地生存着的人们 ,他写出了恒河沙数般的“小人物”的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黄春明要告诉人们 ,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们并没有失却丰满的人性和灵动运转的思维的智慧 ,他们以人性的完整与丰富挺立成一个个大写的人。黄春明就这样在其人物卑微的生活与丰富的灵魂之间设置了一种张力 ,迫使人们去关注荒草一般生生灭灭而不为人知的弱小者群体  相似文献   

18.
历史决策者的失误,致使反右斗争扩大化,伤害了不少群众与干部。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生命受到漠视,人格遭到践踏,人的各种起码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作为一篇篇真实记录反右时期小人物生存经历的作品,杨显惠的小说对那段历史进行了重新书写和描述。夹边沟农场或许就是杨显惠眼中的一个缩影。在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眼泪、痛苦和死亡。我也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作为仅有的一点亮色点缀其中。  相似文献   

19.
库普林小说中书写了磨难中的亲情、 友情, 展现了生活中尽管有很多不幸, 但生活中不乏美好、 善良的人性. 同时, 库普林也看到了生活本身的缺陷, 看到了社会的不平和人心的阴暗, 感受到人性中存在的恶. 库普林的小说描写底层小人物苦难生活和命运, 却时时闪烁着乐观主义的色彩, 体现着库普林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小人物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20.
郑念 《社会科学论坛》2007,(10):180-183
历史决策者的失误,致使反右斗争扩大化,伤害了不少群众与干部.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生命受到漠视,人格遭到践踏,人的各种起码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作为一篇篇真实记录反右时期小人物生存经历的作品,杨显惠的小说对那段历史进行了重新书写和描述.夹边沟农场或许就是杨显惠眼中的一个缩影.在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眼泪、痛苦和死亡.我也看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作为仅有的一点亮色点缀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