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史一词本就应指文学的历史,在这里将两者并列,实际上是表明这一意思:文学史与文学的历史在此不是同一概念,“文学史”是表示各种写成的记录文学历史的著作,“文学历史”则是表示作为文学史描述对象的真实的文学历史过程.由于文学史读者直接接触的是文学史而非文学历史,因此文学历史多被忽略和漠视了.本篇论文则是要对这一被忽略的存在与文学史的关系作一番理论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以近年来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为考察对象,对其中有关"新写实小说"的论述进行"细读",对不同文学史中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性质、基本特征、代表作家作品、生成逻辑、历史脉络、文学史意义等的论析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文学史对"新写实小说"基本形象的认识趋同,但是,对其生成逻辑、文学史脉络及其文学史意义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普遍焦虑。而厘清文学史中"批评化"的概念成为推进文学史写作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政文 《文史哲》2002,(6):17-21
2 0世纪中国百年的文学史研究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经验实证方法论类型、理论逻辑方法论类型、文化阐释方法论类型。经验实证方法将文学事实何在作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对象 ,将描述文学事实、建立有关文学史知识体系为研究的根本目的 ,但却忽视了文学史研究的人文特征 ,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理论逻辑方法将探索文学现象何以存在做为文学史研究的基本任务 ,力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理论体系和普遍精神逻辑中找寻寓藏于文学现象背后却又决定着文学发展的各种规律 ,但却常常忽视了文学史的历史复杂性和文学本位性。文化阐释方法将文学史研究判定为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在现时态中相互建构的个体对话过程 ,强调研究主体的个性文化功能和阐释效应 ,但其研究的知识性、有效性难以得到普遍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漂移性,不宜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范畴进入文学史叙述.相对而言,"民国文学史"概念不但内涵稳定,而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学史叙事成规,因而显得更其有效.运用"民国文学史"指称1912-1949年的中国文学,不但能够避免"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运用的混乱,而且能将此前被弃置于文学史之外的文学现象纳入到文学史叙述之中,对于民国以来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文学的学科划分以及文学史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语新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阶段,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本文从文学史重写思潮和文学空间整合入手,讨论汉语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意义及其实践操作层面的艰难,认为它凸现了汉语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及其审美的现代品格,有着将文学空间的分离整合为文学语言的统一的预谋,能从汉语文学的活动与变迁过程中,打通语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当代中国由“全球化”和“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焦虑。  相似文献   

6.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4,(2):129-129
由方铭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辽宋夏金元卷”、“明清卷”)于2013年12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该书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固有文学观念为指导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体系.发掘民族传统文学的人文诉求和发展脉络及价值。该书论述务求简洁,不作过度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力求不遗漏任何重要知识点,凡是文学史上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流派,都有准确而简洁的解释。对于作家、作品、流派的评价,既强调有独立的见解,同时又尽量简明罗列重要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语言简洁、朴素。  相似文献   

7.
方法与目的历来紧密联系。一定的方法总是达到一定目的之手段。文学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它要揭示的是昨天的历史,不仅要描述文学发展的史实,恰当地评价作家与作品,比较其历史的地位与贡献,而且还要深入地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阐释文学兴衰和各种  相似文献   

8.
经典的文学史研究理论关注的核心是狭义的文学文本,即通过书写和评价而固化、经典化了的书面文学形态。固化了的文学典籍文本是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体验记忆,而经典的文学史就是把这些固化了的记忆片断通过某种逻辑联系起来,构成了关于历史过程的想象。这种历史叙述虽然以历史文本为依据,对于历史活动过程的解释却是建立在想象逻辑的基础上,脱离了历史语境的活态。对历史的研究还需要一种对持续地发生和发展中的活态过程的关注,即关注文本背后的活动形态和发展演变的动态,更加关注文学行为而不仅仅是固化了的文本。这就是对活的记忆的追寻和重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典籍文本所记录的历史片断不同,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遗产,而是通过持续的活动延续至今的活的历史记忆。文学史的研究应当从经典的研究思路中拓展开,关注这种被典籍掩盖了的记忆,通过寻找这种文本外的活动与经典文本的关系而形成新的更加系统生动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玉 《人文杂志》2003,(2):89-94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念、引入的西方"文学"和"文学史"概念作为话语方式的权力、中国自本世纪初以来文学史的本土建构积淀等从深层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中心论"模式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是异常复杂的,除了作家作品以外,文学期刊、文学社团流派、文学沙龙、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制度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事实,作为文学史,如果这些现象和因素被略而不记,显然是有弊端和缺陷的,也缺乏历史应有的过程性.文学史在模式上不具备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中国社会科学》2012,(2):164-180,208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依托"新文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文学史叙述概念加以展开,成就斐然,但也存在若干亟待反思的问题。其核心症结在于,这些概念和叙述方式都有意无意地脱离了特定的国家历史情态,从而成为一种抽象的"历史性质"的论证。今天,文学史应在更符合中国自己的历史情态的基础上叙述文学的史实,近年来学界提出的"民国文学史"的积极意义正在于此。不过,重要的不是概念的提出,而是我们需要通过新框架的研究揭示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独特的生成机制。研究在不同细节上展开的"文学机制",有别于我们过去所熟悉的社会历史批评,也不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简单移植。由此,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属于中国自身特征的一系列规律有望获得独立的挖掘,并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个世纪以来现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脉络,揭示出该领域研究一直潜藏着的理论本质化和文学史泛化之隐忧.历经改革开放前漫长的遮蔽时段,自由主义文学研究在80年代走向复苏,而90年代以后的“圈地运动”解构了其研究合法性.研究者需破除酒神魔咒,实施历史还原,通过作家个体、时代语境、地区场域和现当代文学通史四个层次的交叉融合,建构自由主义文学史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史学史编写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主张编写一部中国文学史学史,理由似无庸多说。一则现在已到了世纪之末,距离本世纪初国人撰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问世差不多足足有一百年进程,确有许多东西值得回顾反思。而若要上溯中国古代有关文学史观念和文学史研究的传统,则历史更为悠久,可借鉴的内容也愈加丰富,这些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真的梳理。其次,从较切近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繁盛时期,著述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立意之新、勾稽之深,均属空前,不仅呈现出异彩缤纷、叫人眼花撩乱的景观,并且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乃至发人深省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探究、总结和提炼,以利于今后文学史撰写工作登上新的台阶。再一点可注意的,是最近期间学术界发出的建设中国文学史学的呼声,它不满足于单纯从事文学史的实践,更要求对文学史工作自身进行理论检讨,或者说,要在大量的文学史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定的理论原则来,诸如中国文学史的性质与任务、对象与方法、结构与形态、分期与分段以及文学史研究中的主体与客体、历史与当代、人本与文本、他律与自律、逻辑与随机、宏观与微观诸种关系,虽然在以往的文学史编写实践中也常有所触及,而明确归结于文学史学的理论建构并引  相似文献   

13.
由于左翼文学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继五四之后的又一个重大转折点,它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位置,使它往往成为文学史评价的焦点。近年来,左翼文学的被贬和“妖魔化”,是当代社会转型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在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反映。但重写文学史不能做简单的翻案文章,我们既要看到左翼文学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历史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具体历史语境中左翼文学与政治、左翼文学的历史变迁、左翼文学内部差异性的具体分析,才可能接近文学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就是将文学按照历史的线索整理和排列出来,以显示文学的来龙去脉。它作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至少与两个系统有关:一是文学内部的形式系统,一是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系统。而将历史的视野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去寻找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动因的社会批评方法,作为文学史模式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大、变化最烈的一种,在我国建国后的文学史舞台上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如今,社会批评更是与心理分析、文本批评、接受美学等并驾齐驱的一种文学史研究方法,这就构成了梳理与整合这一方法的特殊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任…  相似文献   

15.
徐艳 《河北学刊》2012,32(3):99-104
朦胧既非政治策略,更非修辞技巧,而是文学本体的重要特征。朦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学语言按照独特的情感逻辑加以组织,而并不遵守现实逻辑。情感逻辑与现实逻辑间的张力构筑了美妙的朦胧场,这从肌理上模拟了情感之弥散特质。综观宋前诗歌发展史,存在着一条不断超越现实逻辑而创造情感逻辑的主要脉络:意象是语言离开现实逻辑而创造情感逻辑的最重要凭借;与之一脉,"无题诗"是更大范围的朦胧追求,在其失去题旨的同时也失去了诗歌总体旨意与现实所指的确切相关性。对有关历史的回顾,有助于我们反省中国现代诗的朦胧与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自律论的文学批评模式,是对19世纪盛行的注重外部关系的历史方法的反拨。但它也通过自己逐步形成的“结构──历史”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较为妥善地处理好内在考察与外部研究的关系,进而形成了文学史是“非连续的集合”,文学史的时间序列只是空间组合形式之一的独特的文学史观。该研究方法体现出三点特征: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强调文学史研究的整体性,追踪文学史的深层结构与演进机制。这种独特的历史思维表现出一种积极而自觉的文学史重构热情与价值追求,为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学史分期的自觉则是近现代以来才开始出现。自觉的文学史分期不能产生于中国传统的以直观性、经验性为主的思维方法的文学研究阶段,也不能产生于西方传统的以思辨性、抽象性为主的思维方法的文学研究阶段。文学史分期的自觉是以科学的历史观、文学史观进行文学史研究为重要标志的。本文考察了文学史撰写实践中有代表性的几种不同分期的依据,进而试图以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为基础,提出社会史的发展、文学观念的变革、文体的流变是文学史分期参照的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范式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文学史是依据一定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对相关史料进行选择、取舍、辨正和组织而建构起来的一种具有自身逻辑结构的、有思想的知识体系。其核心是建构。分辨文学史范式 ,主要就是分析渗透于史著中的文学观和文学史观 ,以及由其所决定的史料的范围、性质和处置办法等等。本文从范式演变的视角梳理了中国文学史的百年历程 ,认为范式的多元和类型的增扩是文学史学科繁荣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编写中的历史本位主义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义山 《学术研究》2001,(1):118-122
本文立足于20世纪文学史编写的历史,对文学史著作编写中所形成的历史本位主义(以朝代为纲的结构模式、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的叙述模式和"社会化"的主流话语模式)及其成因作了简要分析,认为文学史编写必须突破这种历史本位主义而回归文学本位主义,才可能真正改观.并就文学编写与教学对文学人才培养的影响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为构建闽粤赣客家文学史纲,从有利于客家文学发展及可操作性角度,客家文学概念需要重新界定,应当更为宽泛。从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视角来考察闽粤赣客家文学史,应该从空间、时间、构成关系、历史记忆与现实状态等多维组合结构中去作整体分析,在三地客家文学的创作进程中寻找到共同的规律,并比较分析各自的特色,在客家文化与客家文学的互动变化中,试图更接近客家文学史纲要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