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潘玉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出发,探讨潘玉良最常使用的创作载体和艺术表现手法,具体从潘玉良的自画像、人体画和彩墨画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重点是潘玉良艺术创作的思想文化渊源、潘玉良艺术作品的中西融合的美学取向,并在积极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潘玉良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自画像、人体画和彩墨画等不同艺术表现方式的作品在构图、造型、表现手法和透视法则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她独特的观察和表现事物的方式,得出更具专业价值的研究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从人生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作为脱身青楼的女性艺术家潘玉良,可以在对其人生与艺术的深度贯通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她几乎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对自己生活的生命感知。分析潘玉良艺术创作题材和艺术创作形式的成因及特点,基于当时中国西洋绘画艺术的时代推进的视点,通过潘玉良绘画艺术创作中独特的艺术追求以及其女性独立的艺术创作精神,来重点解读其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女性情怀与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3.
潘玉良是我国第一代赴西欧学习绘画的艺术家,她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中国传统美学"以形写神"的基本原则,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为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民族性、装饰性的角度,分析了潘玉良作品"中西融合"的绘画特点,具体表现为将中国画中的细腻线条勾勒和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与西方绘画的装饰色彩相结合。以其苦难的人生经历与忧郁的情感为例,论述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艺术,坚持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风貌,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其代表性作品《窗前女人体》等进行了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质朴、浑厚的气质与西方绘画的透视、质感塑造相结合,具有前瞻性、独创性。  相似文献   

5.
云南明清高僧书画艺术对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挖掘的空间也很大。作为明末清初滇文化的代言人,他们的生存方式、佛学思想、艺术活动、精神寄托乃至生命感悟都在书画艺术中得以彰显。明清滇僧大多诗书画无所不能,其中以普荷担当声名最为显著,影响深远。担当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禅画风格,意境冷逸、空蒙,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研究性。本文从书画理论、作品风格、禅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担当书画艺术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做出论述,同时通过作品对其审美取向和禅学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云南明清高僧书画艺术对中国佛教文化和艺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挖掘的空间也很大.作为明末清初滇文化的代言人,他们的生存方式、佛学思想、艺术活动、精神寄托乃至生命感悟都在书画艺术中得以彰显.明清滇僧大多诗书画无所不能,其中以普荷担当声名最为显著,影响深远.担当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禅画风格,意境冷逸、空蒙,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研究性.本文从书画理论、作品风格、禅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担当书画艺术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做出论述,同时通过作品对其审美取向和禅学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绘画材料作为艺术载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材料的发展贯穿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中。本文基于对油画材料从传统的坦培拉材料技术到现代的油画材料拓展的过程,分析新材料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对创作不同语言风格的艺术作品的影响,从而挖掘综合材料与绘画发展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以他的油画艺术饮誉画坛,被誉为当代写实绘画领域的代表。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油画语言的运用上,还是对当代人类在性格与心理状态的表现上,都有极其鲜明的特点。卢西恩.弗洛伊德是20世纪后半期在国际艺坛倍受推崇的一位艺术大师.弗洛伊德坚持油画创作,他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强烈个性化的技法和形式风格,作品传达出二战后时代的人特有的惊悸、冷漠的特殊精神意味及探入人性深处的深刻洞察力,突破了西方五百多年的写实油画传统。本文从三个时期对弗洛伊德绘画风格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剖析,并且从造型、笔触肌理、色彩及精神意味等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以期全面认识这位现代具象写实绘画领域大师作品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油老大"的概念一语道破了中国油画艺术功利性目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艺术功利性目的的取向也在发生着畸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艺术追求真、善、美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变成为一部分人追名逐利的跑马场.它不仅扼杀了更多更广泛艺术人才、艺术作品的产生,且以小部分人的"作为"替代大部分人的不作为而最终将导致中国油画的衰微.  相似文献   

10.
从屈原作品的人物性格、“发愤以抒情”的创作原则,艺术构思境界描绘的虚幻性以及作品中所塑造的悲剧性人物形象等方面,论述了他在中国古典悲剧中的鼻祖地位,及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探讨了其感伤发愤抒情的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萧红与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文坛上最具有个性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以描写女性的真实体验、揭示女性的深层心理和创造独特的女性美学风格而喊出了真正属于女性的声音。从观照角度、审美风格等方面,可以比较出她们在写作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画魂——潘玉良传》是石楠的成名作.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常读常新,是有着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东西.作者凭借巧妙的构思和合理想象,抓住了潘玉良不懈的艺术追求、突出的女性意识、执着的爱国思想三条主线,把一个人物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石楠对潘玉良人格精神的展现,完成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的书写.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正处于农耕文化向都市文化的转型阶段。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以反映传统精英文化与都市大众文化对峙关系的具有荒诞美学特征的油画作品。这类作品运用夸张戏谑的表现形式,阐释了大众对群体身份的界定以及对生存处境的反思,风格上突出了波普文化和广告宣传的图像化形式。从当代中国特殊的现实语境来看,这类油画对荒诞性美学的表达是在统治群体与被统治群体的张力之间,以低姿态对峙高姿态,以庸俗抗衡高雅,以戏谑消解严肃,体现了艺术家的反叛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因而既具有确切反映当下社会症候的意义,又具有丰富中国艺术图像史的价值。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中国当代荒诞性油画的美学发掘和表达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相似文献   

14.
英伽登的作品结构论与审美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美学是西方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学流派,其哲学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 的现象学哲学.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 作为胡塞尔的学生,在早年赴德留学期间,跟随胡塞尔对现象学进行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并在其一生的辛勤著述中,创造性地将现象学理论运用于美学研究领域.他以《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年)、《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1937年)、《艺术本体论研究》(1962年)、《体验、艺术作品和价值》(1969年)等著作在艺术本体论、文学认识论和审美价值论方面作出令人瞩目的理论突破,从而成为本世纪著名的现象学美学家.  相似文献   

15.
主持语:以人物画名世的励国仪,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工笔人物画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式,被艺术界所关注,追寻她的艺术轨迹,不难发现,她的作品一直和现实保持着优雅的距离。这与她坚守自己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理想分不开的。她以一个女性独特的文化眼光,表现女性话题,亲切而真实。她的作品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典意韵的优雅美感。这里有她对明清文人画传统的研习和浙派画家对她的滋养;也有她先生著名画家潘公凯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观念对她的影响,从而完成了属于她自己的一种文化描述和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以"艺术"为起点辗转行至"真理"的路途中实际上勾划出三条不同的美学道路.第一条:存在→存在者→艺术作品→真理→艺术;第二条:人(艺术家)→艺术作品→作品的作品存在→真理→美;第三条:诗人→诗→语言→真理.这三条道路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相互纠缠和非线性逻辑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既昭示着海德格尔由"艺术"行进至"真理"所使用的技术策略,也表征了他为身处于技术时代"无思"的我们所开的美学药方.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学中 ,池莉惯以“非女性化”写作而著称 ,但她的两篇近作《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却显示着作者向“女性写作”的转变。文章从这两篇小说的女性叙述立场、女性成长的叙述话语和作品的审美风格等方面阐述女作家性别创作立场的位移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造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近年来,艺术创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托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而显得充满生机,但要使作品富有生命,创造性融入其中显得尤为重要。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划分为创作选材、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艺术接受四个阶段。本文力求从艺术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对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创造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诗人翟永明作为中国当代诗坛"女性诗歌"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的"青春期"后,诗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戏剧性、叙述性以及对诗歌经验的重视等,都体现了她对诗歌艺术的不懈探索,对自我的不断更新,通过对翟永明不同时期诗歌作品的细读与分析,理清翟永明诗歌艺术探索的内在理路、诗歌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历来以现实主义文艺标准衡量冰心的作品。本文则用浪漫主义艺术标准,从歌颂自然的题材与主题、艺术表现的主观色彩、自然率真的美学风格三个方面,论证了冰心前期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并且比较了冰心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指出:冰心前期的创作风格属于“东方古典式的自我型浪漫主义”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