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狼 《决策》2012,(10):95
2010年9月的妫川小城秋色宜人,我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的时候,一种前所未有的酣畅深入骨髓。我在十天内写下了中篇小说《小权力》,这个最快的写作记录使我觉得自己"作家"的头衔有了点儿专业的意味。第二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在办公室里接到了《北京文学》杨晓升主编的电话。他的话极其凝炼:小说不错,准备留用;不过,你得慢慢等。他还建议题目改一下,《竞聘》更好些。我诚恳地接受了杨老师的意见。今年夏天,《北京文学》(第7期)刊发了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穷县》是我1994年的作品,那年我有三个以“穷”字打头的中篇发表,分别是《穷县》、《穷乡》、《穷人》。写的时候我心里曾有顾虑,怕人家说会给基层抹黑呀,本来都富起来了,你干啥偏写穷?你较啥劲,你有病呀!但我还是写了,因为我写的目的是盼着那里和那里的人富起来。记得《穷县  相似文献   

3.
我本不认为我的小说《宣传处》是官场小说,我只是有感而发,把我从事了多年的工作实事求是地写了出来。故事当然是虚构的。小说刚发表时,听说我原单位有些同志在对号入座,心还惴惴,觉得这下完了,我让人家抓住把柄了。后来不断接到一些读者来信或来电,说他们那儿也在对号入座呢,我才释然,继而欣慰,因为这说明我还是写出宣传部门一些本质上的东西了。我曾经干了二十四年的宣传工作,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干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我对一个行政机关的宣传部门真的是太熟悉了,熟悉得像是自己的家,闭着眼睛也迈得过每一道门坎。我对宣传工作的热爱也像是…  相似文献   

4.
季栋梁 《决策》2013,(4):95
《蝴蝶效应》是我正在写作的系列小说中的一篇。这个系列我先后写了《例假案例》《钢轨》《白衣苍狗》《对一场雪的寄托》等几个中篇,发表后反响不错。事实上,这部小说最初的构思是想写一部反映农村孩子随打工父母进城读书的艰辛历程。这些年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村孩子的读书出现了大问题。一部分孩子留守乡村,依旧在日渐衰败的乡村小学读书。  相似文献   

5.
《第二现场》是两年前写的。现在《领导科学》杂志的编辑老师要我写创作谈,不写不好;写吧,还真有点儿时过境迁的感觉。这两年,在一些老师和朋友的批评、帮助下,我正在对过去的创作进行某种整体上的重新审视,对今后的努力方向作一些设想和定位。这使我很难完全回到写《第二现场》时的创作状态当中。不过,有一些基本点还是一贯的,那就是思考人的心灵世界,思考林小麦在那个特殊环境中的梦想和坚持。《第二现场》是我的林小麦官场心态系列中篇小说的其中一篇。我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本地刚刚建立党委信息网站。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许多熟悉的面孔…  相似文献   

6.
李乃庆 《决策》2014,(9):95-95
《双规》发表后,不少读者写了评论文章,有很多读者来信和电话"探秘"。海口市读者孟宇峰致信《北京文学》:问一下作者李乃庆先生:小说《双规》是怎么构思出来的?官员被双规的经历如此残酷,是凭想象还是有一些真实成份?小说中被双规的副县长第一明有原形吗?主编杨晓升让写四百字的答复在"作家热线"刊登。我写了,但没有告诉他,小说写到结尾处,敲下最后一个字,我伏在电脑前哭了很久:我为第一明哭,也是为那些不该成为老百姓罪人的官员们哭,也为当下严重的腐败现象哭……  相似文献   

7.
谢一鸣其人     
杨少衡 《决策》2012,(Z1):103
我是一个小说作者,谢一鸣是我在《读一个句号》里描绘的人物,作者本身也是读者,我又是如何解读自己笔下的这个人物?首先我要说谢一鸣是个小说人物,小说人物脱胎于现实人物,但是并不等同于现实人物。这就是说,谢一鸣的故事在生活中时常可见,谢一鸣本人有些像生活里的这个人,又有  相似文献   

8.
<正>现在有一些人谈《金》色变,认为《金瓶梅》是一部"黄色小说",唯恐避之而不及。这部作品从总体上看,它不只在中国小说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真实而深刻地暴露了中国社会腐败的一面,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另外一部作品可以与它相比的。因此,它尽管一出世就被一些正统文人骂为"坏人心术",长期被列为禁书,但与此同时,一直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当时就有人认为它是"稗官之上乘","读此书而以为淫者秽者,无目者也。"  相似文献   

9.
陈娟 《决策探索》2013,(21):78-80
爱丽丝·芒罗出生于1931年7月10日,加拿大女作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1968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后来共创作了14部作品并多次获奖,同时作品被翻译成13种文字传遍全球,  相似文献   

10.
那一缕茶香     
郑局廷 《决策》2014,(4):95-95
也许是工作环境决定了,这么多年,我的小说还是离不开官场,官场有太多的素材、太多的人和事要写,《茶趣》与我之前创作的小说有一点区别,在这里更注重人生感悟的传达。"没事,喝茶"是《茶趣》要表现出来的一种为官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境界。在纷繁尘扰充满诱惑的社会,蒋志锋以喝茶保持自己的节奏,不受物喜已悲的侵扰,在一个贫困县淡定坚守,抵御诱惑,为民谋福。  相似文献   

11.
说大论小     
构思长篇小说《心腹》时,我把目光集中到机关小人物身上,写了司机杨登科电大毕业后,从不得志的机关闲人到领导心腹,到副主任的复杂经历。就在我写作正酣之际,《上海小说》的朋友告急,要我给个中篇小说,我无分身之术,便从《心腹》初稿中节选了几万字发过去。他们很快以《一枕黄粱》为题在2003年第4期给予发表,随后30多万字的全稿《心腹》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我不敢肯定这部书写得如何高明,但却是有感而发的。我这人最没出息,没有感触,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机关里一眼望去都是像我这样没什么大出息的小人物。然而哪个小人物甘愿永远“小”下…  相似文献   

12.
丁邦文 《决策》2012,(1):95
随着这部小说的问世,我的"秘书三部曲"也算暂告一段落了。《唇齿》、《玉石》、《人事》构成了一个系列,也相当于《中国式秘书》的"精华版"。放眼当今小说创作,官场题材可谓热闹非凡,其中当然不乏精品佳作。但不容置疑的是,很多小说令人读过之后迅速淡忘,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一是有些外行写手胡编乱写,明明不知究竟、  相似文献   

13.
七个故事直击社会现实 医疗、拆迁、买墓地、弃婴……《第七天》里,余华通过亡灵的游荡,串起了七个故事.而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尖锐的问题. 在写过《余华评传》的洪治纲看来,《第七天》是余华擅长的表述方式,都是从现实新闻中来,"在《第七天》里,有个警察在扫黄打非的时候,踢坏了一个人的睾丸,后来那个人冲进大楼把那个警察杀死了."洪治纲说,"这显然有真实新闻事件的影子." 在《第七天》里,余华通过这些亡灵的复述,通过死者的交流,来反串现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决策探索》2008,(1):85-85
今天,我特地到一个境外客商投资企业登门道歉,因为这位客商给我写的一封信,他说已经有几十年没有用中文写信了,写这封信的用意不是在“告状”或“埋怨”,而是把一个投资者最“卑微”的要求与想法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5.
秦晓鹰 《领导文萃》2012,(20):54-56
这是我的岳母讲的一个真实故事。岳母叫白淑贞。周恩来总理第一次问她姓甚名什时,因为她有陕北口音,以致让周总理把"淑"听成了"素"。周公诙谐地笑道:"《白蛇传》里有个白素贞、白娘子,原来就是你啊!"  相似文献   

16.
易中天 《领导文萃》2014,(22):105-108
正请问十八岁的时候,你们在想什么?干什么?大家都在高考。那我十八岁的时候,干了什么呢?我十八岁的时候,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我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勇敢的决定呢?因为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是苏联作家威拉·凯特林斯卡娅写的,它的名字叫《勇敢》。它描述的是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一批共青团员到西伯利亚,去建设一座共青城。我读了以后,热血沸腾,我说:"我也去,我也写一本中国的《勇敢》,我要成为中国的威拉·凯特林斯卡娅。"我就这么坚决地去了,而且还非常幸运,到了乌鲁木齐以后分单位,就把我分到了农八师共青团农场。  相似文献   

17.
林芙美子在1936年发表的文章《北支那的记忆》中这样写到:"我是看了阿部知二先生写的小说《燕京》,憧憬着半晴半云的北京城,在关于北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那样迷迷糊糊去的北京.比起北京的自然风貌,更加吸引我的其实是中国人的生活和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  相似文献   

18.
谢一鸣其人     
我是一个小说作者,谢一鸣是我在《读一个句号》里描绘的人物,作者本身也是读者,我又是如何解读自己笔下的这个人物? 首先我要说谢一鸣是个小说人物,小说人物脱胎于现实人物,但是并不等同于现实人物.这就是说,谢一鸣的故事在生活中时常可见,谢一鸣本人有些像生活里的这个人,又有些像生活中的那位,因此可以把他当作生活现实的一个实在反映,却不必把他视为某一个具体原型人物并去追究有多少变形.  相似文献   

19.
无欲则刚     
《我们的负荷》这篇小说的初稿是在五年前写成的,当时只是写了企业合资过程中的众生相,写得很散,自己都不满意。这次把它拿出来重写,全是因为受“无欲则刚”这四个字的启发。有了这四个字,小说似乎就有了灵魂,我一气呵成,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作品。有位哲人说过,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不可能没有这样那样的欲望,我们的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也是人,存在一些欲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关键是把什么放在第一位。如果把自己的私利放在第一位,那他就将成为一个腐败分子;如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地为国家和人民着想,那他就会是一个好的领…  相似文献   

20.
正王岐山的知音2014年3月7日,王岐山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的审议。二月河回忆说,自己从历史角度谈了反腐倡廉的问题。当时,二月河对王岐山说:"《二十四史》我读完了。说实话,没有哪一个时期有我们今天的反腐力度,这恢复了老百姓对于党中央反腐倡廉的信心。我写的书里有雍正的反腐内容,我对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