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已进入高碳经济时期,了解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情况尤为重要。国内在关于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中,仅有的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只限于简单地检验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未考虑其他经济因素与排放之间的关系。文章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入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贸易、FDI因素,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降低碳排放以达到减缓二氧化碳增长的方法,已被证明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文章以中国政府提出的碳强度减排目标为基准,以碳排放强度目标值作为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约束条件,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各种因素,寻找其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据此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进而为降低碳排放强度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从外需增长转向内需增长,而内需增长的核心是建立在城市化基础上的,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另一引擎。为反映城市化对CO2排放的影响,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1978—2010年期间不同发展阶段的东中西区域城市化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与效应。研究发现: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样本,城市化水平对各省碳排放均为正相关关系,说明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碳排放的增加,但这种正相关的关系并不显著,因城市化的进程会引起环境问题,进一步的城市化则慢慢消除了环境问题;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与碳排放、碳强度与碳排放的关系显著为正。鉴此,减排的重点在于降低碳强度,并可通过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的变迁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不仅表现为排放总量的增长,还表现在区域排放的差异性。文章选取江苏省区域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和整体的视角研究江苏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是导致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诱因,其次是大规模的煤炭消耗,因此要减缓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必须首先从改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开始。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和欧盟居民消费中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的隐含CO2排放总量为25.09亿吨,2005年欧盟25国居民消费的隐含CO2排放总量为46.1亿吨,居民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与欧盟居民消费隐含碳排放的差异由两个地区在人口、人均消费数量、消费结构和单位消费碳排放四个方面的差异共同决定。未来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上升、消费结构的升级都将导致更多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完全分解分析模型和比例偏差模型建立一个混合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排放系数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比较稳定;(2)虽然在1996~2005年间,能源强度是驱动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它对减排的影响贡献度呈降低趋势;(3)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变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强度将持续增加;(4)经济活动水平对碳排放影响的增长强度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全球最大CO2排放量的中国,尤其值得研究。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LMDI的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能源规模、能源结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乡人口结构和生活水平在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叠加分解模型。该模型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作了完整的分解和系统的量化,可为碳减排路径的选择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与能源强度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强且稳健的驱动因素;能源结构、生活水平也显示了较强的驱动作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乡结构的历史驱动贡献度相对较小,但驱动力巨大,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四川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总量减排面对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国际社会要求减少碳排放总量的呼声日益强烈,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持续陕速增长,环境压力和舆论压力不断增大。在这一大背景下,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总量减排,并且有望提前三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碳减排指标。特别是2011年四川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了0.8%,预计2012年倒哿进一步下降,呈现快速低碳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把战略重点转移到扩大内需,但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消费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通过产业间的带动作用对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文章构建了碳排放预测的计量投入产出模型,预测了2011年分产品部门的居民消费支出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并分析了其碳排放的成因。结果表明,减排重点部门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而其碳排放主要通过消耗煤炭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减排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寻找在市场化条件下实施碳减排的有效路径。根据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和现状,借鉴国内外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论成果,从人口、财富和技术3个方面选取了6个自变量,并从中筛选出3个显著变量以建立线性对数模型,构造了改进型的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STIRPAT模型,收集和分析了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数据,最后提出了我国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因此分析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分解分析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考虑非期望产出后,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低于1,表现为无效性生产;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规模效应是环渤海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产业结构效应是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出2002-2007年度中国隐含碳排放总量和分部门的排放量,并应用结构分解法研究了排放强度、生产技术、国内需求结构、贸易结构和经济规模五个因素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排放强度和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动是碳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生产技术、贸易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显著影响.从部门结构上看,贸易结构因素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分布特征的变化,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贸易结构的变迁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小;另外,虽然直接碳排强度明显下降,但受碳排强度因素和生产技术因素共同影响的完全碳排强度却几乎没有变化,反映出能源政策在各部门的实际效果受到生产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与参数,测算出我国30个省市地区的碳排放水平。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都对碳排放规模有正向影响,其中这些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城市化水平是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中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田成诗  亓伟 《统计研究》2014,31(8):31-38
本文分析了社会福利的两个主要因素—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在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了收入-二氧化碳排放的联合状态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对应着高排放。低收入水平地区倾向于通过增加排放来带动经济发展。目前,高收入-高排放处于稳定状态,但从长期看,该状态的地区比重很小。我国没有进入低收入-高排放的收入环境陷阱。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现有的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编制了其可比价格的“碳排”投入产出表,运用IO-SDA模型(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对我国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了分解研究.首先设计二氧化碳排放的IO-SDA模型,提出一个基本分析框架;然后分解分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研究影响这一指标的主要因素;对各部门的二氧化碳完全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分析,利用已经得到的各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矩阵、能耗结构矩阵、直接能耗强度对角矩阵和列昂惕夫逆矩阵,采用结构分解方法研究各部门完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调整能源供给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技术创新、实现最终产品低碳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定义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建立产业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和能源统计数据,对各产业的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部分产业直接排放系数靠后、完全排放系数居前,属于碳排放较为隐蔽的产业;部分产业的两系数都居前,属于碳排放较为明显的产业。立足于节能减排的角度,这两类产业都是控制能耗和碳排的重要产业。从总量的角度来讲,建筑业是满足国内需求的第一碳排放产业;从进出口贸易角度来讲,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业则是碳排强度最为显著的部门。研究结论说明,完全排放系数更能全面反映一个产业的碳排放状况。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产业隐蔽的间接排放。最后,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综合经济管理政策方面对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这些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也不同.文章通过区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特征,构建省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的因素效果是有差异的.从而,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华军  赵浩 《统计研究》2012,29(6):46-50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比较研究长三角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析发现,无论在排放总量,还是排放强度,都是江苏大于浙江,浙江大于上海。回归分析发现GDP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低碳科技水平(每万元GDP能源消费量)提高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总体上,上海节能减排优于浙江,浙江优于江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