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时期的中国乡村,在内外多重力量的作用下,快速实现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工作身份、价值观念、社会声望、知识结构、居住地域上都发生着历史性的新变化。充分认识乡村知识分子的这些新变化,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深化对乡村知识分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这一群体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社会实现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社会阶级和阶层由于政治力量、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迅速变动,理想的实现与破灭,前途的光明与灰暗等违告分晓,社会心理不仅十分丰富复杂,而且变化迅速。其中知识分子以其善于思考的缘故和较为敏感、多愁善感的特点,其心理变化更是如此。探究解放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及其变化,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一时期乃至整个近代知识分子及其历史特点和命运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那个速变的时代。解放战争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大体上经…  相似文献   

3.
施萍 《社会科学》2005,16(11):99-104
林语堂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他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理解.林语堂从"语丝"时期激进的社会批判转化为"论语"时期社会批评和文化建设并重,其态度的变化标志着评判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重建,他在原有的道德-政治尺度之外,又增加了文化的尺度,社会角色也由单一变为双重.在这双重角色中,林语堂更看重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既是伟大的政治革命,同时也是深刻的"思想革命"以及更为艰巨的"文化革命".新经济政策时期既是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的重大调整时期,同时也是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时期,并且也是知识分子分化和形成时期.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价值文化体系与意识形态的创新者与传播者,在转型中的苏维埃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经历着"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双重冲击,他们不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更是被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客体.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经历了由潜在的化大众的启蒙者到现实中的被改造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这是当时农民为主体的政治力量崛起和文化期待旺盛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使然,也是知识分子借助革命诉求弥补自身文化人格缺失的艰难的心路历程.经过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延安知识分子最终具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资质,并在同工农相结合的改造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朱振林 《理论界》2005,(4):190-191
知识分子可以从政治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加以界定,而人文化的价值目标仍然应当成为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取向。由于社会经济变革和知识分子的自身原因,使知识分子处于分裂状态。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就是使自身和社会实现知识分子化,以普遍的知识分子化的形式重建知识分子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交往问题面临着现实的矛盾,处于尴尬的状态.一方面,在文化与道德边缘化、人们交往异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希望知识分子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道德示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又存在着诸多的交往失和、学术失范现象.解决上述问题,知识分子必须发挥高度的文化自觉,正确处理个体化与社会化的关系,努力建构适应社会需要、引领社会风气的交往伦理.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学术界,政治文化正在经历从“阶级政治”的文化向“新政治”文化的转变。新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社会和财政问题、市场和社会个人主义、福利国家政策、市民参与、等级制政治组织的式微、阶级和传统政党政治的瓦解、公民力量、平民主义领袖、市民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兴起、城市娱乐、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和旅游等。克拉克主编的《新政治文化》一书对这种变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值得我们研究政治文化时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唐王朝建立后,唐帝国的开国君主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延续了’g朝开科取土的文官统治制度,使一大批知识分子有机会步入仕途,参预朝政,也由此培养出了一大批“文章之土”。进入高、武时期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王朝统治更趋巩固的同时,社会阶级矛盾却日益激化和尖锐,武则天为维护手中的政权,对庞族地主开放政权,谷直言、纳谏净,提拔新进,另一方面又网罗亲信,任用酷吏,清除异己势力。在这样既动荡而又上扬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政治上的变革亦或文化上的变革都有了一定的力量和活动天地。在全新的社会格局面前,旧有的…  相似文献   

10.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般说来,国家社会处于兴旺、安定时期,本土文化就表现得雍容大度,海纳百川,呈开放型;在国势处于衰势,被动挨打的情况下,民族文化心理就变得复杂。一种新文化的构建都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相关联的,在封建社会里产生了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专制文化,在资本主义兴起时期,产生了为之服务的“自由”、“民主”的资产阶级文化。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将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新文化呢?因此,现代文化建设的问题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变革、进步,…  相似文献   

11.
摘要:五四时期,在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中,西化派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阴暗面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而保守派则在继承的同时艰难地寻求着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面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所受到的强大挑战,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应该在关切政治、参与社会事务的同时,积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作出自己的贡献。杜维明的这一现代知识分子观在我们看来有其合理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的引介中,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都引介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目前学界已经关注到处于文化弱势的学衡派在引介外国文学方面的贡献,但是对其呈现的引介特色未能从社会文化层面去追溯其根源。本文以新文学阵营的《小说月报》和文化保守主义派的《学衡》为研究对象,描述两份杂志引介外国文学的大致面貌,比较它们之间呈现的差异,并说明差异的产生与特定社会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抉择密切相关,而赞助力量的参与最终决定了差异格局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崔薇圃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于何时?有的认为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的则认为在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夕。笔者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于甲午战后的戊戌维新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前夕已发展成一支可观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摧毁了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家族的社会认同、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和对于儒教的文化认同,使新知识分子发生了身份认同危机。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随着革命及新中国的建立,这种危机得到特殊形式的解决。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时期知识分子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后现代文化转型的不自觉。后现代社会是一个非规则化、不确定和令人感到恐惧的社会,然而,它却是一个追求个体自由的社会。后现代文化不仅是一种批判力量。也是一种解放力量。文化危机是对后现代文化的一种误读。新的文化范式是适应后现代不确定性而出现的,它强调跨文化交流与相互学习,并且表现为一种新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因此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优势,他们积极参与政治,对社会管理创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在政治上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为社会管理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赵睿 《学术界》2012,(1):143-151,286,287
在知识分子理论的发展中,生态理论的兴起为知识分子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系统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和作用不是割裂的,这三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知识分子发展赖以依存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知识分子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合理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正确理解知识分子的价值则是创造和谐政治生态环境的关键.其次,需要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是转型社会的必然,所以分析转型社会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困境,能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第三,需要有文化生态环境的依托.大学作为知识分子成长和生活的“社区”,其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1 9与 2 0世纪之交 ,新知识分子作为一群从政治制度层面思考中国问题的“边际人”,在政治文化方面表现出新的趋向 :一是对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学说的体认 ;二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载体——科举制的离异。同时 ,这两种心态在救亡的驱逼下又外化出三个特点 :急于求成的功利性、极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及浓厚的情绪色彩。而所有这些无疑都是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的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9.
王莉 《南方论刊》2023,(1):107-109
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上最为先进和活跃的力量,是党和国家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劲动力。延安时期,我党高度重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灌输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榜样教育法等多种方法对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为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储备了一批先锋队伍和中坚力量。新时代要对延安时期改造青年知识分子方法进行合理借鉴,以古鉴今、推陈出新,以推动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20.
陈宝良 《中州学刊》2012,(2):137-141
明代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滥觞于成化、弘治年间,正德时期则是前后变化的分水岭。自正德以后,无论是经济结构的转向,政治结构及政治氛围的变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及其对等级制度的冲击;还是思想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儒家传统价值观念面临新的挑战,儒学的平民化与教育的通俗化,知识分子主动参与通俗文化与出版物的商业化,无不说明明代是一个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