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秋兰 《华夏少年》2007,(12):20-24
习作要求 同学们曾去过不少地方,哪个地方最美最吸引你,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  相似文献   

2.
石娃 《中外书摘》2011,(1):57-57
20岁的爱情,是一生的传奇。寻寻觅觅,兜兜转转,爱爱恨恨,缠缠绵绵。“情”埃落定,方有了刚跑完马拉松的疲惫和幸福。有过这样的爱情,你会成为一函书一轴画一首歌,别人读你品你,自己读自己品自己,就有了星星点点,丝丝缕缕的腥味、涩味和酒味。  相似文献   

3.
罗田县关工委采取四项措施,为青少年学生打造平安快乐暑假。 一是与县图书馆联合开展“读有益书籍,过快乐假期”活动,为中小学生优惠办理借阅证(卡),鼓励青少年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4.
以往学术界普遍认为,孙中山遗嘱是宋庆龄托着孙中山的手腕签字的,我从未怀疑过。及至读了《翁文灏日记》,才知关于孙中山遗嘱签字,还有另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孔庆东 《中外书摘》2011,(12):78-79
我认为,作为当代人要读四种书,按照重要性排列如下:分别是经典书、专业书、时髦书和休闲书。这四种书都应该读,不可偏废。经典书,就是各界推荐的中外名著。这些经典书集合到一块儿大约有上千本。我在《百家讲坛》上说过,上千本经典书中选择五十本来读,你一辈子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6.
读燕矶夕照     
我数次到南京,都没游览过燕子矶。一是它离市区较远,二则六朝古都人文自然景观无数,有看不完的造化神奇,读不尽的历史兴衰人生穷达至理,似无暇顾得。这次又到南京,是非去不可了。燕子矶其实是一部可观、可读的含蕴隽永的大书。踽踽独行其间,我读它的钟灵神秀;天地...  相似文献   

7.
琴心依旧     
琴心依旧文/黄文婷曾经说过今生做为女人最遗憾的是不会弹钢琴。小时候吹过口琴,少女时代弹过吉它,然而在我心目中没有任何一种乐器能够超过钢琴。17岁那年我曾经煞有介事地跟一位音乐老师学钢琴,又是读五线谱又是练指法,那个时期的我最象一位淑女了。可惜苦练了很...  相似文献   

8.
这本书,作者已经送给我好几个月了,一直到假期我才拿来细读。读这本书,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潜心思考的。因为它太过厚实、绵密,对我们已有的斯密印象有着强大的冲击力。此次阅读竟然延续了一个多月之久,中间有兴奋,有景仰,有感喟,亦有质疑存焉。不过,我想这大概不会是我最后一遍读这本书。记得四月份王则柯师来学校讲学,共进晚餐时我曾对他言及此书,当时罗老师刚将此书相赠,我才读了汪丁丁和万俊人教授所做的两篇序言,即已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9.
很好很好的老师莫小米曾接触过许多师范院校的学生,问他们为何选择了教师职业。有的说,是因为考分不够,才降格读师范的;有的说,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读师范省些钱。这两年教师行情看涨,而另一些专业饭碗不好找,一些非师范类学生也很想从教。他们的说法更实在:如今教...  相似文献   

10.
我进城读中学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后,那位年轻的英语老师看着我的只有一位数的英语成绩,狠狠地批评了我。我想辩解那是因为我们那个村子太穷,学校里没有英语老师,所以我从来没学过英语的缘故,但想想又忍住了。  相似文献   

11.
半块月饼     
13岁那年,我到镇上读初中。开学不久就到了中秋节,从小镇街上走过,有许多摊位摆着各式月饼。整条街,甚至整个小镇都弥漫着浓浓的饼香,在家从未过中秋节的我止不住的嘴馋。  相似文献   

12.
父亲年轻时就酷爱古代诗歌,退休后更能静下心来读诗品诗。 一天我问父亲,听说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吗?父亲虽然年过六旬,居然还能完整地背出了这首篇幅不算短的叙事诗,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字不差。接着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首诗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味道     
16岁的女孩将要去到省城读重点高中了,临行前,她感到了不合,却也有些兴奋。不合的是学校那些好友,同学三年,她早已习惯了把所有的心事与他们分享;兴奋的是她终于将要摆脱母亲,去过自己的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14.
《金色年华》2007,(10):34-34
我是一名广东托学生,现在读大三。 由于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教育不足,也缺乏家庭温暖,我对家有一种畏惧感,总是不想回家。读大学已经三年了,我只回去过一次,家里的状况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好。爸爸的脾气还是很急躁,动不动就骂人,我觉得很委屈。从小就是这样,我对爸爸有种敌视,小时候还和爸爸打过架,他有很多行为我看不惯,那时候就想着长大后要怎么报复,  相似文献   

15.
游宇明 《老年人》2013,(9):46-46
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总会为作者笔下的慈父形象感动。儿子都20岁了,北京也去过好几回,可是当儿子又一次回京,父亲还要从扬州赶到南京来送他,临分别时,又撑着胖胖的身子为儿子买桔子。  相似文献   

16.
海梦 《职业》2009,(12):27-27
一名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一家国企当技术员,主要负责维护维修厂里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他读大学时就接触过,并不陌生。工作几年后,他对这些设备更是了如指掌。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位地处边远的衰年作家,压根儿就没有因“写”而优则“仕”过,故从来也就没有动过今日评“古典名著”、明日论“诸子百家”的念头。道可道,非常道!如若谈起个人读书史,似乎眼前只有这部大书——  相似文献   

18.
缅怀先烈     
二十多年来,我曾不止一次地读过《锡盟革命回忆录》,每次含泪阅读时,书中一个个鲜活的英雄面孔一次次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19.
出生贫寒的大航海家 詹姆斯·库克是第一个作三次环球航行的探险家。他出生在英国约克郡马顿的一个穷帮工家庭,小时候进入当地的学校读了五年书。大约从13岁起,库克就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以补贴家用。他干过很多活,如做过放牧娃,当过杂货店店员等,直到16岁那年才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就是为约克旁边的小镇惠特比的一家船运公司当水手。从此,伴随库克一生的海上生涯开始了。  相似文献   

20.
老古 《老人世界》2010,(2):35-35
古人之过年,亦即今人过春节。古代名人过年,各有不同的背景和时运,他们通过大量的诗词,抒写出或兴奋、或感慨、或励志、或忧伤等诸多心迹。今日读之,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