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田思是马来西亚著名诗人。他的华语诗歌善于用绚丽的色彩描绘迷人的亚热带风光,体现出浓郁的乡情。他的咏历史人物、咏物之作除了有深刻的哲理情思外,还能有时代的沧桑感。田思比较喜欢用自抒胸臆的手法写景抒情,景真情切,有着浓厚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华裔的马来西亚诗人,他的诗作体现出深沉厚实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具有强烈的马来西亚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王时敏家族的戏曲活动与江南戏曲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苏州府太仓州的王时敏家族,与盛行于江南的昆曲艺术缔结了密切的因缘关系。从王时敏的祖父王锡爵开始,王氏家族的"剧迷"传统传承一百数十年,绵延不断。王时敏一生深嗜戏曲,自备家班,与其子王抃、王抑等一起,频繁举办厅堂演剧,撰写戏曲剧本。这些戏曲活动成为明清之际文人"游于艺"的一种生存方式,并在江南地区营造出独特的戏曲生态,推进了戏曲艺术文化品位的提升和表演技艺的新变。  相似文献   

3.
清代宫廷戏曲与国家礼乐文化联系紧密。清代前中期,宫廷演剧主要承担着文化融合、移风易俗、宣扬德政、怀柔远人的政治功能,展现出丰富的礼乐化特性。从清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国力衰弱及民间戏曲发展的影响,宫廷戏曲的娱乐性功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此相应,清代宫廷戏曲的审美取向也呈现出由雅变俗、由宫廷转向民间化的演进趋势。到清末时期,皮黄戏在宫廷发展极盛,形成了民间文化主导的戏曲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4.
关于曾国藩的戏曲活动,曾国藩日记、家书等史料中多有记载.这些活动不仅历时长,范围广,而且在观剧类型上具有以堂会为主、他人宴请为多、自娱性少而政务性强等特点.而从这些特殊的戏曲活动以及独特的记述方式中,既可以窥见其主要的性格特点及戏曲观念,也可以了解到晚清戏曲文化发展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5.
华语戏曲在海外传播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前半叶是东南亚华语戏曲的黄金时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华语戏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其中原因是多方而复杂的。华语戏曲自身的困境最突出地体现在语言的问题上,华语方言的缺失导致华语戏曲这种古老的文化娱乐形式陷入了实质性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舞台形成了“话剧———戏曲二元结构”的崭新戏剧文化生态,其基本特点是:话剧舞台和戏曲舞台共生互补、竞相辉映;一方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全面推行,中国话剧演剧流派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戏曲剧种百花齐放,表演艺术流派纷呈。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信仰的国家,在这个特殊的国度,华人的宗教信仰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复杂、实用主义、包容性与开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欢喜冤家》中存有不少明代戏曲资料。之前有学者对其进行考析,然搜罗未全。而近来我们对古典戏曲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对文献的考辨转向对立体的戏曲传播活动的考察。如果以戏曲传播的眼光重新审视小说,我们可以整理出更多资料,并对已有的文献材料进行新的阐释。这些戏曲资料可分为三类:戏曲文献、演剧史料、戏曲典故。  相似文献   

9.
通过史料的搜集与研究,采用归纳、分析等方法,从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演剧史诸角度,探讨晚明文人园林观演剧活动及其戏曲史意义,认为:晚明文人园林观演剧活动的兴盛是晚明戏曲繁荣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晚明文人特有的文化品位与审美追求.拍曲制乐、调教家伶、顾曲赏剧乃文人园林观演剧活动最常见的形式,文人园林社集或闲常的社交雅聚亦往往附带演戏唱曲.作为文人文化的具体表现,晚明文人颇为频繁的园林观演剧活动既是其生活情趣与艺术才华的显现,对于戏曲的发展亦有着丰富而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鲁迅多次撰文对梅兰芳及中国传统戏曲进行批评与质疑。鲁迅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否定,是基于他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偏颇在于忽略对戏曲艺术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分析。鲁迅对戏曲舞台上“男人演女人”现象的批评是他否定中国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局限在于忽视了男旦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特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各种族在保持自己民族特性及语言习惯的同时,又互相融入,互相影响,形成了马来西亚特有的多语环境与多元化文化氛围。这种独特的语言环境及氛围在教育政策上、语言本体的异变中、提供语言应用服务领域等方面对当地第二大族群语言---华语在当地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朵拉的小说创作胡尹强一朵拉,原名林月丝,祖籍福建惠安,1954年生于马来西亚摈城。是当今马来西亚华文文坛最活跃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朵拉的创作活动遍布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广播剧诸领域,而小说创作在她的创作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最能代表其创作成...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有近七百万的华人,是中国以外保留中华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国家。华人精英在教育领域及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成就卓著。马来西亚华人常常自许马来西亚拥有从小学到大专的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但是,究竟马来西亚华人在日常生活中还保留有多少中华文化,这是一个笼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可通过华文小学的课程内容窥探一二,因为马来西亚有超过九成的华人在华文小学接受教育。因此,华文小学的华文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相似文献   

14.
越中曲派是活动于明嘉靖至清康熙中期的一个戏曲创作流派。其形成的文化背景,作者认为:一是渊源于绍兴古代深厚的文化积淀,二是绍兴城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艺演剧活动的开展,三是晚明追求声色的社会风气和市民文人群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李渔戏曲理论由《闲情偶寄》中的《填词部》、《演习部》、《声容部》构成,被后世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最系统、完整的戏曲理论。李渔也被杜书瀛先生称为"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对此,本文通过对这一理论体系地深入探讨,认为李渔戏曲理论是以"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舞台表演为旨归,建构起了由剧本、演员、观众、舞台等戏曲表演元素组成的以编剧、演剧与观剧为一体的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从而揭示出表演是李渔戏曲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佛教作为异族宗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中国古代戏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于民间,而佛教要想立足和发展,必须面向世俗、面向民众。于是,佛教以戏剧作为载体,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播,不仅把佛教带进了民众的家庭;另一方面,佛教与戏剧的结合,无形中也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受到现代学制的支持,对明清戏曲的经典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文学史书写使从前难登大雅之堂的明清戏曲“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获得了以中文系学生为主的大量读者,培养了许多明清戏曲研究专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文学史对明清戏曲的阐释成为明清戏曲经典的次生层,随着明清戏曲一起流传,主导了社会大众关于明清戏曲的认知。以20世纪的现代教育为背景,考察中国文学通史在明清戏曲经典化方面的特殊作用,有助于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明清戏曲叙述,对文学史的文化建设功能获得更加深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教化”是儒家的一个核心观念,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传统儒学与作为社会生活样式的礼仪、礼俗密切相关,并以其对世俗社会礼仪、礼俗的思想诠释和提升作用,构成了与社会生活密切生成的关系。这是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教化之本的原因所在。戏曲正是接受了儒家的教化思想,才得以登上历史的舞台。本文通过对儒家教化思想的诠释,论述其对戏曲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的国民被称为“世界上最富语言天赋的人”,在这里,每个人都至少会使用3种以上的语言,包括:英语、马来语、华语或者印度语。另外,马来西亚的国民还会使用3—6种少数民族语言。真是太奇妙了。一个环境稳定的国家马来西亚是一个经济、政治都极其稳定的国家。而今,世界时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马来西亚客家人崇拜习俗(主要是祖先崇拜和一般地方神明崇拜)的特点。祖先崇拜及地方神明崇拜,在中国历来具有鲜明血缘性与地缘性特征。但马来西亚客民的崇拜习俗既存在以保持宗亲、方言集团为核心的传统崇拜方式,又出现了以开放心态接纳其他方言集团进入自身的祭祀圈;或自身被他方言集团接纳从而进入他方言集团祭祀圈的崇拜“变异”形式。这是中国客家传统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一种进步与发展。马来西亚客民信仰习俗的“变异”主要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客民为求生存和改善生活环境,必须走出血缘、地缘的局限,才能汇集力量,共谋福利,从而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