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巴金《随想录》以一颗赤子之心和非凡胆识,倾述了真言和真情。该书的价值和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其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年逾古稀的巴金立志写《随想录》,主要的是出于对“四人帮”的满腔义愤和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但其中受俄国作家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的启发和影响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过:“什么时代产生诗人?那是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以后。当困乏的人民开始喘息的时候,那时想象力被伤心惨目的景象所激动,就会描绘出那些后世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物。”巴金的《随想录》正是我们国家在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和浩劫之后所产生的,在某种意义上堪称为“史诗”的作品,是继“五四”新文学崛起后,经历了漫长的文学生涯,巴金为现当代文学的散文品种所树起的又一座崭新的界碑,它不仅标志着巴金文艺思想还在继续深化,也显示出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风貌。他的《随想录》.不论是蕴藏的思想力量还是美学魅力,都闪烁着震撼人们心灵的光彩。  相似文献   

3.
《随想录》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巴金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建国后,特别是新时期涌现出的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随想录》是巴金1978年至1986年间写的散文共150篇,分作五集,即《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巴金说:“这些文字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又不高明。但它们都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的话,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随想录》内容恢弘,  相似文献   

4.
巴金《随想录》揭示了作家在非常岁月里的心路历程,从中引发对知识分子立场问题的思考。巴金在"文革"前期陷入盲从、丧失自我立场,需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传统中寻找根源。通过写作《随想录》,巴金努力挽救知识分子奴化形象,维护自我独立人格;《随想录》体现了作家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忏悔的艰难性,在建立中国知识分子自我意识与独立人格的路途上,巴金以写作《随想录》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相似文献   

5.
《随想录》的言说风格,体现了巴金的“历史现场保护意识”。倡言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与“文革”博物馆是这种意识和谐、完整的显现,也是一位世纪老人思想智慧的集中呈现。其意在倚重“五四”新文化资源,重建当代中国知识群体的精神空间和人格范型,追忆巴金的意义在于在当下语境中为知识群体树起一个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6.
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是追求真善美的完美人性和人的自由平等幸福。这一人的理想源于成长经历和时代因素。他将文学作为实践这一理想的途径。从《家》、《寒夜》到《随想录》 ,其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巴金以自己的方式为文学注入了人的因素 ,达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人性的开掘 ,从而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获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巴金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既属于历史又属于中国 ,既属于当下也属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巴金在《随想录日译本序》里说:“我意外地‘闯’进文坛,探索了五十多年,在结束文学生活之前,我应当记下我对艺术和人生的一些看法,我个人的独特的看法。”其实,巴金对文艺独特的看法不仅见之于他新时期所写的《随想录》与讲话,而且见之于他六十年来所写的大量序跋、前言、后记与其他评论。梳理与研究这些精辟见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重读巴金《随想录》的随想筱嘉春雨之夜.灯火阑珊。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从书架上取下巴金的《随想录》重新翻读。浙沥的雨水敲打着玻璃窗.巴金的书也象雨点敲击着我的心。尽管这部“大书”出自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之手.难免重复.时见唠叨,但全书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思...  相似文献   

9.
忏悔意识在西方文化中对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所内涵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武器。巴金是中国文坛上第一位以忏悔者形象出现的作家 ,将忏悔主题带进了新时期文坛 ,展开了人格与文学的双重忏悔。巴金的《随想录》与韦君宜的《思痛录》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想录》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随想录》出版后记)。确实,读完《随想录》,我们会受到一种人格力量的感召。这种人格力量是巴金用自己的全部爱、憎乃至生命凝结而成的。它具体可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执着性“自从我知道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最大的敌人。”(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这是巴金写作的目的,也是他一生执着追求的信念。这种执着性的内容表  相似文献   

11.
“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浩然创作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革文学”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设计 ,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系统。在主流文学由为极左政治服务发展成为“阴谋文艺”的过程中 ,浩然的《金光大道》是一个重要的过渡 ;由《艳阳天》到《金光大道》,再到《百花川》、《西沙儿女》,浩然完成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中一个独特角色的塑造 ,典型地反映了文学创作由“文革前”到“文革”演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散文,民族文化之骄子。艾煌随着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热”的持续升温,我国当代散文作家的文化意识得以普遍强化。这种强化的鲜明标志,就是在整个华夏大地铺展的文化座标上的重峦叠嶂中,凸现出巴金的《随想录》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两座高峰。《随想录》是作家“大梦初醒”后,用“今天的”目光、文化人格和真话建立起的那场“革”文化之“命”运动的“博物馆”;《文化苦旅》被人称为“文化散文”,其实称什么散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家将强烈的文化意识注入作品,借山水风物、人情世事,浑饨地融汇了人、历史与自然,抒写自己对各…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随想录》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座高峰,它所蕴含的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类思想解放等人道主义的主题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和文学范畴.《随想录》在历史反思与自我省思中重新确认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高扬思想解放的启蒙大旗,以"讲真话"这一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为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4.
正值桂子余香犹存的十一月,秀丽的青浦古城迎来了海内外六十余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巴金研究的教授、学者和专家。“首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终于如期召开了。与会者以“巴金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为中心,围绕着“巴金的思想和创作道路”、“巴金小说美学”、“《随想录》的意义和价值”、“巴金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专题进行了热烈而认真的探讨,思路开阔,见解多有拓新。正如一位前辈学者在闭幕式上所激动评述的那样,这是一次“高朋满座,腾友如云,切磋学术,百家争鸣”的盛会。在这次会议上,不少学者对1929年至今六十年的巴金研究史作了认真的探讨。学者们认为,巴金写作伊始,并未引起文坛的注意。1921年4月巴金发表了题为《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的短论,1922年起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诗(1922年11月又发表了第一篇散  相似文献   

15.
从新的知识立场重审伤痕文学已成为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空间,但人们多探究伤痕文学与文革文学在叙事形态上的相近性,而伤痕文学摆脱文革文学模式并成为新时期文学序幕的社会原因并未获得充分研究。从文学的社会生产角度看,伤痕文学是党的文艺路线调整的结果,它逐步实现了文学政治意识形态叙事向个人叙事的转型,逐步完成了跟文革文学叙事风格的历史断裂,从而拥有了自我的当代文学史的特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文艺路线调整与伤痕文学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的知识立场重审伤痕文学已成为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空间,但人们多探究伤痕文学与文革文学在叙事形态上的相近性,而伤痕文学摆脱文革文学模式并成为新时期文学序幕的社会原因并未获得充分研究.从文学的社会生产角度看,伤痕文学是党的文艺路线调整的结果,它逐步实现了文学政治意识形态叙事向个人叙事的转型,逐步完成了跟文革文学叙事风格的历史断裂,从而拥有了自我的当代文学史的特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巴金的五集《随想录》无疑是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大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散文主体“非我”向“真我”的重大审美转折;二是开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人格再造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巴金1904年11月25日,作家巴金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文学创作的旺盛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即《家》、《春》、《秋》)等10部中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6部散文集。后期出版《憩园》等长篇小说和《还魂草》等短篇集。1982年4月荣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5月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文革后用8年时间写下《随想录》,对自己的一生作了剖析和检讨。2005年去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巴金早期的社会活动、中期的文学创作以及后期的《随想录》创作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巴金是一贯坚持"五四精神"、自觉沿着"五四"新文化方向前进的战士。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至50年代中期,许多民主作家怀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转变自身思想立场从事文学写作,并一度取得了新政权的信任。然而“文革”的到来彻底打碎了他们的文学梦,迫使他们做出不同的人生精神选择。巴金、冰心、老舍是这个时代特殊的精神形态典型。他们没有放弃人类精神向度,即在精神的失落与失重后寻求精神攀升。揭示这类作家的心路历程,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当代作家精神状况与命运遭际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