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政治妥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万斌  罗维 《浙江学刊》2005,(1):62-69
政治妥协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共同体中,政治利益冲突的双方或各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依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来解决或暂时解决政治冲突的一种社会调节机制.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泛泛反对政治妥协.政治妥协作为人类理性自觉的产物,作为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内蕴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体现着大原则的坚定性与具体策略设定的灵活性的统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现时代,政治妥协甚至成为化解冲突的普适性的机制,同时也提升着政治系统的现代性资质.当政治妥协成为一种普世性的价值选择时,社会稳定、人类和平的梦想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
邓伟龙  尹素娥 《创新》2012,6(3):106-110,128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3.
政治妥协是解决政治冲突和实现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深刻理解和把握政治妥协的价值内涵、实现原则及其功能特别重要.政治妥协无论对于政治主体还是对于政治系统来讲,都具有着重要的价值,它的实现要求遵循政治宽容、双方互利和适度妥协原则.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妥协不仅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化解矛盾冲突,而且有利于促进政治实践中共识性政治规则的达成.政治妥协在促成政治主体间信任与合作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化解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危机,并推进其有效运作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焦佩 《南亚研究》2012,(3):87-98
民族为民主国家提供了身份认同的基础。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冲突,成为其民主化道路的重要障碍。不丹民主化过程中产生的民族分裂问题,就属于此例。不丹在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同时,推行以民族同化与融合为目的的民族不丹化政策。1985年以后,这种不丹化政策由劝导变为强制。拒不接受被同化的不丹尼泊尔族,被迫离开不丹逃往尼泊尔沦为难民。不丹所面临的民族与民主困境,在多民族国家中普遍存在。不丹政府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秦文献中保存着有关古代民族的活动及民族之间交往的记录,也保存着当时人们对民族和民族关系的认识.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史学家对民族和民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不仅写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著作,而且把古代的民族观念发展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西北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切实地从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民族实际出发,科学地分析各民族和地区的情况,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事。  相似文献   

7.
苏联虽已解体,但其对种族一民族(ethnonational)之异质性的独特的适应能力这一矛盾性的遗产还依然存续。这一适应能力取决于制度化了的多民族身份(institutionalized multinationality)。苏联不仅在人种统计学的意义上(根据其人口的特殊的种族多样性)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制度性的意义上它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苏联国家对作为国家及其公民基本构成部分的多民族和多民族身份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多党民主制度并非解决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问题的灵丹妙药.斯里兰卡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本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实行以政党竞争为核心的多党民主制度,导致了政党的民族主义化和民族冲突的激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中国)多元一体"观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之内的华夷两大势力经过碰撞、冲突,以至此消彼长、互为主导,加深了各方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淡化了"华夷之辨"、"尊夏贱夷"等观念,促使各民族逐步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汉族王朝和夷狄族王朝的文化建设,都不仅仅是一元化的"汉文化"继承和选择,而是对前朝及同时并立的各民族王朝的多元文化作出重新选择、吸收和整合工作,从而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以前的"汉文化"、同时也不同于西方学者所说的"第三文化"的新质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不断选择、吸收和整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多元文化的选择、吸收和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南亚各国独立后民族问题非常突出,情况又十分复杂,民族矛盾和教族冲突时起时伏,有时表现得极为激烈和尖锐。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及人民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有时还影响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斯里兰卡的民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南亚各国的民族问题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各自特殊的一面。独立后各国的民族问题变得严重起来;语言问题、宗教问题、教育和就业问题、移民问题比较突出;各国政府不承认本国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现实而对少数良族采取同化政策;少数民族要求自治或独立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初,南斯拉夫实行的自治制度曾经使世人产生极大兴趣。40年后的今天,南斯拉夫的民族冲突不断升级,甚至发展到兵戎相见,水火不容,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不太了解情况的人也许对此大惑不解:南斯拉夫虽然是多民族的联邦国家,但在过去40多年里,各民族间并未发生大的纠纷,特别是在铁托领导期间,民族关系似乎处理得较为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许多的灾害发生在民族地区.如何在民族地区开展灾害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民族敏感视角是多元文化情境中社会工作实务的一种理论视角.本文就民族敏感视角下的灾害社会工作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人物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汪高鑫 《求是学刊》2012,39(2):140-145
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时期.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这两部正史的民族史撰述,明显体现了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代特点.从历史编纂而言,两书都重视将民族史撰述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整体来加以把握,肯定少数民族对维护大一统政治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大一统视野;从民族观念而言,两书的民族认同思想不尽相同,《史记》不斤斤于夷夏之别,肯定华夷各族同源共祖的思想尤为进步,而《汉书》的“异内外”和“德化四夷”的思想则较为正统,却都有助于人们对汉代民族关系的认识和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相似文献   

14.
王春辉 《社科纵横》2011,(11):153-155
多元文化教育是多民族国家和地区解决文化多元和国家一体化矛盾的重要途径。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疆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联邦制国家。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民族纠纷迭起。鉴于国内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苏共中央曾决定于1989年年中举行专门研究该问题的中央全会(未能如期举行),为此要求各方面认真准备。以此为契机,苏  相似文献   

16.
闪兰靖 《社科纵横》2007,24(4):132-133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本文试通过对兰古区窑街街道办事处这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民族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来对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汪增相 《求是学刊》2012,39(2):156-160
明清时期,在元朝所开创的空前大一统的基础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受此政治局势的影响,明清两部官修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表现出四个值得注意的特征:第一,不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境内民族立史传;第二,较少的民族歧视和偏见;第三,重视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纳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第四,重视总结边疆民族政策的利弊得失.而这又能够对明清时期人们尤其是统治者的民族认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统治者制定边疆民族政策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元史》和《明史》的民族史撰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定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博弈论是分析和理解人们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人们之间利益与冲突、竞争与合作的强有力的现代工具,用于分析当代政治生活中的竞争与冲突也甚为恰当.若干经典博弈案例给政治妥协的模型颇多启发:对等冲突模式中的政治妥协模型,可以运用"斗鸡博弈"的有效策略选择;在强弱冲突模式中的政治妥协可以移植"智猪博弈"的纳什均衡;"囚徒困境"的案例从另一维度诠释了长期关系利于政治妥协的达成.  相似文献   

19.
张洁 《太平洋学报》2011,19(11):32-39
本文主要讨论灾难外交对于一国国内民族冲突进程的影响。针对以往研究仅仅将灾难外交视为解决地区冲突的契机之论点,本文认为,当自然灾害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灾难外交可能成为解决冲突的关键变量。通过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印尼和斯里兰卡民族冲突的经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由于自然灾害对两国民族冲突双方力量对比影响的差异性,导致了各方解决冲突的政治意愿、谈判中的政治立场等决定冲突走势的根本性因素发生不同的变化,最终两国的民族冲突选择了不同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李天雪 《社科纵横》2003,18(3):70-70
“山越”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三国史书中出现的“山越” ,由于民族融合和史书编撰等原因 ,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民族概念 ,只是强调其地域性特征。山越是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出现在三国时期的文献中 ,并以一个多民族的联合体形式出现在三国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