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相对主义的兴起是现代思想史一个值得检讨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表现为在哲学本体论上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质疑和拒斥,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无根基的生存状态,因而成为现代文化的精神症候.追寻价值相对主义的根源,它表面上源于现代社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相对性、流动性和多元化生存体验,从而放弃了对绝对价值的寻求,实质上则是现代思想观念赖以建立所凭借的价值存在根基的毁坏和缺失所致.因此,如何在梳理价值根基缺失的形成脉络中寻回价值逻辑的生存论基础,成为现代人必须面对的精神难题.  相似文献   

2.
论敬畏     
《东岳论丛》2016,(3):158-163
敬畏与其说是一种意识,毋宁说是一种伦理,它是人类由于自身生存基础的有限性所生发出来的对神圣性对象既敬且畏的价值情感,从而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神圣感、秩序感和使命感,自觉地规约自身的言语和行为。敬畏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基础,又是人与社会共融的道德根基,还是人对自身超越的精神源泉。传统社会的敬畏来自于共同体一元化的"神圣本体",现代社会的敬畏来源于多元化主体的"实践理性",而在中国社会敬畏伦理日益丧失的今天,重新审视和清理敬畏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使得人的自我本体性安全基础发生了转变,现代人普遍遭遇着生存焦虑,人们在面对将要发生的、与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时会产生一种由焦躁、不安、忧虑、抑郁等感受交织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的背后实际上是自我认同危机、风险忧虑、生存意义的迷失、关系焦虑等问题.因而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还需要具备应对不确定性的自我调适能力,以排解生存焦虑而获取发展,这需要个体提高反思性选择能力,信仰的建构和信任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现代伦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理性主义.它使以情感关系为根基建立的集体型、情感型的伦理文化被以利益关系为中心的个体型、契约型的伦理文化所取代.物与物之间的抽象利益关系统治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对那个剥离了人类生活具体语境的抽象伦理的批判构成了现代伦理学自我反思的重要内容.伦理文化的物化使现代人不得不独立经营并操劳于复杂的世俗伦理之中.现代人若想重新照亮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必须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建构一种相互承认的社会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现实性的话题,而生态关怀所彰显的,则更是一种具有时代高度、且最能体现社会公共价值信念与追求的公共精神.现代文明的本质是拟生态的,生态理性基础上所形成的生态公共性精神与生态信念,理应成为现代人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生存与生活之价值观选择.关于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学者们以往只是在人与人、人与共同体等关系维度上研究和辨析,这种意义上的公共精神缺少了基础性的前提、根基和依托.本文认为,完整意义上的、真实的公共精神信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人与自然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质态方面.这是属人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信念所以可能的最为深刻的根源和最为直接的逻辑基础.由此,生态正义理念基础上生态公共性观念的形成与确立,无疑是当今处于深度迷茫与危机之境遇中的人类精神之自我拯救的最有效之途.  相似文献   

6.
“生存”——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话题 ,尤其在当今新的瞬息万变的时代格局上 ,人类关注的聚焦点更加集中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域和生存方式上。本文在对比新旧实践格局可能性与现实性关系基础上 ,力求探寻人如何在“去生存”的过程中展现“人成为他自身”的本质 ,并试图从其开放性、实践创生性、自我超越性三个角度 ,揭示现代生存现域内的可能性于现实性 ,以及这一观点的提出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价值秩序的颠倒与现代社会的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秩序”的颠倒以一种集中的方式表征着现代人生存方式的转换,它既有力地推动了人的解放,同时又导致了“大地的毁灭”、“诸神的逃遁”、“占有性个体主义的泛滥”和“价值共识”的困境,从而直接威胁现代人的生存根基。现代西方哲学对此作出了“矛盾说”和“无根说”的诊断,提出了“返本”与“开新”两种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反思现代性及其奠定的价值秩序并寻求与人生存状态相适应的新的价值秩序,这一课题在当代哲学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黄茂文 《阴山学刊》2006,19(4):82-86
艺术问题是和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在西方传统的理性观念中,它预设着“理念”和“主体”等认知范畴,因此形成了在本质上以现代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现代审美艺术观。海德格尔一反这种理论传统,力图在人与宇宙之间重建一个非人本主义为中心的意义空间,因此提出了一种天、地、人、神共在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在质疑现代主体性观念的同时,使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关系,对于深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来说具有深远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观点分歧很大,可谓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根基,就在于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结.而这种内在联结的始源不是别的,正在于"自然界和人的通过自身的存在".人"通过自身的存在",是指人是在实践中自我筹划、自我生成的;自然界的"通过自身的存在",是指实践中生成的感性自然.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活动即实践基础上的关系,亦即对象性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等,都只能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新怨恨”理论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怨恨"理论是现代中国人在中国现代性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基于生存根基的一种具有持久反思与变革现实力量的有价值的心理体验效果单位.它是中国人在中西价值攀比与民族比较中由于强抑伤害而出现的一种隐忍心态.其具有极大的重构秩序与理想、再造世界与自我的心理能量,它不仅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一种情感体验,更是具有美学意义的与现代性研究相关联的一种文化批判与文学批评的体验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