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纳棺夫日记》中文译本[1]的出版带给我们一次特别的阅读体验,把电影《入殓师》的影像文本和青木新门原著的小说文本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电影立足小说进一步收集行业素材,进行了二次创作的整合和充实,用影像艺术化地再现了纳棺夫小林大悟的工作生活故事,重新梳理和构建了人物关系,生长出新的“寻找”与“发现”的主题.小说立足于作者青木新门的净土真宗信仰,而影像文本对小说文本的剪裁和改造开拓了电影的意蕴,使得两个文本在意趣旨归上也有了一些差异.电影当中用来表达创作者意念的“意象”也很多,并且在继承小说意蕴的基础上有所层进.  相似文献   

2.
《男人河》是一部反映三峡地域土家族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电影作品 ,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格与艺术认识价值。文章企图通过对其主题旨归、艺术追求的管窥蠡测 ,从电影美学角度对作品进行某种阐释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蕴是有区别的主题和意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主题是指作品总体的思想意义,意蕴是作品的各种意义和意味的总和;主题具有明确性、可言说性,意蕴有时具有不可言说性;主题更多地是指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旨,意蕴更多地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主题有正副、主次之分,意蕴有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之分;主题具有时代性、阶级性,意蕴具有超时代性、超阶级性。  相似文献   

4.
电影文学性是从电影与小说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一视角出发来探讨电影的特性,它包括主题意蕴的人文性、情感的幽默性、故事的真挚性、叙事的机巧性等。电影文学性在当代电影理论探讨和电影创作实践两方面正在被冷落和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理论界专注于电影的绘画性而忽略甚至排斥电影的文学性;二是当代电影奇观化的审美风潮影响所致。重提电影文学性非常必要,一是强调传承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重要意义,二是呼吁拯救当代技术主义电影文学性品格的下降趋势,提升当代技术主义电影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5.
一、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模糊性 法国电影导演、先锋派电影理论家阿斯特吕克曾说过:“银幕艺术可谓是以暧昧与多义为本质的艺术。”(见《世界电影》1984年第4期)而在事实上,暖昧与多义的岂止是银幕艺术,就是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如某些文学作品就是如此。这些文学作品的暖昧与多义,不仅表现在作品一般的思想意蕴上,而且集中地表现在作品的主题上。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些或是沉湎于梦幻或是沉湎于过去的“逃避者”形象,本文从表现形式,塑造方法以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三方面对“逃避者”进行分析,力图对美国戏剧中所折射出的文化意蕴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的小说有着强烈的终极追问意识,在其故事情节表层结构后面隐藏的是超越具体生活情节的形而上主题,这构筑了小说文本的深层意蕴,也构筑并展示了作者对人及人生的理解。毕飞宇小说呈现出一种惯常的情节模式:自我复制——自我厌倦——自我毁灭。这一主题的模式化书写也表明了作者对人类困境的深切把握与认识,透视出小说的形而上思索。  相似文献   

8.
在反贪腐题材电影中,正反人物的对抗推进着剧情的发展,其中正面人物的美育意义不言而喻,而塑造成功的电影反面人物同样具有着丰富的美育意蕴。以电影《反贪风暴》系列为例,通过剖析电影中反面人物的塑造方式和细节设置,探讨电影反面人物在引导大学生明辨善恶美丑、树立健康审美观念以及认识复杂人性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对电影反面人物带给大学生观影群体的美育意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批评理论解读阿瑟·米勒剧作的生态意蕴及剧作家的生态关怀思想,是一种新的视角。选取剧作家的代表性剧作,探析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人与人的生态关系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关系,旨在对处于生态危机中的当代人重返自然、建造生态文明社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绝望的天才与天才的绝望——解读法斯宾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斯宾德是位电影天才,他的人生和影片因自己的生活以及所面对的德国历史与现实,而始终带有深入骨髓的绝望感.他通过影片表达对"第三帝国"的历史反思、对德国现实的思考.他的影片崇尚德国式好莱坞电影而具有好看的外观,然而因艺术地运用"间离"手段而使影片具有深刻的意蕴;同时,运用色彩和空间造型的象征来获得深层意蕴是法斯宾德影片的又一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时空的艺术,空间对电影的意义至关重要。电影中丰富多元的空间结构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以其幽微精深的意指深化了叙事效果。电影《过界男女》正是借助空间叙事策略以完成电影艺术的叙事目的,影片不仅围绕"过界"主题建构起二元空间结构的叙事框架,还以空间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与线索,而且通过具有丰富意指的空间意象展现影片的审美意蕴,传达对现代人类生存的反思与关怀。  相似文献   

12.
作品的深度是指作家在创作中以深邃的目光,透过表面、平常的生活、人物或事件,发掘深藏在其中的社会、历史或时代的深层意蕴与哲理,从而扩展了容量,加深了主题内涵。作品深度的获得有赖于作者对生活及其矛盾斗争的深刻认识、理解与勇于揭示。要使创作更有深度,作家必须具有清醒的历史意识,不仅是“历史地看问题”,而且是注意从新的时代思维的角度去发现历史启示和内在含蕴。  相似文献   

13.
伊朗儿童电影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叙事艺术无疑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通过从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事主题三个方面来探究其叙事特征,可以发现其叙事视角的儿童化心理化单一化、叙事节奏的散文化、叙事主题的家庭伦理化的艺术呈现,以此来深入认识并借鉴其叙事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4.
西方涉华默片利用实景布景、视听语言和主题意蕴建构电影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其所彰显的镜像中国,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理解的错位、对华人罪行的假想、对华夏弱败的认知等,这是在西方为中心的文化霸权之下,被塑造的东方想像。  相似文献   

15.
万年春 《南都学坛》2004,24(2):75-78
电影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对象 ,以其独有的言说方式和表达手段 ,构成了自己内在的艺术意蕴。由于电影语言的可视、可听性和形象呈现的逼真性 ,使其艺术意蕴在指向性和多维性的碰撞中呈现出不同层次的丰富性。这样就构成了电影艺术的内在意蕴 ,即电影语言的隐喻性、电影形象的象征性和深层结构的哲理性 ,三者互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整的互动系统。  相似文献   

16.
从电影到音乐剧再到电影,《发胶明星梦》主题始终未变,只要有信念就能自由生活,体型、种族和性别,都无法阻挡梦想的实现。该片故事背景设置在1962年,可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代。观众们随着音乐感受到美国60年代的自由风潮。电影《发胶明星梦》能体现出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独特。  相似文献   

17.
曹禺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形象塑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禺受佛教缘起说和道家宇宙观影响而形成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使他获得了较之同时代剧作家更高的认识视点,这就是对生活的思考不是从局部和表层着眼,而是力图宏观地探究其背面潜伏的历史底蕴和社会本质含括,意在囊括人生。曹禺笔下的人物形象,其性格都不是某种静态的构建,他们的普遍意蕴和艺术生命均体现在一个包容过去、现在、未来的动态人生流程中,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历史人”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论《雷雨》的悲剧场贺建成一部《雷雨》,百千文章,聚讼纷坛。其戏剧冲突即是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关系到戏剧性,牵涉到人物性格刻划等,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即是剧作家反映人生世界之艺术图式,寄寓着全剧的主题意蕴,因而耐人寻绎。造成《...  相似文献   

19.
电影<英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从古老的刺秦王故事中翻旧出新,表达了一个另类的英雄主题,塑造了一群心中无剑的别样英雄;采用三个整齐的叙事段落来组成影片的叙事结构;运用电影修辞手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具像物准确地象征影片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在读图时代的当下,文学逐渐图像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诗歌艺术与电影艺术的跨界互动也日渐频繁。“互文性”理论为诗歌与电影的“共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先知》中的诗歌与电影《永恒》在主题的铺陈凸显、情节的助推发展、人物的衬托刻画方面具有明显的互文性关联。纪伯伦的诗歌丰厚了电影的意蕴内涵、映现出影片的表达梯度、提升了电影的艺术价值,而电影语言又赋予诗歌更为灵动的展现方式与更加多样的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