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魏源诗歌,学者只从文学的角度加以考察,目前尚无语言研究的成果。穷尽考察魏源诗歌用韵,得其18韵部系统,其中阳声韵7部、阴声韵7部、入声韵4部;然后分析阴声韵部韵字以及阴声韵部之间的混押。魏源诗歌用韵研究有助于揭示晚清湖南方音的特点,从而推动湖南方音史乃至汉语方音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及阴声韵、阳声韵之间通押的特殊韵例.宋代江浙诗人舌根鼻韵尾阳声韵部通押体现在庚青、江阳、东钟三个韵部的通押,阴声韵、阳声韵之间的通押集中在寒先部、监廉两部分别与支微部的通押.这两种押韵形式均反映出宋代江浙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将现代吴、闽方言的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音进行历时比较,分析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问题。现代汉语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部分中古阳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阴声韵;其二,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阳声韵;其三,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鼻化韵。现代汉语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两种典型情况: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宋代诗人廖行之的古、近体诗的押韵情况及各部特殊韵例、韵字的讨论,归纳了作者的用韵特点。古体诗阴声韵有通叶现象、入声韵有混押现象。近体诗较多出韵,首句入韵也不少。  相似文献   

5.
章炳麟继承段玉裁古声调理论,认为"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将其古韵二十三部分作平声韵与去入韵两类。因古无去声,为段氏所证,则直接启发黄侃"古无上声"说,认为只有平入二声。入声韵与入声调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有复杂的渊源关系,章、黄的"平入声"实质内涵是平声包括阴声韵、阳声韵,入声是指入声韵,他们均使用声调术语说明韵部收尾音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明代北京诗人王嘉谟《蓟丘集》的古体诗进行了穷尽式的研究,以《平水韵》为参照,归纳其合韵谱,总结王诗用韵特点,王诗东冬庚青蒸五韵混押、寒删先元四韵混押、-n、-m型阳声韵尾之间混押、鱼虞两韵混押、支齐微混押、入声韵与阴声韵混押,其语音特点是:阳声韵合并,闭口韵消失,阴声韵重组和入声韵消失。这是自《中原音韵》以来北京音系中几个重要的音变现象。  相似文献   

7.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四川方言的没、术、物三韵的读音分为三大类,六小类,并证明宋代此三韵还没有从臻摄入声韵中析出,明代与通摄入声韵合并,清代与宕江入声韵归并,进而演化出今天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沈约诗文用韵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沈约诗文用韵,旨在得出其用韵概况,以期了解其用韵分部与《广韵》分部之关系。通过圈联、归纳韵脚,沈音共得四十六部。阴声韵十七部、阳声韵十四部、入声韵十五部。把沈音韵部与《广韵》韵目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有四点,如《广韵》开合口分为两韵的,沈音同为一部;《广韵》中重韵,沈音中未见。四声分用。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在较早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鼻音韵尾的,只存在阴声韵,还没有出现阳声韵。从古典文献、形声字、方言三个方面对上古汉语中的阴阳对转现象进行考察,笔者认为,上古汉语中阴声韵、阳声韵不是随意对转的,而是先出现阴声韵,后出现阳声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